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記者 果君) 在外科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壓、體溫等都是由麻醉醫師來掌控的,可以說患者的生命就掌控在麻醉醫生的手裡。民間對麻醉的理解無外乎「打一針、睡一覺」那麼簡單。可以說,麻醉學科在我國社會公眾當中的認知度極低。而事實上,患者被麻醉後在全然不知的狀態下,麻醉醫生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根本不是打一針,而是打很多針,還要針對患者生命體徵的變化用很多的藥物。整個手術的過程包括術前、術中、術後,麻醉醫生全程管控著患者的安危。在首屆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央廣網健康頻道《醫述》採訪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郭向陽,為我們講述麻醉醫生背後的故事,帶您讀懂麻醉學科。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郭向陽
外科醫生治病 麻醉科醫生保命
眾所周知外科醫生要負責消毒、切皮,找到病變組織,把病變組織切除,再把傷口縫合、止血。而麻醉科醫生從患者決定手術開始,一直到患者從醫院裡順利出院,整個過程都是全程參與的。
患者不要簡單的認為麻醉就是在手術前打一針麻藥就沒事了,在整個手術前後期,麻醉醫生都要隨時監測患者的身體機能,保證手術實施的安全。為了讓術後疼痛得到良好的控制,讓病人有一定的生活質量,還有術後急性疼痛的治療。所以麻醉醫生的作用就是保證病人活著,而且要好好的活著。
圍術期醫生——麻醉醫生
所謂圍術期,國際上的定義為患者一旦定下來要做手術,就叫圍術期的起點,圍術期的止點就是術後30天。
多數人不知道現代麻醉學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手術室裡的無痛,還包括了術前的評估、術中保駕護航、術後鎮痛、疼痛的治療、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重症監測等,涉及圍手術期的方方面面。
從患者一經確定做手術,麻醉醫生就開始參與,所以麻醉科醫生又叫一個名字——外科領域的內科醫生。麻醉這個詞已經涵蓋不了麻醉科醫生工作的內涵,麻醉科醫生所做的工作要遠遠超出麻醉這兩個字。麻醉醫生要保證患者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內科系統的疾病要繼續得到控制,同時還要把手術做好。
麻醉科醫生是全科醫生
麻醉醫生作為管理手術患者生命安全的專業醫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決定了在整個圍術期醫學領域必將發揮主導作用。
麻醉科是全方位的,既要有豐富的內科醫生的知識,外科醫生的知識體系,還要有麻醉科醫生獨立的體系。包括全生命周期的,從胎兒期到出生的新生兒期,一直到成年期,老年期這些過程,包括最後階段的搶救病人,這都是要參與的,所以麻醉科的醫生工作內涵,包括臨床麻醉、急救復甦、重症病人的治療,還包括疼痛治療。麻醉醫生也會做一些操作,操作看似簡單,但是風險很大。比如靜脈穿刺執管、硬外麻醉、椎管內麻醉、包括氣管插管,還有外周神經的阻滯,這些動作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醫生拿針在操作,但是這一針所引發的問題可是不簡單。
麻醉種類排列組合形式多樣
「局麻」或者我們叫區域阻滯麻醉,一般情況下局部麻醉都是由外科醫生來做,區域阻滯麻醉是麻醉科醫生來做的。醫生會把局部麻醉藥打到神經幹的周圍,這叫區域阻滯麻醉。還有一種麻醉叫椎管內麻醉,醫生會把麻醉藥打到硬膜外腔,或打到蛛網膜下腔,有的時候也會把這兩種麻醉方式複合在一起,稱為聯合阻滯,聯合硬膜外和腰麻阻滯,把這兩種麻醉方法都可簡稱為椎管內麻醉。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就分的比較細,有靜脈麻醉,有吸入麻醉。靜脈麻醉要建立靜脈通路,藥物是從靜脈推進去,或者由輸液泵泵到體內。另外一種是通過吸入麻醉藥,從呼吸道吸入到肺泡,然後再吸入血,再作用到中樞神經系統,叫吸入麻醉,有時候是幾種麻醉方法的複合。醫生還會根據氣道管理的方式,比如氣管插管的全身麻醉。還有聲門上的管理,比如插一個在聲門上的裝置叫喉罩,我們通過喉罩插的也是一種麻醉方式。
相對來講種類不是特別多,但是它的排列組合是比較多的,醫生會根據手術的情況,根據患者的情況來進行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一個最適合患者的一個麻醉方法。
患者有權力自己選擇麻醉種類,前提是要與麻醉科醫生商量,選擇最適合的方法。
麻醉進行中時刻都存在危險
麻醉進行當中有幾種情況比較危險,一種情況是由於病人情況太複雜,比如患者的外科的疾病太靠近重要的生命軀幹(心臟、大血管),就有可能會出現突發的情況。如大動脈的破裂、重大臟器的損傷,危及生命,我們馬上就從一個常規的麻醉改成緊急的搶救。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患者原來有一些內科的系統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突然發作的心臟的功能衰竭,心梗、腦梗這些情況。在醫療過程中,外科通過手術治療疾病,但外科手術創傷對機體的影響非常顯著。一些大型的複雜手術,組織損傷、炎症反應、失血等各種異常刺激,對機體各生命系統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於原本就處於衰竭狀態的患者、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年老體弱患者等,這些影響更為嚴重,往往導致各類併發症。
無痛分娩安全、可靠
無痛分娩這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對孕婦、產婦這塊也是很人性化的一個醫療手段。大家都知道分娩這種陣痛是非常難受的,但是現在醫學發展到今天,分娩鎮痛這個技術可以做到讓你不痛,但是又不影響你的正常分娩,那麼就可以讓你很順利的去自然分娩,這是一個優勢。第二個優勢是萬一在自然分娩過程當中病人小孩發生了變化需要剖腹產,無痛分娩反而縮短了剖腹產的時間。一旦產婦需要剖腹產,就不需要打麻醉這一關了,直接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加藥就可以了,這樣至少縮短15分鐘左右的產程,對小孩的搶救,及時的剖腹產意義重大。
普及無痛分娩有待體系完善
分娩鎮痛沒有普及展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實分娩鎮痛這項技術不複雜,可以用腰麻,也可以硬膜外麻醉,還有其他分娩鎮痛的方式。但是產房做分娩鎮痛的條件,包括麻醉科如果介入的話,麻醉科的人力夠用不夠用?做完分娩打麻藥以後誰來管產婦?發生突發情況怎麼處理?這些問題有待解決。另外最關鍵的是我們現在沒有建立起價格體系,因此就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產程長的話可能要很長時間,這樣就需要足夠的人員,需要一個多學科的合作,包括產科的醫生、產士、麻醉科醫生以及其他別的輔助人員,都需要有配套的。所以這個系統需要整個全社會高度關注,不是麻醉科醫生就能完全做得了的,單純從技術講,國內的無痛分娩技術是沒有問題的。
全國麻醉醫師8萬左右 人力缺口較大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麻醉醫師只有8萬名,與人口基數的比例,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
郭向陽醫生表示,相比一些先進國家的麻醉醫生佔比,我國麻醉科醫生人力缺口較大,「我們一直按照解放初期定的,一個手術臺安排1.5個麻醉科醫生的編制,當時手術量很少,手術也結束的比較早,工作範圍也比較窄。」隨著麻醉學科的發展以及患者對醫療舒適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患者除了接受外科手術時接觸麻醉醫師外,在舒適化醫療領域,如無痛胃腸鏡、無痛分娩等多種有創診療時,也會接觸麻醉醫師的工作內容。同時,麻醉醫師還參與各科室瀕危患者的搶救復甦,他們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眾多其他科室。「相對國外3個外科醫生配比1個麻醉科醫生,我們國內現在是7.9個外科醫生配比1個麻醉科醫生,人力缺口還是十分大的。」
一項業內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麻醉醫師的平均工作時間為每天10~12個小時。所以可以想像麻醉科醫生每天都要應接不暇的工作。麻醉醫生的培訓是到位的,但是人員編制不足,有限的麻醉科醫生即便是超負荷的運行,很難滿足醫院的整體發展。還有整個社會發展給帶來的剛性需求。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要提出加強麻醉學科的建設,特別是加強麻醉科人員的培養,人才的培養,加強學科建設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手術、對麻醉、舒適化醫療的這種剛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