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學校屬職業學校範疇,在校學生除了要完成初、高中階段的基本學業外,每天都要進行一定時間的專業體育運動學習和訓練。他們由於大都以學習專業職業技能為主,再加上學習基礎差、知識底子薄,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業成績很多並不盡如人意,甚至很差。
數學課是基礎性學科之一。日本著名作家安野光雅曾說:「數學本應像大自然一樣的美麗。」但是,在現行的升學考試以及應運而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數學女神失去了「風姿」,變成了枯燥甚至令人討厭的「老爺爺」,數學被誤解了。
當數學遇上了體育生——在體育運動學校上數學課,對授課教師來講,確實是一件非常耗費腦筋、消耗體力的事情。面對一群在訓練場上生龍活虎而在課堂上卻萎靡不振的體育生,如果在九年級畢業時每個班級還能有二三個堅持學數學的,就已經是令老師欣慰的事情了。
如何上好體育生的數學課,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得他們不放棄數學課的學習,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給數學老師提出的挑戰。本文結合自身在體育運動學校二十多年的數學教學經歷,對提高體育運動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提出幾點淺見。
一.適當的降低教學難度。
在《教育學》中提出了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就是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其實這一原則不僅對個人而且對於一個群體來說也同樣適用。對於體育生來說,授課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出發,使得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不是向普通中學看齊,搞一刀切。
(一).學新知,帶舊知,要放慢腳步。
數學知識是連續性的,一環扣著一環,這就好比蓋高樓,地基打不好,骨架就搭不好,結構沒建好,就更不可能添磚加瓦了。體校學生的數學基礎很薄弱,有很多人在低年級階段甚至在小學時就沒有學好,升到高年級再繼續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就會感覺非常的吃力,有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知老師在講什麼,越聽越不明白。聽不明白,就變得不愛學,產生厭煩情緒,導致了學生學習數學上的惡性循環。
根據這一情況,數學老師給體育生講授新課時,就不能想當然的跨過與本課學習有關的舊知識,直接的講解新知識。而是要先複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甚至在有必要時重講,在此基礎上再繼續學習新知識,就會容易和順暢得多。比如我在給八年級學生講解「認識分式」這一章節時,採用與小學階段所講過的「分數」類比學習的方法:類比分數概念來歸納出分式概念;類比分數的性質來認識分式的性質。但是很多學生對分數的有關概念和性質掌握的還不夠清楚,所以我幾乎用了大半堂的時間與學生共同複習有關「分數」的一些基本知識,再從特殊到一般地歸納出「分式」的概念。雖然整堂課的教學進度放慢了,教學任務也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哪怕真正的只明白了一個知識點,再慢也是成功的課。切忌為了完成課堂上的教學進度,不顧學生的掌握情況,滿堂灌,結果學生們什麼也沒有學會。
(二).不貪多,學重點,重在學會。
宋代司馬光曾說:「養兵之術,務精不務多。」是說軍隊要注重質量高,而不在數量多。同樣,在體校每堂數學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不要太多,一堂課講1到2個知識點,只要能使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明白,就已經是足夠了。否則,對於「學習體質」本來就不理想的體育生來說,會很難消化,從而引起心理上的抗拒。
我曾經聽過一堂書法老師的公開課。在四十分鐘上課時間內,授課老師不僅講了書法的歷史、種類,還講了各筆劃的寫法、口訣,甚至還講了「永字八法」,學生授受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整個課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人狼吞虎咽地吃了很多東西,卻不知道啥滋味兒一樣。我在跟這位老師交流中對他說:「其實,書法中一個「點兒」的寫法,就足以講上一堂課的。將這「點兒」的寫法講透了,練熟了,就是成功的一堂課。」
在體育生的數學教學上更應該如此。很多學生數學地基建立的不牢固,理解力相對較差,授課老師就更不應該講解過多的知識點,而是要詳細講解1~2個知識點兒,必要時甚至可以將一堂課的內容分成兩節課上,力求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只有懂了,才能熱愛,才會堅持。否則,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盲目講解,只會使學生越學越煩躁的。
同時,也不要過分強調拔高,對於體育生來說重要的在於學會,而後再循序漸進的逐漸提高,細水長流。
二.增強學生課堂的學習活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我認為課堂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去點燃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火花。」
體育學校的學生喜歡在操場上進行運動訓練,卻對坐在課堂中認真學習有著一種習慣性的倦怠,而數學上的一些公式定理、具有邏輯性的推理運算,更令這些體育生「燒」了腦筋。因此,教師只有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重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火花」,才能逐漸的改變體育生們的學習狀態,從而為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一).聯繫豐富的生活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數學,本質上是學習一種工具,為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用。生活才是學生們最好的「數學老師」。當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輕鬆的解決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兩難問題時,就會極大地拉近他們和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育學》中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同樣指出: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緊密地聯繫實際講清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在數學教學中,有一個典型的結合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
一名老師講解「概率」,他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一個人出生在正月裡的概率是多少?學生們立刻回答是1/12。接著他又問:我們班50個同學中,出生在正月裡可能性最大的有幾個同學?同學們想了一會,都回答說有4個。為了驗證答案,這位老師請班級裡出生在正月裡的同學舉手。課堂頓時活躍了起來,很多同學用目光在班級裡搜尋著。這時,有3名女同學和1名男同學舉起了手,果然是4個,真理得到了證明。全班同學既驚奇又信服,老師又接著說,「概率」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此時,學生學好概率的興趣被激發了起來。
我在講授「一次函數」時,也同樣運用通過解決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現在每個學生的都有手機,於是我就問學生,你們在電信公司交話費時,一定會遇到不同標準的「手機話費套餐」吧?比如,A類收費標準是:通話費按0.2元/分計,每月必須繳月租費12元;B類收費標準是:沒有月租,通話費按0.25元/分計,你若去交費,會選擇哪種收費方式呢?同學們都若有所思,因為他們確實都遇到過這樣的兩擇問題。我於是接著說,這就是生活中是「博弈」,我可以教你們運用列「一次函數」的數學方法,來使你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都上來了,都很想知道該怎麼去選擇。我繼續引導,告訴學生,學習數學很有用,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的問題。
(二).要有愛,不放棄
給體育生講授數學課是不容易的,因為當你像一名武林高手使用了十八般武藝,又像孫猴子一樣運用了七十二變後,你會發現這些學習狀態不同、普遍學習基礎差、幾乎不愛學習的體育生們的改變甚微。這時,請不要放棄,而是要用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如果你不愛學生,那麼你的教育從一開始就失敗了。」他同樣堅信,「我們教育的人,不管他是個多麼『沒有希望』和『不可救藥』的釘子學生,他們的心靈裡也有點滴優點。」
六月份,由於到了體育比賽季,很多學生都出去參加各種運動比賽去了。一次數學課上,整個班級就剩下一名學生上課。我走進課堂,這名學生有點怯生生的問道:「老師今天還上課嗎?」我微笑著回答:「上,有一個人也要上!」我想,只要有一個學生學習,我也要認真的上好課,這是對學生的愛和責任。這堂課這名學生一改往常的狀態,聽得非常認真。從此以後,再上數學課時,也同樣的專心聽講了。我想,他一定是體會得到,老師的教學是認真的,老師愛他們。
用愛去堅持,用愛不放棄,相信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親你師」,從而「信你道」的!
當今的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化,體育運動教育中的數學課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進程,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學習狀態,改變教學方式,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一顆「愛」心,耐心的去教好體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