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改變了整個餐飲生態,也顛覆了大批餐企的命運。在充滿荊棘困阻的道路上,餐企如何破局重生?
2021年已經到來,又該如何尋找新商機?
1月5日,2020中原餐飲數據峰會暨好食記新春答謝會在魯班張會議廳舉辦。這次峰會,咱們不玩虛的,只說乾貨,各種答案,直接給你!
1
素素:
疫情時代,餐飲趨勢的十大變化
好食記創始人素素,首先進行了餐飲行業趨勢的十大變化的分析。
在分析裡,素素提到,「在線化」和「數位化」已經成為餐飲標配的今天,餐飲業也逐漸演變出了涇渭分明的兩種路徑:一種是追求性價比,追求極致效率的快餐輕餐模式,今年大火的社區團購便利店模式就是其中的典範;還有一種,就是追求高端,追求極致體驗的正餐模式,這其中,中餐品牌的再次崛起、新中式的火爆,正是一大佐證。
在變革的時代下,餐飲業也開始走向兩極分化。規模呈現不是紡錘形,而是啞鈴型。
另外,最賺錢的是投「雞」分子——不用教化的海量的消費人群,規模化的產品操作,成熟穩定的上遊食材供應鏈,決定了雞成為餐飲行業門檻更低、性價比更優的細分品類。
此外,餐飲品類賽道的精準化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不論是已經成熟的「雞」類市場,還是正在崛起的「雜碎」領域,餐飲業正在向著更加精準的競爭通道前進,這也跟消費客群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係,95後00後正在成為餐飲消費的重要力量,這也進一步體現,未來的餐飲新賽道,更方便快捷、更符合年輕人社交需求、有更高審美變化和體現的餐飲形式,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得到資本的青睞。
2
許亮:
鄭州外賣用戶預計年底突破400萬,90後成主力軍
2020年鄭州外賣哪些品類最熱門?哪些品類表現最優異?哪些區域最好?對餐飲企業來說,還需要用數據來洞見這種消費趨勢和消費傾向,美團外賣河南區域負責人許亮先生分享了《2020年鄭州外賣數據報告》。
《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整體收入突破4.6萬億元,其中外賣收入超過8500億,佔總收入的18.4%,外賣用戶數量已經接近4.6億人。最近5年,外賣市場收入和外賣用戶數量兩大指標增速逐步放緩,外賣市場已經進入「專業化、標準化、競爭加劇化」的下半場。
從鄭州外賣市場來看,疫情之後,外賣訂單量逐步恢復,門店增長數量隨增速放緩,但已經趨於平穩,並沒有出現大規模閉店情況。外賣客單價整體出現下降趨勢,這個原因與疫情期間外賣用戶數量的激增有很大的關係,截至2020年8月,鄭州市外賣交易用戶突破330萬人,預計年底可能達到400萬人以上,鄭州外賣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020年是甜點飲品爆發的年份,奶茶等飲品頭部品牌的增速保持領先地位,多種品牌茁壯成長,甜點是「悶聲掙大錢」的品類。紅利依然還有空間。值得注意的,還有螺螄粉這個品類。
其他地方菜,訂單增幅在客單價的提升比較明顯,以解家為代表。
2017年之前,女性的外賣用戶要多於男性,從2018年起,男性的佔比越來越高。年齡方面,90後已經成為主要消費群體,所以在設計品類、開店地域時,一定要針對年齡比較小的人群,做更多的設計。
3
鏗鏘三人談:
餐飲新零售,如何實現24小時「睡後收入」?
堂食的消費區域是500米,外賣是30分鐘內,而餐飲新零售則是不限時不限地,可以實現24小時「睡後收入」。
鍋圈食匯、解家河南菜、特味村,無疑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2020年,鍋圈食匯已經在全國開了5000多家門店,其中一年增加4000多家;解家河南菜外賣40天突破十萬單,一年增收3000萬;特味村在新零售上用公域和私域流量雙探索,取得了讓人震驚的成績。
在河南這個內陸的市場,能做到這個成績是很厲害的。
在「鏗鏘三人談」上,三位創始人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鍋圈食匯品牌創始人楊明超說,鍋圈食匯如何能夠實現迅速開店,並且閉店率很低,背後的邏輯在哪?這實際上和數位化具有很大關係。鍋圈食匯4年投了2.1個億,由300多位工程師建了軟體,把上遊工廠的原料端和倉庫、研發體系,門店的會員、支付、倉儲等報貨系統,以及未來AI的消費者體系等上、中、下遊的要素,通過數據化全部實現可視化。「在我們的『鍋圈雲』,每個門店的日報表,都可以顯示出來,我覺得這是鍋圈從去年1000多家店到4000多家店的一個邏輯。」楊明超說,綜合來說,就是「四個在線」:員工在線、客戶在線、管理在線、產品在線。
解家河南菜品牌創始人解忠傑說,今年疫情期間,他在2月10日看到通知,說是2月18日可以允許做外賣,當時只有8天準備時間,剛開始從0到1,接著很快就從1到10萬單。
「我們要做一件事情,包括老餐飲人做新的餐飲零售,一是要有個方法論;二是要有品牌背書,我們40天賣到10萬單,品牌有個背書的作用;第三是客人的設計,比如寫字樓裡的客人喜歡什麼菜品,他們客單低,但是對品質的要求反而高,所以我們再低的客單,還是用大品牌的油、肉、米,外賣餐盒都用的鋁箔的,客人特別喜歡。不是客單價低,你就可以降低要求了。因為他上班簡餐,但是下班可能就去店裡聚餐了。」解忠傑說。
特味村品牌創始人韓躍軍說,對於餐飲人來說,數位化轉型是必修課。在這大半年,他做了很多數位化轉型的探索。到底什麼是數位化?什麼是新零售?怎麼做新零售?
「連結、聯通、裂變,才是真正用網際網路,才是擁抱了數位化,這是一個邏輯,所以我們怎麼從主觀上擁抱網際網路,我們要對餐飲+網際網路+數位化要有考慮,首先是數位化的體驗、管理、經營和推廣,這是我們餐飲的必修課,比如我們除了賣飯,可以賣卡、儲值,在吃飯的時候把你的產品帶走。」
韓躍軍說,比如店裡賣產品,月餅、年貨等,通過員工各種形式的分銷,實現了非常可喜的成績。
4
賈勇:
構建餐企食安護城河
對連鎖快餐企業來說,一定規模之後,就不是品牌和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賽跑。
原百勝中國集團供應鏈的高管、窄門供應鏈大學的校長、安加德諮詢的創始人賈勇先生,分享了他近30年的供應鏈管理和實踐經驗。
在賈勇看來,食品安全是餐飲業的基礎。
除了可以運用智慧工具,建立供應商、倉儲、門店、系統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意識 ,建設食品安全文化,建立一種以行為為基礎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
「企業創始人非常重要,以身作則是做好的唯一辦法,不然不可能做好,早晚要出事。」賈勇說,建立食品安全文化,主要從這幾個維度來說:要有使命感、流程、人員的職責培訓和激勵、以及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5
吳玉丹:
深度解析,抓住Z世代下的年輕群體
年輕人的好惡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膜拜教和鄙視鏈?當90後已經成為餐飲業的重要力量,「抓住那個年輕人」,就成了大家的共識。
來自深圳的行業觀察家吳玉丹,和大家分享了「Z世代下的年輕群體」。
在她看來,從「E時代」到「Z世代」,年輕群體一直是每個商家都想抓住的重點,不同於「E時代」下的年輕人的乖張和另類,「Z世代」下的年輕人表現的更加多元,潮鞋、手辦、盲盒、JK……
在多個小眾領域都可以看到「Z世代」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崇尚個人價值實現,強調瞬時滿足的消費觀念,極其願意為自己熱衷的文化消費品買單,他們是不能被定義的一代,沒有一個商家能用一種固定的方式讓「Z世代」年輕人心甘情願地買單,他們不願意被廣告、宣傳所引導,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
也正因如此,面對「Z世代」年輕人,少些套路,多些真誠,放低身段,走進內心,不要試圖教育他們,要去真正的理解他們,這樣的企業才能得到「Z世代」年輕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