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正規音像店違法銷售盜版光碟的曝光報導,因一個說情電話而被撤下,已經印刷了七萬份的報紙竟然被不法經營者「包賠損失」;被查處的店鋪還在處理過程中便獲準「重張開業」……圍繞桂林一家音像公司發生的一連串「怪事」,引起了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關注。儘管相關責任人在近日
受到了處分,但這起公然庇護盜版銷售者的案件,卻足以引發人們的思索。
賣盜版,閣樓暗藏玄機
事情要回溯到2006年8月30日。當天,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接到一個舉報電話。
「桂林商業區的一家音像店被查出販賣盜版光碟,經營業主阻撓媒體曝光,揚言寧可花10萬塊錢也要將這件事『擺平』。《桂林晚報》原本計劃在今天刊出相關曝光報導,但在報紙已經印了數萬份的時候,這篇曝光稿卻被換了下來。」接到舉報電話的全國「掃黃打非」辦的工作人員幾
乎不能相信自己所聽到的。其時,全國「反盜版百日行動」剛剛進入「集中整治階段」,嚴厲打擊不法經營者的行動正在各地全面展開。
然而,全國「掃黃打非」辦隨後收到舉報者寄送的資料,證實了舉報的真實性。這是兩份2006年8月30日《桂林晚報》的樣報,一份是最初的版本:在17版「都市資訊」頭條,一篇題為《白天賣正版、晚上賣盜版――大世界音像被揪盜版碟500盒》的記者現場特寫赫然在目;另一份則是當天讀者看到的版本,上述報導已經被其他稿件替代。
通過這篇由《桂林晚報》記者、通訊員和實習生等四人聯合署名的報導,我們得以了解這此執法行動的基本情況。
桂林市「大世界音像有限公司」,在依仁路和正陽步行街有兩家店鋪。有市民舉報,這兩家店鋪涉嫌販賣盜版光碟,並同執法人員大打「時間差」――白天規規矩矩賣正版,而等到傍晚執法人員下班後,便換上盜版光碟公開銷售。經過幾天偵察,在掌握了確切證據後,桂林市工商局於8月28日晚8時左右,對「大世界音像」進行了突擊檢查。
店主似乎預先得到了消息。當執法人員進入店內時,在貨架上並沒有發現盜版光碟,店內負責人也聲稱從來不賣盜版。但很快執法人員便發現了店內的玄機――收銀臺邊一扇製作精巧的鋁合金摺疊門。沿門內一段狹小的木樓梯上到閣樓,執法人員發現了滿滿幾大箱盜版光碟。在執法人員清點盜版光碟時,音像店負責人開始不斷向執法人員求情,甚至說:「合適點,拿走一些就行了,給我們留一點,要不然我們的生意就沒辦法做了。」經過最終清點,執法人員收繳了全部500多套、1378張盜版光碟。這是桂林市在「反盜版百日行動」中發現的第一起正規音像店利用晚間公開銷售盜版光碟的違法案件。
隨同執法檢查的《桂林晚報》和桂林電視臺的記者記錄下了此次行動的全過程。「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桂林晚報》的報導以此結尾。
放狂言,媒體曝光受阻
正當執法人員對此案立案調查時,案件又有了新的進展。「大世界音像有限公司」業主李某在得知販賣盜版行為即將被媒體曝光後,開始通過各種關係展開「公關」活動、阻止媒體曝光,甚至如舉報人所說,放出花10萬元「擺平」此事的狂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張狂的言行,竟然得逞。8月29日晚10時許,第二日的《桂林晚報》正在印刷。在接到某領導的電話後,《桂林晚報》執行總編突然通知印廠停機,將刊有曝光「大世界音像」銷售盜版光碟報導的17版另換其他文章,重新印刷。已經印刷了7萬份的17版報紙全部作廢,而由「大世界音像」承擔報社由此受到的2.8萬元「損失」。
證實了上述舉報的內容後,全國「掃黃打非」辦立即將相關情況通報給廣西壯族自治區「掃黃打非」辦進行核查。在自治區「掃黃打非」辦的督促下,9月30日,依照全國「反盜版百日行動」的相關要求,桂林市文化局吊銷了「大世界音像有限公司」及其正陽分公司的音像製品經營許可證。
變花樣,「帶病」門店重張
是通過怎樣的關係,違法經營者最終得以花錢買下那7萬份載有其劣跡的報紙呢?當這個問題還縈繞在人們心頭的時候,更加「離奇」的事情發生了。
大世界音像已關張
「十一」長假剛過,全國「掃黃打非」辦再次接到舉報:剛剛關門不過十幾天的「大世界音像」重張開業了――就在原址,一模一樣的店堂布置,甚至營業員都是原班人馬!
得此消息後,全國「掃黃打非」辦一方面將情況通報相關部門,一方面派出工作組親赴廣西進行案件督查。
2006年10月23日,記者隨同工作組趕到桂林。在聽取了桂林市有關部門的簡要介紹後,話題焦點很快轉入「大世界音像」的處理問題上,氣氛也隨之凝重起來。
原來,早在9月18日,已經預料到將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大世界音像」店主託人向桂林市文化局音像管理科諮詢是否可以重新申請。在得到原店主不能、而其他人可以的答覆後,10月8日,一家變更了法人並由「大世界音像有限公司」改為「大世界投資有限公司」的「新公司」申請在原址註冊。第二天,這份申請便被桂林市文化局音像管理科審核通過,並發放了許可證。一周以後,桂林市工商局也頒發了工商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由此,「新公司」得以名正言順地開門營業了。一家正在接受調查的公司竟如此「曲折」而快速地得到了「帶病」「重張」的資格,不禁令人疑竇叢生。
「兩個公司此前已經私下進行了資產轉讓,從表面上看,它們的法人沒有關係,股東和資金來源也不一樣,所從事的行業也不一樣。」桂林市文化局音像管理科無視兩家公司明顯的連帶關係,而為自己給「新公司」發放許可證找到的理由顯然沒有太強的說服力。而一句「從表面上看」,更露出底氣不足。更何況,當時,「大世界音像有限公司」販賣盜版案還在處理中,其工商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尚未被吊銷。經過一再追問,工作組和自治區「掃黃打非」辦的工作人員還發現,桂林市文化局音像管理科在發放許可證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程序錯誤。工作組和自治區「掃黃打非」辦隨即要求有關部門暫時「凍結」「新公司」的經營行為,等待做進一步處理。
與此同時,向桂林晚報社打電話的「說情人」也被查實,是桂林市疊彩區紀委的某位領導。
溯源流,徹查違紀人員
如此一波三折的「大世界音像」案引起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瀋北海等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指示自治區「掃黃打非」辦會同有關部門對案件展開調查,表示要堅決依法取締銷售盜版光碟的單位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近日,經過自治區「掃黃打非」辦和桂林市委的督辦,相關責任人受到了相應處分――
桂林市「大世界音像有限公司」及其正陽分公司被吊銷音像製品經營許可證和工商經營許可證及營業執照;在原址上重新辦理的「大世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也被註銷,原經營場所改做其他行業。
對擅自決定撤稿的桂林晚報執行總編以及當晚值班編輯和值班主任,由上級部門給予行政勸誡談話並公開檢討;報社收取的2.8萬元「損失費」上交國庫;桂林市疊彩區紀委的「說情人」作出書面檢討;免去擅自審批「大世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桂林市文化局音像管理科負責人的職務。同時,在此次事件中負有領導責任的桂林日報社、市文化局、市工商局,都分別向桂林市委寫出了書面檢查。
「近年來,我國打擊盜版侵權行為的力度不斷加大,僅在2006年『反盜版百日行動』期間,全國就有2.1萬個違規店檔攤點受到處罰,其中1.5萬個被取締。桂林『大世界音像』案雖是個案,卻具有代表性。」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物市場監管局局長、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寶中說,「此事雖然反映的是一些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支持、縱容、保護不法分子製售盜版、非法出版物的問題,但卻是一起典型案例,它深刻反映了『掃黃打非』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出現難題就有攻關破難的辦法。2006年,國家監察部成為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領導成員單位,各地政府監察部門也相繼成為當地『掃黃打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全國各級『掃黃打非』辦將與紀檢監察部門通力合作,處理類似事件決不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