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近代清日兩國差不多同時開始變革,中國叫洋務運動,日本是明治維新。然而,清朝的中體西用最終未能扛住吸收了更多歐美思想與技術的日本。(本圖為明治天皇喪禮)
明治時期的日本,可以用綠色來形容。一個鎖國幾百的小國,在歐風美雨吹淋下,迅速成長。技術方面自不必說。思想方面,明治維新不過二十年,百姓就已敢批評皇室、朝廷。雖然後來被壓了下去,但種子已播下。明治天皇死後,雖然很多民眾如喪考妣,但也有人毫無所謂,在皇前廣場開著汽車,載著藝伎呼嘯而過。茂呂美耶《大正》一書中記載,民眾在等待天皇棺槨的過程中,吃便當喝啤酒,很是散漫。
明治之後是十五年的大正時代。這時期,歐洲由於一戰的影響,很多人跑到日本投資,日本經濟穩度增長。市民生活,更為豐富。坐電車、看電影、遊博覽會;女士們穿著與歐美一樣時髦的裙裝,閃瞎行人的眼。人們的思想也更為開放,各種報刊如雨後春筍。人稱那個時代為大正浪漫。是帶著粉色的。
然而,事情很快就起了變化。(本圖為大正天皇的喪禮)
據《大正》一書記載,大正天皇的大喪儀式,氛圍與明治的完全兩樣。皇居前廣場聚集了十數萬名各大學、專科學校學生的恭送團體,沿途一百五十萬群眾夾道致意……收音機在播放載著大正天皇的棺槨的牛車行列光景時,據說竟然因為牛車碾軋聲夾入群眾的咳嗽聲,出了大紕漏。總之,沿途氣氛十分莊嚴肅然。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慣性,大正浪漫也是。雖然大正時代最後幾年在裕仁攝政王治下,與明治時代有了很多區別,但真正的轉變,還需要時間。(本圖為1928年昭和天皇即位大典上,大阪的慶祝人群裡,突然鑽出來一個聖誕老人)
隨著昭和時代軍人的立場越來越強硬,攫取到越來越多權力,內閣最終成為軍部附庸。1936年的226兵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軍人的暴走已無法遏止。(本圖為226之後,投降的軍人正在被甄別)
日本終於被拖進了黑色時代。(本文照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