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彈丸小國,新的執政聯盟才勝選沒幾天,就迫不及待地發聲要「捍衛臺灣爭取自由的人士」。
而它的人口還不及北京市朝陽區。
這個奇葩的國家就是立陶宛。
自己在歐洲尚屬「二等公民」,卻在大國角力中跳得比法德等歐洲老牌強國都高。
它現在有點二。
一邊挑釁俄羅斯,一邊跟波蘭齟齬不斷,最近兩年,又隔著大老遠來碰中國的瓷。
跳著腳要敲其他大國的膝蓋,雖然有點難看,但最重要的是能表忠心,以換來軍事保護和經濟援助。
這是小國的悲哀。
不過立陶宛在最近一段時間表現得越來越過激。
這個國家再這麼抽風下去,早晚把自己作死。
01
「我們將不僅關注邊境附近發生的事情,還會關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事情」。
這口氣,讓人以為至少得是個區域大國。
但它從立陶宛嘴裡說出來,怎麼聽怎麼怪異。要知道,它的人口只有不到300萬,換句話說,還沒有北京的朝陽群眾多。
說這話的,是被認為有望成為立陶宛新總理的因格麗達 希莫尼特。
她所在的執政聯盟於上個月的國會大選中贏得多數席位,即將在本月下旬前就任。
在9日發表的「執政聯盟政策綱要」中,該聯盟聲明未來要推動價值外交,「積極反對任何侵犯人權和民主自由的行為,並將捍衛從白俄羅斯到臺灣,全球各地爭取自由的人士」。
對此,中方的回應頗顯冷靜。中國使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立(陶宛)關係的正常發展不應受到其他因素的幹擾,因為這不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有人嗨了。
立陶宛雖然只是個彈丸小國,但是也比那些在大洋深處、地圖上找都找不到的小國要強吧。臺灣「外交部」立馬備受鼓舞,忙不迭表示感謝,還說要「持續推動雙邊關係往前邁進」。
對,說的是「雙邊關係」,雖然沒建交,但是揩油的這股子猥瑣勁,民進黨當局是從來不服輸的。
一些臺灣媒體也嗨了,高呼立陶宛「力挺臺灣」,還列舉出其他例子。
比如在這次世衛大會復會前,立陶宛就有數十名議員發表聯名信,力挺臺灣參加世衛大會,其中還包括衛生部長等人。
但也有媒體不得不承認,目前的立陶宛政府對北京的一中政策「沒有異議」。
如今新的執政聯盟還沒上臺,就在白俄羅斯和臺灣問題的上蹦躂三尺高,就差踮著腳戳俄羅斯和中國的膝蓋了。
說實話,立陶宛這兩年真是有點抽風抽上癮了。
02
立陶宛這個國家,你可以說它命運多舛,也可以說它就是從戰爭垃圾堆裡爬出來的一個國家。
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立陶宛一方面處於連接東西的優越位置上,另一方面,它也長期被擠壓在大國的夾縫中。
它在陸地上分別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和波蘭接壤,這四個國家裡就有兩個國家是不好對付的,一個是全球大國俄羅斯,一個是區域惡霸波蘭。
立陶宛的歷史很能說明一個小國的艱辛。
其實早在13世紀中葉,當時的立陶宛大公國一度將現在的俄羅斯西部、烏克蘭北部和白俄全境都納入版圖,但從它開始走向衰落起,這個國家的命運就鮮有握在自己手裡的時候。
在16世紀末之後的300餘年時間裡,它先後遭受波蘭和沙俄的統治,1919年才恢復獨立。但好景不長,復國也就才區區21年,它又被納粹德國佔領。
再之後,立陶宛併入蘇聯,獲得加盟共和國的地位,並且享有高度自治權。受東歐劇變的影響和西方大國的支持,立陶宛於1990年3月11日宣布獨立,由此成為第一個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
在表態「支持臺灣」後,它也因此被一些臺媒加上「30年前引領蘇聯解體」的光環。
但對一個小國來說,光是脫離一個大國,它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所以對立陶宛來說,抱緊西方的大腿才能「防止被俄羅斯吞併」。
於是它積極地向西方陣營投懷送抱,在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它終於如願以償地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儘管立陶宛人如今在西歐社會依然是鄉下來的「二等公民」。
但是面子不重要,活下來才是最緊迫的。立陶宛不僅強烈要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入駐,而且每年都要參加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的軍演。
如果說俄羅斯作為鄰國帶來的壓迫感從某種意義上還可以理解,立陶宛近年來愈發針對中國則顯得有些匪夷所思。
坦白講,立陶宛跟中國的關係也並非一直就別彆扭扭的。
雖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同,但從1991年建交以來,兩國基本上保持了友好合作關係。進入21世紀後,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文化交流和貿易關係發展也比較順暢,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國中,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國家。
2019年立陶宛總統率團參加進博會
但自從2018年以來,立陶宛反對中國的活動接連不斷,比如多名議員要求調查華為對國安的影響,又比如2019年它將中國與俄羅斯同樣視為「主要威脅」,理由是「中國從事間諜活動」。
就連中國使館關於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的申請,立陶宛方面也拒絕了——不許放煙花,也不許有慶祝標語。
03
這種轉變的背後,是美國因對華政策轉向而不斷向立陶宛施加的壓力。
長期以來,立陶宛承受著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被要求不能與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合作,否則就將失去美國的安全保護和經濟援助。
最近兩年,隨著華盛頓認定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立陶宛也必然面臨著「表忠心」的問題。
對一個夾縫中的小國而言,在大國角力的過程中選擇掙脫其中一個,哪裡會意味著「自由」的真正開始。
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老市政廳的牆上,有一句話,大意是:誰侵犯立陶宛,誰就是美國軍隊的敵人。
據說這是美國總統布希訪問立陶宛時說的。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提到這個標語時透露了一個小細節。
他在採訪中問當地的一名政治學者:你們相信這句話嗎?
對方沉默了一下,說:我們除了相信這句話,沒有別的選擇。
這就是立陶宛的悲哀。
美軍在立陶宛軍演(資料圖)
相比而言,德法等歐洲大國在面對美國的反覆施壓和拉攏時,尚且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面對美國採取一拖二哄三不理的策略。
小國當然有小國的難處,但立陶宛現在有點二。
它沒多少實力,近年來還跳得比德法等大國都高,好像不挑釁大國它就要窒息了一樣。
關鍵是,它同時一邊挑釁俄羅斯,一邊跟波蘭齟齬不斷,現在還隔著大老遠來跟中國碰瓷。
但它似乎目前還沒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再這麼瘋瘋癲癲下去,這個國家恐怕等不來餡餅,就先吃了大虧了。
原創 補刀客 補壹刀
執筆/花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