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懶』在家裡,怎麼勸怎麼罵都不願意來上學。」今年9月,陝西寶雞石油中學的心理教師劉海燕,在校園裡碰見了一位為孩子辦請假手續的家長。簡單聊過幾句,劉海燕意識到,「這孩子有非常典型的抑鬱症病狀」。
今年9月,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個高中、高等學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進一步提高了學校在青少年抑鬱症及時發現、及時幹預方面的作用。
青少年抑鬱症難早發現早治療
抑鬱症的成因紛繁複雜,既有遺傳生理也有家庭關係、社會文化等致鬱因素。其中,家庭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面對青少年抑鬱症問題,作為孩子第一監護人的家長,應對得好嗎?
「大多數家長發現孩子患病,是從孩子宣布不上學時開始的。」張進說,面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們通常缺少「警醒」和「覺察」,並不願意承認孩子病了。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出的作息不規律、手機沉迷、厭學、「懶惰」等,也常常讓家長感到困惑,「這麼『貪玩』『會玩』,怎麼會是抑鬱症呢」。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矯情、脆弱,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的情緒狀態更差。」西安市第七十中學心理教師李晨卉說道。
「糟糕的親子關係可能帶來糟糕的師生、生生關係,產生惡性循環,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如何改變。」在廣州天河區第一小學心理教師肖冬梅看來,家長普遍認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我想,但我做不到」的知識能力缺乏、對精神疾病的恥辱感,常常讓家長傾向於迴避孩子的情緒問題。
「誰痛苦,誰改變。只有到了痛定思痛的時候,家長才會改變。」張進說,家長對孩子心理障礙的重視,通常是到孩子厭學、不去上課,甚至自殘時,「等到家長認可、接受孩子是生病了,需要治療的時候,可能一兩年時間已經過去了。」
「心理疾病也像我們的發燒感冒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不然小病就會拖大。」劉海燕說,當孩子發展到中重度抑鬱症時,需要堅持藥物治療甚至住院治療,「大人和小孩的工作生活將被完全改變,代價太大了。」
在此次衛健委下發的《方案》中,明確要求各個高中、高等學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雖然抑鬱篩查並不同於抑鬱診斷,篩查結果存在異常的學生,還需要前往醫院進行專科診斷,但考慮到學生、家長在「早發現早治療」上的不足,藉助學校的篩查,被不少心理教師視為「很有意義」。
心理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陪伴者和家長的支持者
「心理教師應該成為學校心理工作的引領者、學生的陪伴者和家長的支持者。」有著5年心理教育工作經驗的李晨卉如此描述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
在中小學,心理教師往往一頭牽著學校心理教育推廣普及的工作,一頭牽著家長教育。
現在,在西安第七十中學這所完全中學裡,初中和高二的學生,每兩周都會有一次心理教育課,內容涉及到自我認知、情商、人際關係等內容。每年,學校還會舉辦心理健康周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心理漫畫、心理徵文、心理劇等。
在小學階段,心理課程沒有單獨的課時,肖冬梅會利用班會課等時間,為每個班每學期上滿4節心理教育課。同時,她所在的學校還辦起了父母大學堂,每個月定期為家長提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應對青少年抑鬱問題,辦好家長學校很重要。」肖冬梅說道。
「我們學校對師生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得不錯,同學們之間對心理疾病也不會有歧視或者有色眼鏡。」李晨卉說,來諮詢的同學能「大大方方」地進門。
專職心理教師人手緊張 職後培訓有待加強
懷著「在我十幾歲時,我曾期待有一位可以傾訴的心理老師」的遺憾,三年前,李晨卉從社會心理諮詢師轉向了學校心理教師。但在目前,在中小學做心理教師並不容易。
2017年後,初中、高中教師資格證多了心理學這一學科類別(目前小學還沒有)。今年受疫情影響,心理教師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招教考試中心理教師的名額明顯增多。但是相比於其他學科,各地為中小學心理教師提供的編制數量仍不充裕。
「目前的問題是心理教師編制名額太少,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專職心理老師,基本都是其他崗位的老師兼任。即便有專職的心理教師,也以聘任制為主。」李晨卉說。由於學校人手緊張等因素,進入學校後,心理教師通常還會承擔行政甚至其他教學任務。
2019年,國家衛健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要求各地教育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計劃。但對於心理教師而言,這些培訓主要是針對普通教師的心理教育常識普及,並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為了持續學習新的諮詢知識和技能,肖冬梅每年都自費進行培訓。即便參加的基本都是價格更低廉的線上課程,她每年的培訓開銷也在大幾千到一萬。李晨卉說,自己沒有太多的機會吸收新的知識,一直在輸出,「在吃以前的老本。」
「在學校裡全職做心理諮詢和輔導還是比較奢侈的、做好這項工作也是比較奢侈的。」肖冬梅說道。
如何在學校為青少年抑鬱症拉起完善的預警系統,讓中小學心理教師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護航人?答案仍在路上。(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梁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