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下午3點,第二屆林茨攝影獎學金在798正式開評。本屆邀請到顧錚、張獻民、曹慶輝、任悅、蔡萌五位擔任評委。據悉,參與申請本屆林茨攝影獎學金共有9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目前攝影理論研究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評選伊始,第二屆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評委、學術主持蔡萌總結了第二屆來稿情況,並表示雖然投稿數量不多,但學術規範相對整齊,選題內容豐富多樣,且學術背景較上屆也有較大提高。
評選現場(左起:張獻民、顧錚、蔡萌、任悅、曹慶暉)
在9位申請者所提交的選題中,評委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就當下攝影在中國的狀態與實用性和傳播率的角度上,評委都做了嚴謹的考慮和深入的探討。其中,唐衛《中國藝術域外傳播誤讀研究——以攝影藝術為例》、劉加《遊蕩在古典性、現代性、當代性的中國攝影(2007-2015):建構主義研究》、鄭梓煜《表象建構與視覺動員:當代中國(1949-1976)的視覺生產機制及其流變》、劉雅菁《從風景解構到攝影重構:文化記憶在中國當代攝影中的新探索》四位申請者及其選題方向入圍。最終大獎也從4位入圍者中產生。對於這屆的9位申請者,評委們給出了高度的認可,但也有明顯的不足。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國內青年攝影理論研究人才依舊匱乏。
獨立電影批評家、策展人,張獻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攝影評論家,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學術主持,顧錚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曹慶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攝影評論家,任悅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研究員、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學術主持,蔡萌
從本屆申請者提交的材料質量與數量上判斷,經過充分的討論,評委們決定今年在獲獎人數上作出調整,只評出一個大獎。經過審慎認真的評選,鄭梓煜的申請論文《表象建構與視覺動員:當代中國(1949-1976)的視覺生產機制及其流變》獲得評委們的全票通過,最終獲得本屆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的大獎。其餘兩位名額空缺,獎金也將全部退回獎項資助人。
評選結束後評委籤字
鄭梓煜的申請論文《表象建構與視覺動員:當代中國(1949-1976)的視覺生產機制及其流變》評委們給出了高度的認可。該選題圍繞1949-1976年間中國的視覺生產-動員機制來展開,並且這個選題也是在其碩士論文基礎上提交的,其研究方法嘗試運用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展開跨學科的研究。此選題的結構與研究對象相對明確、紮實,也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材料獲取較有保障,案例分析和問題討論也有較好的兼顧。不足之處在於,具體理論與研究方法的結合尚待進一步明確。
評選合影
林茨獎旨在勵和資助更多有志於從事攝影理論研究的學者完成學位論文和研究課題,鑑於兩屆的評選狀況,各位評委也對該獎項未來的評選機制的改革與調整,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議。例如:增加獲獎者的項目跟進和回訪工作,以及邀請入圍者參與評選,通過答辯的形式進行現場交流和討論等。
嘉賓合影(左起:張勤、任悅、曹慶暉、顧錚、張獻民、蔡萌、李媚)
據悉,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是一個民間的公益性的攝影理論研究項目獎。旨在發現、支持和培育優秀攝影理論人才,鼓勵他們的攝影理論研究,推動本土攝影理論和學術研究的良性展開。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為兩年一屆,並委託候登科紀實攝影獎代評,其申報與評選時間與候登科紀實攝影獎同步進行。每屆可最多獎勵三名學者,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為人民幣10000元。
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的評選範圍不僅包括攝影史、攝影基礎理論、攝影美學以及攝影個案研究,還包括與攝影相關的其它研究學科,如:視覺文化、圖像學、圖像志、社會學及視覺人類學研究等;此外,國內外高校在讀的與攝影理論研究相關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來自不同機構和民間的學者(年齡不限)也同樣具備申報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