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首席記者 宗雷/文 受訪者供圖
每年的9月12日,都是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
要是擱到1年多以前,34歲的碩士媽媽南櫻(化名)肯定對這個節日毫無感覺,可當兒子小宇(化名)一天天長大,3歲了依舊不太會走路,也說不清楚話,被檢查出屬於出生缺陷後,南櫻與這個節日之間,也就順理成章的有了關係。
每年,像南櫻這樣,遇到出生缺陷兒的母親約有90萬名,也就是說,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兒出生。
看著河南乃至全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約5.6%,處於增加狀態的這一實際情況,身為河南省知名產科專家、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鄭大三附院)副院長的崔世紅感觸頗多,"每當看見因為父母無知和僥倖,導致出現出生缺陷兒時,都會很遺憾。"而基層醫療機構從事遺傳諮詢人員的短缺,也讓她頗感焦急。
【後悔】
爸爸博士後,媽媽碩士 但3歲兒子卻不會走路和說話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不久,南櫻和男友林強(化名)就結婚了。剛結婚那兩年,倆人將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工作上,在生寶寶這件事情上,著急的只有他們雙方父母。
付出總有收穫。工作出色的同時,林強還考上了某"211"大學的博士,為了讓林強一心讀好書,有了要寶寶念頭的南櫻決定默不作聲。直到林強完成博士論文後,倆人才商量並決定實施造人計劃。
2015年初夏,兒子小宇出生了。看著虎頭虎腦的小傢伙,夫妻倆別提有多高興。當然,沒過多久,家裡又收到了一份喜訊——林強考上了博士後。雙喜臨門,一家人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一切步入了正軌。
可這樣幸福的日子過了不到兩年,當同齡的寶寶都開始咿呀學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叫的順溜,且跌跌撞撞想走路時,南櫻卻發現這些事情小宇通通做不來。
最初,南櫻也像婆婆和媽媽一樣,認為兒子只是發育有些慢,還有些小懶症,可眼瞅著又過去了半年多,小宇的情況依舊毫無改變,這時,南櫻才決定帶兒子到醫院檢查。
"屬於出生缺陷,腦部發育不健全。"醫生的話像炸彈,讓南櫻一下子呆住了。跟醫生詳聊許久,也做了相關檢查後,初步判斷,小宇的情況與南櫻未按正常要求進行孕檢有關。
想著自己身體蠻好,孕期也沒有嚴重不適,南櫻就忽視了一些例行檢查,如今再想起來,她有的只是後悔和遺憾。
【慶幸】
認為醫生誤診 年輕夫妻生下被診"腦部發育不全"的寶寶
每當看見兒子超超(化名)一跛一跛的走著,25歲的南陽人張霞(化名)就越發恨自己。
超超今年2歲了,經過半年多的康復訓練,他已經可以獨立行走了,但與其他可以嬉笑打鬧、奔跑玩耍的同齡人相比,超超還是有些"另類"。
2015年,懷孕的張霞到當地縣醫院做彩超,當地醫生懷疑胎兒腦部發育不全,就建議她到鄭州的大醫院做胎兒腦部核磁共振確診。為求心安,張霞來到了鄭州,而省級醫院的檢查結果也證實了當地醫生的判斷,其腹中胎兒確實存在腦部發育不健全的情況,這一情況可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言語功能、智力發育、肢體協調功能等。
鑑於這一結果,醫生建議張霞仔細考慮清楚,是否繼續妊娠。可想到胎兒已經32周多了,報著一絲僥倖心理的夫妻倆決定生下孩子。
超超剛生下來時,看上去一切正常,這讓張霞夫妻倆鬆了一口氣,認為在孕後期孩子腦部得到了充分發育,甚至還猜測"當時是不是醫生診斷有誤"。但沒想到,當別人家的孩子都會獨立走路時,超超即使扶著東西也走不穩。
感覺不對的張霞趕緊帶超超去醫院檢查,但結果顯示,超超腦部確實發育不良,雖然語言功能、智力都跟別的孩子一樣,但運動協調能力卻有所欠缺。
從那時起,張霞就開始帶兒子進行康復訓練,經過訓練,超超雖然還有明顯跛腳,但起碼能自己走路了,這讓張霞感到很慶幸,"有時想想挺後悔的,就害怕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活。"
【數據】
出生缺陷率整體上升 先心病成河南第一出生缺陷疾病
有出生缺陷的孩子很多嗎?河南的情況如何?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何還會出現出生缺陷呢?就這些問題,河南商報記者聯繫到了河南省知名產科專家、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鄭大三附院)副院長崔世紅。
據她介紹,目前,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每年新增病例約90萬例,雖然已知的出生缺陷至少有8000-10000種,但大部分出生缺陷的原因仍未解,此外,我國8000多萬名殘疾人中,有70%都是出生缺陷致殘的。
"去年我們做過一次統計,我省出生缺陷率應該在萬分之160左右。"崔世紅稱,隨著孕婦備孕前開始普遍使用葉酸,神經管缺陷孩子的出生率降低了,且跌出了出生缺陷疾病前十位,但先天性心臟病,卻成為我省第一位出生缺陷疾病。
"整體上來看,出生缺陷率是上升的,但實際上,致死性的出生缺陷卻是下降的。"崔世紅說,隨著醫療條件的進步,許多出生缺陷疾病都被早期診斷出來,進行了及時的幹預,避免造成胎兒出生後致殘或致死,而一些小的出生缺陷疾病,如多趾(指)、外耳畸形等,則因為可以在後天進行治療,並不會生命對孩子產生更多影響。
"醫療條件好了,很多病早期都查出來了,所以數據就高了,但其實情況已經有不少改善了。"崔世紅說道。
【呼籲】
重視遺傳諮詢 孕婦要做系統檢查
從醫30多年,崔世紅接診過無數病人,說起過往的經歷,她坦言,遺憾也有不少。"城市還好一些,你像農村的女性,不少人到我們這兒檢查出來胎兒有問題時已經晚了,引產對孕婦和孩子都是傷害,生下來吧,也是另一種讓人心裡難受的事。"
崔世紅稱,近幾年,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許多高齡媽媽出現了。因為有了頭胎經驗,不少二胎媽媽就憑過往經驗辦事,沒有進行系統的孕期檢查,最終導致胎兒出現出生缺陷。當然,還有一部分準媽媽因知識水平的原因,認為只進行超聲檢查就行了,並未按照醫囑進行相關孕檢。
"出生缺陷與遺傳、環境都有關,只有做好系統孕檢,才能篩查出來。"近幾年,崔世紅和同事們會定期到地市及鄉鎮進行義診,也是在這其間,她漸漸發現,要想防控出生缺陷,除孕婦要按醫囑做好系統的孕產保健,注意自身身體狀況外,基層也要重視遺傳諮詢人員的培訓和配備。
"基層現在常規的孕產保健人員都可以,但就是遺傳諮詢這塊不行。"崔世紅認為,通過遺傳諮詢,可以減少一些遺傳疾病,乃至與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從而減少生病、致殘以及死亡,最大限度地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
"不是說中國強,首先要少年強嗎?在我們看來,少年強必須嬰兒強,嬰兒強則必須母親強。"崔世紅呼籲道。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實習編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