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長江水從四川進入重慶,然後攜裹著歷史的滄桑奔向三峽,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有一個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城市。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名字,也是一個有故事的縣城。
圖源:重慶發布
將軍英靈在 巴蜀有傳承
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距離主城210公裡。早在5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時期,忠縣就有大規模人類活動。5000年的忠州歷史文化,忠義文化是其魂是其根,讓忠縣擁有了獨特的人文氣質。
巴人博物館 圖源:平凡之旅
「中國自古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這是抗戰時期流傳在重慶的一句人人皆知的話,巴蔓子的精神激勵著我華夏兒女抵禦外侮,也伴著川軍數百萬將士走向烽火連天的戰場。這句話背後的故事正是發生自忠縣。
限於地域和資料,以及宣傳方面的不足,巴蔓子的事跡一直鮮為人知,因正史無載,僅見於一些地方志和民間口頭傳說,所以,除巴蜀地區外,很少有人對他有多少了解。
巴蔓子像 圖源:忠州日報
巴蔓子,也叫蔓子,巴國忠州人。戰國時期,巴國內亂,當時的將軍巴蔓子向楚國借兵平內亂,並答應以三座城池為酬勞,但事後,巴蔓子卻以城池為國土,人臣無權割地,只能以人頭謝罪,於是自刎而死。
千百年來,巴蔓子將軍以身殉國的英雄壯舉,在巴蜀大地上廣為傳頌。唐貞觀八年,太宗皇帝念巴將軍的忠仁,改其故裡「臨州」為「忠州」,即現在的忠縣。宋時,人們在忠州城內為巴將軍建了一座祠廟,以供後世人瞻仰。
江上明珠——石寶寨
「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春」,白居易曾賦詩《感春》讚美忠縣,描繪出一幅「詩意山水」的唯美畫卷。
石寶寨 圖源:重慶發布
已擁有400多年的長江第一寨石寶寨,得名於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首領譚宏在此安營扎債的故事。
石寶寨位於重慶忠縣境內長江北岸邊,故又被稱為「江上明珠」。距忠縣城45千米,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
石寶寨 圖源:重慶發布
石寶寨塔樓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聳勢,飛簷展翼,造型十分奇異。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寨頂石剎)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原建9層,寨頂有古剎天子殿。隱含「九重天」之意。頂上3層為1956年修補建築時所建,石寶寨作為穿鬥結構層數多體構大乃國內罕見,又被稱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
悠悠 井湖 景致美如畫
井河,忠縣最大的長江支流,忠縣最早的水電產地,河水清沏,湖峽相連,人文豐富,景色秀麗。
井河畔,出土文物10數萬件,1998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專家結論: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發掘鹽水,此地鹽業漢代就納入國家管理,鼎盛時有72口鹽井48座鹽坊,是人類最早製鹽場、最早工業園、不斷代地下二十四史。" "字取意"鹽淡兩水相合飲而甘(味美)「,本地人造,國家認可,收入字典,專字獨用。(由兩點水演變為三點水)。
井河位於忠縣長江北岸,發源於梁平縣大觀鎮石埡子,流經石黃、金雞、三匯、白石、黃金、忠州等地。 井河穿越羊子巖峽谷後,流經 井口匯入長江。
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之後,狹窄的 井溝變身為碧波悠悠的湖泊,兩岸青山、碧波粼粼,宛若天然的山水畫卷,成為忠州市民垂釣、踏青、休閒的好去處。
來源:小立說歷史、古建中國 、圖攝四郎
審核:殷黎 主編:李璐 責編:洪波
祝您一天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