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麻花」創辦於2003年,是主打爆笑話劇的民營娛樂品牌,至今已推出《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索馬利亞海盜》《烏龍山伯爵》等17部話劇。2011年,在北京年度大劇場話劇演出場次、觀眾人群、票房成績三個指標中,「開心麻花」全部折桂。與此同時,全年在全國千座大劇場演出337場。今年,「開心麻花」乘勝追擊,第一次同時推出兩部賀歲劇《旋轉卡門》和《上賊船》,繼續創下了優異的票房成績。
「開心麻花」的百餘萬人次觀眾群中,80%以上是20-40歲的白領。正像文化學者、評論家張頤武所言:「『麻花』劇有兩個非常精準的方向,一方面是貼近網際網路的傳播規律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是貼近年輕觀眾的精神需求。不同於主旋律作品,『開心麻花』是娛樂產品,但同樣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她提升了年輕人的幸福感,熨平了大家的焦慮、抱怨、憤怒等情緒,同時熱烈的演出氛圍也對年輕人的自我認同很有幫助。」
年輕、敢于堅持藝術理想、敢於打破條條框框 青春氣質帶來一股清新氣息
從去年9月到現在,閆非一直過得不輕鬆。作為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的編劇、導演,數月來不眠不休的緊張排練,終於贏得唱彩。春晚結束之後,他也沒閒下來,一直在關注觀眾的評論,跟蹤臺詞流行趨勢,希望總結一些創作經驗。「我們一直想樹立自己獨特的氣質,一種年輕人的氣質。」閆非說。
去年12月的一天,在位於五棵松的「影視之家」內,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會議室裡,《今天的幸福》初審開始了,本來參加初審的只有4個導演,結果卻一下子來了20多人,其中有各類別節目的導演、製片人,把小屋都擠滿了。原來,他們多數都看過「開心麻花」的劇場演出,都是粉絲。初審後導演哈文說:「我們是真被逗樂了。」
其實,早在去年的央視第八屆小品大賽上,「開心麻花」團隊就顯示了不俗實力,籤約演員王寧、常遠、艾倫表演的小品《落葉歸根》不僅獲得大賽三等獎,而且因其對現實的辛辣諷刺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僅3天時間點擊就破百萬,它也是由閆非編劇、導演,出自「麻花」2011賀歲劇《烏龍山伯爵》的序幕「售墳」。
年輕、敢于堅持藝術理想、敢於打破條條框框,「開心麻花」的青春氣質,吻合了今年春晚導演組「推陳出新」的理念,因此獲得導演組的邀請參加創作。
但是若想最終登上春晚舞臺,卻沒那麼容易。舞臺劇和小品雖說都是舞臺表演藝術,可是小品在尺度上的把握非常難。只有短短十幾分鐘,既要調動觀眾情緒,又要主題鮮明,他們曾經非常迷茫。
《今天的幸福》讓表演者沈騰、艾倫、黃楊開始被更多人所知。飾演「郝建」的沈騰是在「麻花」團隊中成長起來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他在小品裡那句富有喜感的嗲音「媽——媽」,眼下已經成為最熱門的電話彩鈴。2003年他剛剛進入「麻花」時,還是個普通演員,經過多年磨練,已經是一名優秀的話劇導演和演員,他導演的2010賀歲劇《索馬利亞海盜》、主演的2011賀歲劇《烏龍山伯爵》獲得了令同行豔羨的口碑。對於眾多演員夢寐以求要上的春晚,沈騰看得很開:「一開始我們就沒抱太大希望,怕最後把自己的風格整沒了,弄成四不像的小品。我覺得關鍵是要有好作品,而不是為了上春晚而上。」
這些經過舞臺劇歷練的優秀年輕人,給龍年春晚舞臺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許多觀眾在微博上稱讚「開心麻花」獨特的喜劇風格。「開心麻花」總經理劉洪濤說:「我們的創作團隊永遠要超越過去、超越自己,這個團隊年輕,有朝氣有理想,從編劇、導演到演員,都為最後的舞臺呈現貢獻著智慧和汗水。」
辦八年推出17部話劇,不斷嘗試新的東西 精耕細作贏得一批忠實觀眾
「開心麻花」創辦於2003年,是主打爆笑話劇的民營娛樂品牌,至今已推出《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索馬利亞海盜》、《烏龍山伯爵》等17部話劇。2011年,在北京年度大劇場話劇演出場次、觀眾人群、票房成績三個指標中,「開心麻花」全部折桂。
繼《烏龍山伯爵》的票房和口碑都攀上高峰後,今年,「開心麻花」乘勝追擊,第一次同時推出兩部賀歲劇《旋轉卡門》和《上賊船》,繼續創下了優異的票房成績。
《旋轉卡門》由彭大魔擔綱編劇、導演。29歲的彭大魔曾經導演過《江湖學院》、《阿翔》等「麻花」劇,本名彭安宇,「大魔」則是在電影學院上學時的「雅號」,讀書時他未曾想到自己對戲劇的想像力會在「開心麻花」得到充分釋放。《旋轉卡門》是他用了近9個月的時間創作完成的,「我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好看的故事,所以內容創新是第一位的。早期『麻花』劇定位盤點時事,以小品式的無釐頭段落組合成一部作品,風格上與同時起步的同類戲劇雷同。現在我們不再以時事為主,而以故事為主,這樣一部戲的生命周期更長,也更好看了。」
彭大魔說,觀眾的口味越來越高,審美層次越來越高,這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得永遠走在觀眾前面,而且不能太自我了。我們一直在嘗試變化,不斷給觀眾新的東西。我們早期的故事創意、橋段借鑑國外電影,相對討巧,到現在我們完全靠自己的創意,形成了『麻花』自己的風格。近幾年每個作品都是一個故事片的規模,我們在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在彭大魔看來,包袱「三翻四抖」等喜劇理論都過於刻板,創作多數都是出自一種對生活的感覺,此外,更為關鍵的則是創作者的真誠,「越是喜劇越是要真誠地去創作表演,這種真誠觀眾如果能感受到,他一定為你喝彩。如果連自己都不這麼認為,刻意去讚美或批評,這種做作的東西絕對是沒有生命力的。」的確,在彭大魔身上可以感受到他對舞臺劇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忱,這讓他的作品雖充滿荒誕離奇,卻不乏動人的內涵與靈巧的手段,提供了大笑之外的回味。
對內容的精耕細作,換來了一批忠實的觀眾。演員王寧對記者說:「北京有一大批的『麻花』迷,基本上我們演一輪他們就來看一輪,同一部戲的不同場次他們都要看。網上有一個粉絲曬票根,一桌子全是這些年看『開心麻花』攢的票根,我很感動。所以每到年末推出新戲的時候,對他們、對我們來說,都是節日一樣的時刻。」
現在,「開心麻花」的百餘萬人次觀眾群中,80%以上是20-40歲的白領,他們崇尚時尚、健康、快樂的生活理念。
「很久沒有這麼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過了。」「開心麻花確實好看、犀利!久違了,開心地大笑的我。一個很愉快的周末結束,明天繼續努力工作!」這是兩位觀眾看了「開心麻花」的新戲《旋轉卡門》和《上賊船》後在微博上的留言,這也正是許多京城白領、職場青年願意走進劇院看「麻花」劇的原因。正像文化學者、評論家張頤武所言:「『麻花』劇有兩個非常精準的方向,一方面是貼近網際網路的傳播規律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是貼近年輕觀眾的精神需求。不同於主旋律作品,『開心麻花』是娛樂產品,但同樣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她提升了年輕人的幸福感,熨平了大家的焦慮、抱怨、憤怒等情緒,同時熱烈的演出氛圍也對年輕人的自我認同很有幫助。」
有了自己的劇場,並成立經紀部門籤約藝員 告別「居無定所」,告別人才短缺
在舞臺劇市場依然看重資源和資本優勢的環境下,一個沒有政府和資金支持,無法倚賴任何名星、名導演,只能憑自己對市場判斷的民營劇團,其生存是十分艱難的。
如果回顧「開心麻花」的成長史,可以看到,從「初戰江湖」時賠進幾十萬元,到現如今的一票難求,「開心麻花」經過8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探索之路——
2003年初,創始人遇凱和張晨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自由元素」。從第一部「麻花」作品《想吃麻花現給你擰》,「開心麻花」首創了「賀歲舞臺劇」概念,此後每年歲末都推出一部大型舞臺喜劇。
那時,商業戲劇尚未興起,遇凱和張晨有意做一部更加輕鬆、幽默的話劇,並迎合新年喜慶的氣氛。但是由於觀眾對這種全新的風格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劇場較偏等原因,首輪40場演出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賠了幾十萬。租約到期後,「麻花」移師到地理位置優越的海澱劇院。從「麻花」系列的第二部戲《「麻花」2·情流感》開始,公司開始不賠錢了,到《開心麻花2009·甜鹹配》終於進入了贏利時期。
為了品牌保護,2008年,北京開心麻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意味著「開心麻花」不僅是一個系列劇的品牌,而且也是一個戲劇出品公司。
創業之初,「開心麻花」像其他民營劇團一樣,遇到了最大的瓶頸——劇場荒。相對於北京火爆的演出市場,作為產業鏈條上重要一環的劇場,卻顯得滯後。對民營話劇團隊來說北京適合商演的劇場並不多,租劇場演出很困難,地理位置好的劇場檔期很難拿到。統計顯示,北京目前有80多個劇場,每年1萬多場演出大部分由其中不足30個劇場承擔。
沒有自己專屬的劇場,意味著「居無定所」,意味著每部戲裝臺時間和磨合時間都有限,有時甚至要邊演邊解決問題。在與最早的中戲逸夫劇場解約後,「開心麻花」與海澱劇院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海澱劇院合作,這一步對『開心麻花』非常重要。劇場是個有限資源,受制於各種限制,北京小劇場很多,但適合『麻花』的大劇場很少。」學者陶慶梅說。
「開心麻花」進入海澱劇院後,雙方實現了共贏。如今在北京,提起「開心麻花」,人們會聯想到海澱劇院;而提起海澱劇院,人們會聯想到「開心麻花」。但是,隨著演出量的放大,「開心麻花」必須另闢根據地。2011年,他們與位於西四環的地質禮堂籤下了長期租賃合約,終於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開心麻花劇場」。
除了劇場資源,另一個發展「瓶頸」則是人才資源的短缺。「有戲劇創作天分的導演特別難找,能演喜劇的演員也不好找,此外,年輕人希望在影視領域有更大發展空間,舞臺劇這個行業本身能吸引到的人才就不多。電影機構經常來挖人,剛剛培養成熟的演員就有可能被挖走。」總經理劉洪濤介紹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麻花」一方面拓展自己的事業線,為演藝人才提供更寬廣的空間;另一方面開始與導演和演員籤約,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藝員經紀部門,籤約演員已有30多人,「培養我們自己的年輕人,他們雖不是明星,但實力很強。今年我們還專門搞了個培訓班,培養後備力量,在200多個北電、中戲、軍藝、上戲表演系畢業的學生裡,挑出40多人,用兩個月時間進行培訓,最終留下了十五六個適合喜劇表演的。」
現在「開心麻花」有四組演員,可以同時上演4部戲。「麻花」去年在全國千座大劇場演出337場,首次年度演出超過300場。2009年,「開心麻花」還獲得北京最具成長型文化創意企業大獎;2011年,「開心麻花」出品的音樂劇《白日夢》則榮獲「全國戲劇文化獎2011小劇場優秀戲劇展演」原創劇目大獎等七大金獎。
在央視龍年春晚僅有的5個小品裡,「開心麻花」團隊猶如一匹「黑馬」,其原創小品《今天的幸福》被很多年輕觀眾津津樂道;3個籤約演員參演蔡明小品《天網恢恢》、郭冬臨小品《面試》也有上乘表現。年輕的面孔,全新的風格,不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開心麻花」這個品牌為眾多電視觀眾所熟知。
事實上,「開心麻花」是北京最早打出「賀歲舞臺劇」的民營話劇團體,也是觀眾最為熟悉的喜劇品牌,如同提起國產賀歲片時人們首先聯想到馮小剛電影一樣,在北京,提起賀歲話劇,許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開心麻花」系列話劇。
中國的民營劇團生存十分艱難,但「開心麻花」卻令同行羨慕,在舞臺劇市場依然看重資源和資本優勢的環境下,它沒有政府和資金支持,也不倚賴任何一個明星、名導演,而是依靠自己對市場的敏銳嗅覺,用八個年頭成為北京商業話劇市場票房成績最好的品牌之一。在大麥網最近公布的2011北京大劇場話劇票房排行榜上,「開心麻花」有5部話劇進入前十名,並包攬排行榜前3名。它的探索,無疑對尋找本土化的商業戲劇模式起到了可資借鑑的樣本意義。(文匯報 )
責任編輯:袁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