身為學生或者社畜,一定對一個詞不陌生——再接再厲。每當在學業或工作上取得好成績,師長前輩們就會語重心長地用這個詞來勉勵你們,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這個詞用耳朵去聽是沒有區別的,可如果寫下來,「lì」這個讀音到底是寫做「厲」,還是「勵」?有些人雖然不能明辨,但還是感覺應該選擇厲——簡言之,不明覺「厲」。但也些人會覺得,既然表達勉勵、鼓勵的意思,用勵肯定不會錯啊。如果到網絡上隨便搜一搜,也到處可見這樣的句子:
①再接再勵,開拓創新,全力推進我省地方海事工作再上新臺階——某新聞標題
②心中的火還在燃燒∕她給我動力∕去創造奇蹟∕再接再勵∕絕不放棄……——百度文庫某文
到底對不對呢?這就要從厲字的本義說起了。厲最初的意義是「旱石」,就是磨刀石。後來,因為語意的逐漸豐富,厲也可以活用為動詞,表達打磨某物使其更鋒利的意義。由此又引申出「磨礪」的意義,比喻人經受磨練而成才,如:
在廉潔從政中厲身厲行——人民網新聞標題
要注意與厲的這一義項完全重疊的礪。礪是一個形聲字,古人在造字時,加「石」字旁來強調性質,表示這是石質的事物。它的本義即磨刀石,之後又引申出「打磨使其鋒利」的意思。厲與礪字形不同,讀音意義卻相同,在古代屬於異體字,是可以通用的。在漢字規範化後,厲的名詞本義消失,「磨」這個動詞用法也基本由礪來承擔,如礪劍、磨礪,而不再寫做「厲」。
在今天,厲最常用的是做形容詞,表達「嚴格、嚴肅」與「迅急、猛烈」的意義,也有「兇猛、難以對付」的意思。如:
①有二伯正顏厲色地說:「你有什麼看不透的?」——蕭紅《呼蘭河傳》
②魯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樓的躺椅上,心臟跳動得比平日厲害,臉色略微灰了一點。——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③……第一句話就向客棧掌柜的說:「好厲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樣。」——蕭紅《呼蘭河傳》
而厲的動詞義項只在那些形成於古代,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詞組中,才得以保留,如再接再厲,以及厲兵秣馬。
再接再厲出自韓愈與孟郊的聯句詩《鬥雞》。在唐代,鬥雞遊戲廣為流行,兩位大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聯袂寫出這首名作。這一句出自孟郊之手,即:
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這句是說:戰況非常激烈,鬥雞彼此撕咬得頭昏腦脹,主人就噴冷水令它清醒;鬥雞的武器是喙,每次與敵交鋒前,都要先磨一磨嘴,使武器更為鋒利。與此用法相同的還有厲兵秣馬: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時期,秦國想攻打鄭國,就派了將軍率領軍隊,悄悄地駐紮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準備同駐守在鄭國內的秦國人裡應外合。恰被鄭國商人弦高察覺到,立刻密報給鄭國國君。於是,國君到秦國客館視察,發現人人都裝束整齊,兵器磨得雪亮,戰馬都餵飽了,果然是一幅備戰狀態。這就是厲兵秣馬的來源,有時也寫作秣馬厲兵。
知道了厲的意義,又明白了這兩個成語的出處。相信不會再寫出「再接再勵」或「勵兵秣馬」這樣的錯字。
來說說勵。勵的用法與詞義較單純,只用作動詞,表達「奮勉、鼓勵」之意。如我們常說的勵志,就包涵鼓勵、勉勵之意。再如:
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幾十年的上下求索,我們的祖國已經……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詞語網
勵精圖治最初的意思是指國君振奮精神,殫精竭慮地治理國家。後來也用在一些比較小的場合,形容某些團體、組織,或者其領導人竭盡全力地把所處的團體、組織管理好。一般不用於個人。
「勵精圖治」作為規範形式固定,其中的勵就是「奮勉」的意思,與「磨」的意義毫不相干,絕對不能寫作「厲精圖治」。
勵可以組成詞語:勵行;但令人困擾的是,還有一個詞語:厲行。來看看兩個詞語的區別。
這裡的厲取「嚴格」之義,「厲行」就是「嚴格執行、實行」,如常見的厲行節約,意思是「嚴格地實行節約」。如果寫作「勵行節約」,甚至「歷行節約」,就是錯誤的,勵與歷都沒有「嚴格」這一義項。
「勵行」的意思是「努力實行」,如浙江師範大學的校訓:「勵學勵行,維實維新」,就是在說要激勵學生勵志奮勉,探研學問,而且要知行合一,努力實踐。
厲行與勵行,有涵義和態度上的區別。
厲行,多用於政策、紀律層面,以嚴格的規範來貫徹執行。勵行,以鼓勵、勸勉為主,通過情感來調動實行的積極性。在具體使用時,可以通過上下文的語境以及情感表達來判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