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名申請者、303名最終獲錄取、含16位全國各省市高考狀元,這是香港大學在本月公布的2013年中國內地招生數據,值得注意的背景是:全國高考人數已經連續5年下降,港大今年也同樣縮減了內地招生規模,與此同時學費依然是「漲」聲一片,但1.2萬名申請者卻再次為香港大學創下了歷史新高。再看看今年已經陸續完成內地招生工作的整個香港高校戰績: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港府資助的8所高校,已經「狂攬」1590名內地高考優秀學生,其中有35名是省市狀元。香港高校似乎輕而易舉地就完成了內地尖子生的挖角任務。
相較而言,內地高校的招生工作卻遠沒有如此順風順水,面對優質生源愈發激烈的競爭,眾多知名學府甚至開始放下「高貴冷豔」的身段,走起了非常規的「親民」路線:中國人民大學曬起了「女神」,同濟大學打出了「賣萌學長牌」,而清華大學也把曬外教當成了噱頭。當內地高校以空調、美女、食堂飯菜作為招生噱頭時,香港各高校卻並未在所謂的「親民路線」上走偏:校園開放日、暑期課程、免費體驗營,這些貫穿全年的招生宣傳活動,早已成為香港各高校的常規動作,在開放和溝通的姿態下,香港高校始終都沒有偏離「大學之道」。
校園開放日是學生的嘉年華,校長、教授做導賞員任由吩咐
有700多萬人口的香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全港13所頒授學位的高等院校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常常都在各類全球大學排行榜單上位居前列,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還一直在亞洲第一高校的頭銜上輪流坐莊。即便作為全球最優秀的高等學府,香港各大學卻從來不「端架子」,每年10月份左右為方便高中生了解學校而推出的主打活動之一———校園開放日,就活像一場全民狂歡的嘉年華,不僅有校長親自做「導賞員」帶領參觀者遊覽學校,各個學院也是各顯神通拉開人員爭奪戰,教授和在讀學生都得自動切換為「友情模式」,有問必答。
據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郭紫音介紹,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香港大學都會舉辦大型的資訊日為有志報考港大的同學及其家長提供親身感受港大文化的機會,「在這一天,港大將會全面對外開放,同學和家長除了可以向各個學院進行招生諮詢外,還可以參觀本部校園、學生宿舍和圖書館等校園設施,而且還會有各個年級的學長學姐們與高中生近距離交流。」除此之外,為了方便內地學生和家長了解香港大學,在每年的農曆春節期間,港大還會額外舉行一個小型的校園開放日。
去年11月10日港大的校園開放日正值建校百周年,剛從內地過去就讀大一的港大學生G ary差點被當天的陣勢嚇到:「有點像內地的專場招聘會,每個學院和專業都在學校擺起了攤子,見到高中生稍微停留的就馬上過去發傳單,拉家常。那天校長徐立之教授因為在海外有公務沒趕回來,還特意寄了一卷錄影帶向家長和學生介紹港大的百年文化。」
與香港大學相比,香港浸會大學的校園開放日戰線拉得更長,據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學專業的陳綺蕾表示,每年學校都會有好幾天完全開放給中學生和家長,旗下的各個學院也會舉辦自己的學院開放日。陳綺蕾去年作為導賞員親歷了學院的開放日活動,「當天我們的任務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行tour,講lab,帶gam e。先是帶著應屆中學生把中醫藥大樓遊覽了個遍,讓他們自己走到診所、博物館、教學科研實驗室去感受,還特別設置了很多有趣的工作坊,比如讓中學生來認藥、把脈、記方劑組成等。我記得有一個遊戲是擺著很多帶『子』字的中藥,讓中學生們來分出種子和果實,如屬於果實的有:枸杞子、女貞子;屬於種子的有:蛇床子、茺蔚子。當然了,除了我們學生做導賞,學院的每個教授也會到場,現場回答學生及家長的眾多問題,還會有專門的學院招生政策講座。」
暑期課程向全球高中生開放申請,還有大學體驗營可以免費來玩
對於香港各大高校來說,校園開放日更像是一年一度的全體學生狂歡,而真正表現它們開放姿態的重頭戲還是每年的暑期課程。每年暑假,香港各高校都會拿出上百門大學課程供高中生選修,在為期一兩個月的時間內,高中生們可以像正式在校生一樣吃住在大學,不僅享受來自名校教授一流的教學指導,還能參與學校和宿舍的各類社團活動。
南都記者從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等高校的官網上看到,每年的2、3月份,這些高校都會在官方網站上掛出暑期課程的申請須知,只要是高中在校生,不管來自哪個國家都可以向學校提出網絡申請,然後郵寄申請材料,通過後就可獲得暑期在香港高校就讀的資格,當然每年的名額是有限的。據郭紫音表示,港大暑期開辦的課程不僅有學術相關的課程,還有很多著重綜合素質拓展的項目。
記者在港大網站統計到,港大今年暑期開辦的暑期課程超過30個專業,其中一門叫做「線性代數」的基礎課程為期兩個月,如果學生可以順利修完,結業時還可以獲得6個學分用於今後入讀大學時的學分抵扣;其他無學分的課程則將建築、藝術、文學、戲劇、社會科學等課程都囊括其中。為期一周左右的暑期課程多數收費在3000到4000港幣左右,這其中還包括了學生在港大的住宿和學習費用,比起去美國高校暑期課程動輒三四千美元的收費,香港高校的暑期課程顯得親民許多。
據郭紫音表示,香港高校設置面向全球高中生暑期課程的目的,就在於讓這些高中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香港高校的師資力量、教學形式,「暑期課程的任課教師多數都是港大的教授,教學形式也與正式大學課堂相差無幾」;而學生在暑期集中於香港高校生活,也能體驗到自己是否適應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同時對未來的專業發展有一個更清醒的把握。曾入讀過香港中文大學暑期課程的在校生肖言群就向記者表示,「此前我一直在內地讀大學還是赴港讀大學之間搖擺不定,在專業選擇上也不知道是念中文還是經濟學,後來去港大念了中文專業的暑期課程,我覺得我很喜歡香港課堂上那種討論的氛圍,也很喜歡他們注重團隊合作,後來就堅定了自己來香港念中文的決心,畢竟這種課堂體驗讓我覺得自己是真正喜愛這個專業。」
此外,為了吸引更多的國際高中生了解香港高校,除了開辦暑期課程,香港的不少高校還推出了「大學體驗營」活動。目前就讀於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的王子豪就向記者表示,他來自新加坡的室友就曾經在高二時參加過港大的體驗營活動,「為期四天,港大會提供一份獎學金,涵蓋全部活動費用及住宿費用。」據了解,這種體驗營港大已經開展多屆,申請者只要獲得所在高中推薦,並通過電話面試就可赴港大進行為期四天的體驗營。曾經參加過體驗營的高二學生姬瀟依就表示,四天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不僅有高桌晚宴、校園尋寶,還有小組製作和體驗課程,「每一個組員都來自不同國家,這四天的經歷真的讓夢想與力量陡然在心中拔節而起。」
大學提供多元可能,香港學生多以個性化興趣和各校專業實力做選擇
本月,香港各高校陸續公布2013/2014年度內地本科生錄取情況,八間受香港特區與政府資助的院校共收1590名內地新生,多數新生高考分數線超過一本線近百分,儘管各高校學費普遍上漲一至兩成,但內地學生求學香港的熱潮卻愈演愈烈。當內地高校劍走偏鋒紛紛以空調、美女、美食作為吸引學生的噱頭,香港高校早就把自己的優勢研究透徹,有的學校主打世界高校排名榜的良好聲譽,有的學校著眼於本校特色與國際交流,有的則採取獎學金「誘惑」戰術。比如6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學剛為紡織及製衣學系畢業生舉行的時裝作品展,不亞於大牌走秀的氣場無疑是一次最好的校園形象宣傳。而在香港中文大學招生報名點上,你會看到像黑板報一樣展示著大學生們的流行文化專題研究比賽,從護膚廣告、香港小姐到兩性平等話題,雖然沒有美女學姐的照片,但你卻可以由此清晰了解,這個大學是允許你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的。不久前網友「謝謝和菜菜為愛走天涯」上傳的一組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照片更是令許多人大呼,想為此再念一次大學。在這個由荷蘭設計師設計的時尚圖書館裡,充斥著安靜的力量,學術氣氛瀰漫到每個細胞,並且顛覆了嚴肅刻板的偏見,給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另一種萌和清新的樣本。而有沒有一個好圖書館,或許比宿舍有沒有空調、食堂好不好吃更重要。
顯然,香港的高中畢業生也不是由美女質量或宿舍條件來選擇大學的,他們更關心專業前景,並以自己的興趣為首要考量。和內地的北大、清華往往聚集了國內幾乎所有最頂尖的學生不同,由於本港大學錄取門檻較高,香港很多學生會選擇把前往海外留學作為他們的第一選擇,只有一部分本地精英會被香港排名靠前的幾所高校錄取,而香港本土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會更側重該專業今後的就業。一般而言,醫學、法學和工商管理會是香港本土學生的首要選擇。因此香港高校在本土招生時,會更加側重強調每個學校在不同專業上的優勢。目前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新聞專業的香港本地學生馬蕊丹就表示,「在選擇本港大學時,會首選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然後再看看各個大學該科目在香港就業上的實力。因為本港學生進入本地大學的競爭本身就很大,如果能進入心儀的學院學校,就已經不會有太多額外的考慮。當然,在進入大學之前,對於學校的 獎學金、國際交流什麼的也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但不會認真去研究。」
與之相比,內地學生就更加看重香港高校的國際化教學環境:根據去年一份「你眼中的港校」的調查結果顯示,近8成有報讀港校想法的內地生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環境」,可以說全球聲譽和國際化教學是香港高校吸引學生的兩大誘因,而香港各高校也深諳此道,在內地招生時會非常注重主打自己的國際牌。比如香港科技大學在今年各學院的招生面試環節中,就派出65位來自世界各國並擁有豐富教學研究經驗的教授分別在北京、上海以及廣州親自主持面試。
此前時任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突出強調:內地學生赴港讀書會擁有更多國際深造的機會。「香港本地學生讀完本科後想讀研究生的不多,出國的人數也不多,很多本地學生畢業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然後在工餘讀一些授課的碩士。但港大與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都有很多業務群落,加上香港通常跟內地是分開名額申請國外研究生,因此很多內地的同學讀完港大的本科以後,到國外都去了最好的大學。」
而近年,香港各高校為了進一步吸引更多內地學生,除了大打國際牌以外,在香港高校學費持續上漲的情況下,也向越來越多內地學生提供了豐厚的獎學金。比如學費最貴的香港大學今年就有約1/4的內地新生獲得了不同額度的獎學金;香港科技大學也為超過一半的內地新生發放獎學金;香港城市大學錄取的內地考生中,獲得不同額度獎學金的人數佔到總數的七成。目前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廣播新聞專業的蔡浩然就表示,「全額獎學金每年港幣15萬,為期四年。而學費只要11萬,等於說大部分生活費學校也給解決了。」
香港高校進入內地招生十年,此前一直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發達省市與國內高校競爭,而近年來香港高校爭奪優質生源的「野心」似乎更大,除了提前半年到長沙、武漢等內陸城市進行招生宣講,近兩年更是把招生觸角直接伸到了更為偏遠的貴州等省市。郭紫音認為,「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選擇,高校招生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更多選擇的信息和機會。」
秘遊香港
之素食館遊
六榕仙館
有歷史的中式素食,立刻穿回70年代
從車水馬龍的佐敦道轉入這家門面小小的素食店,你會感覺好像忽然回到上世紀70年代,店面裝修走的不是矯情的復古,而是完全保持了舊香港的風情,兩層高,有卡位,門前有個counter專門賣糕餅,有個「阿姐」不斷切外賣和堂食的齋滷味。室內的牆上掛著一對對聯,據說從六榕仙館開店以來就掛在牆上:「六榕造化心天樂,仙館烹調般若香」,讓吃素這件本來就有點意境的事情變得更多了一絲仙風道骨。
1987年,當時的香港十大名廚曾經就在六榕仙館開會討論探討應該如何適度改良齋菜,在遵守戒五葷戒五辛的戒規前提下,研創一批新派素食的菜式。從這一點,你就可以看出六榕仙館在素食界的地位和歷史了把?
六榕仙館雖然名字很飄渺,但齋滷味卻充滿人情味,很熱很新鮮,首推它家的素鵝,腐皮脆且有彈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吃得出他們是非常用心地清潔腐皮,然後將汁料一層層掃上腐皮面,再一層層包上,所以沒有太重的油味卻非常入味。雖然有顧客反映這裡的口味偏重,但這大概也是「人情味」的一部分。
和它的裝修一樣「頑固」的是菜單,並沒有跟風添加時下很新鮮的齋生魚片,而是一直在堅持做傳統的齋菜菜式,像素雞、素魚肉、素咕嚕肉,如果想嘗試最時新的齋菜並不推薦這裡,如果是想舒舒服服地吃一頓家常味道,六榕仙館非常合適,而且飯後還會有免費的糖水贈送,十分貼心。
地點:香港佐敦佐敦道38號
出品:南都深圳雜誌部
監製:夏逸陶 池少偉
總策劃:南島
策劃統籌:馬凌 周吟
王相明
採寫:南都記者晏嬋嬋 蒯景怡 實習生:吳麗婷
圖片:東方IC供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