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病逝有人「無恙」,新冠症狀為何如此莫測—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疫情期間,一個個患病者的故事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有人症狀輕微並逐漸自愈;有人病情突然惡化甚至英年早逝;還有的人已經感染,卻因遲遲沒有症狀而成了「沉默的傳播者」……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症狀,為何如此多樣化?

症狀多樣、個別潛伏期長、有可能無症狀傳播——這個病毒的「狡猾」似乎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想。

對此,兩位專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這些「狡猾」特徵在病毒中都並不罕見,不容輕視,但也無須妖魔化。

同時,專家也警示:潛伏期長、隱蔽性強的病毒,最終成為常在傳染病的可能性較大,呼籲大家要做好相關預案和準備。

《中國科學報》: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的情況,從沒有症狀,到輕症,到重症再到死亡都有——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症狀表現如此多樣化?什麼因素決定了一個被感染者的結局呢?

▲ 北京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研究院教授何金生:

感染同樣病毒的患者出現不同的結局,確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個體遺傳因素的差異也是存在的。

病毒感染宿主後,會喚起宿主產生包括幹擾素在內的固有免疫應答機制,以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增殖及體內的播散。

而幹擾素的應答水平受病毒和宿主兩方面的影響。

從病毒的角度,一定會抑制這種應答,這是普遍規律;從宿主角度來看,受遺傳等因素影響,個體間的固有免疫應答水平是不一樣的、隨後的適應性免疫應答也是不一樣的。

免疫應答的差異會影響病情的發展、轉歸和預後。

客觀的說,此次影響新冠肺炎病情的因素比較複雜,年齡因素、基礎性疾病、收治時間和醫療水平等都不能忽視,即使這樣,個體遺傳因素的影響也是存在的這在病毒性傳染病中並不鮮見。

以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為例,在大多數人主要是引起黏膜和皮膚的局部皰疹,症狀輕、不危及生命,但是在某些病人會出現致死性腦炎,現在認為這種致死性腦炎的發生和患者固有免疫應答通路上的相關基因存在突變有關。

另外,像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的兒童,絕大多數是沒有脊髓麻痺後遺症的,但有極少數兒童會留下終生殘疾。

現在也有觀點認為,在這些後遺症兒童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當然,個體差異並非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還與是否有良好的衛生和運動習慣等有關。

目前大家熱議的「細胞因子風暴」,也存在個體遺傳差異的因素。

《中國科學報》:新型冠狀病毒的「無症狀傳播」和長達14天甚至可能更久的潛伏期,給疫情防控帶來了很大困擾,也給公眾造成了一定不安。這是這種新病毒特有的殺手鐧嗎?

▲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

不是。很多病毒都存在這種無症狀傳播的現象。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與SARS差距並不大,平均潛伏期基本在一周以內。

▲ 何金生:

要論潛伏期長、隱蔽性強的病毒,HIV病毒一定名列前茅,其潛伏期在半年到15年不等,平均潛伏期在8-9年左右。並且愛滋病在潛伏期也是有傳染性的。相比之下,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不算驚人。

《中國科學報》:鑑於隱性感染人群存在,我們目前看到的病死率等數據還準確嗎?

▲ 何金生:

目前我們看到的數據是基於確診病例的統計,病死率約為2.7%。實際病死率應該比這個要低,因為一定還存在大量隱性感染人群,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

可以通過血清學的方法分析感染2019-nCoV的實際人數。現階段治療病人、抗擊疫情固然是第一位的任務,但作為疾病防控的重要工作,流行病學研究也應進一步加強,並儘快開展起來。

《中國科學報》:放眼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史,我們這次遇到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刷新了我們對病毒的認識?它能算得上是格外狡猾的「硬茬」嗎?

▲ 舒躍龍: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很「狡猾」,但「狡猾」本來就是病毒的特性。

病毒的「狡猾」大大提高了防控的難度和成本,但人類對它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如果沒有症狀的人感染別人導致發病,我們可以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把整個傳播鏈搞清楚,然後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醫學觀察,把傳染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目前來看,我認為這個病毒還不算刷新了我們的認知。只是對於任何一種新發傳染病,我們在開始階段對它的認知都是有限的。

▲ 何金生:

新型冠狀病毒確實是個「硬茬」,這與人群普遍易感和存在無症狀感染者等有關。

但更具破壞力的,一是前期關於「傳染病威脅性下降」和「防控措施完善有力」的不當宣傳,使民眾和政府官員對暴發大的疫情缺乏足夠思想準備,大家盲目認為當年SARS那樣狼狽的局面不會再現;二是具體的防控策略上,缺乏一套科學、管用的應急方案,在疫情應對初期未能坦誠面對公眾的質疑,未能統籌好科研、疾控和行政之間的關係,沒有發揮出各自的長處。

因此,面對疫情出現了措手不及、準備不足的問題,在遭遇戰中,未能及時把握住早期控制疾病傳播的機會。

病毒「狡猾」,但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自己。

《中國科學報》:看來人類並不缺少跟「狡猾」病毒鬥爭的經歷。從這點來看,歷史給了我們哪些經驗和教訓?

▲ 何金生:

歷史上,潛伏期長、隱蔽性強的病毒,最終成為常在傳染病的可能性比較大,難以像17年前的SARS病毒那樣消失。

不能排除此次疫情演變成常在傳染病的可能性,應有這方面的預案和準備。

此外,當年人們很快找到了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果子狸。

而這一次,因為種種原因,人們探尋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進程並不順利。中間宿主不明確,在防控上存在隱患,有可能出現「死灰復燃」,也不利於我們弄清楚這個病毒的傳播鏈和進化史,並據此加強對未來新發或再發冠狀病毒的預警。

《中國科學報》:我們現有的防疫措施和力度,足夠打贏這場仗嗎?

▲ 何金生:

就我所知,目前的措施和力度是空前的、是最高級別的,SARS時期僅是封閉了感染者居住的小區,而這次採取了封城的措施,這也說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實際影響超過了SARS。

這既與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特別是潛伏期或無症狀者有一定傳染性有關,也與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城市人口聚集度和聚集性活動的規模遠超2003年有關。

從封城至今,在沒有有效的防治藥物的情況下,在確保社會發展、穩定的情況下,我們採取的防控措施是專業的、有效的,應該堅持、並根據疫情的變化進行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在疫情面前,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大家都要盡己所能避免發生不應有的失誤。

《中國科學報》:還有哪些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措施?

▲ 舒躍龍:

監測病毒的變異。除了實時追蹤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力和致病力之外,還要監測病毒是不是還會感染別的動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冠症狀長期化之謎:有人腎臟被感染 有人心跳加速
    有人曾是身體健康的衝浪運動員,但現在要戴著呼吸器才能爬上樓梯;有人出去走30分鐘,就得休息兩天;有人連續咳嗽、高燒了兩周,一個多月後到醫院檢查,發現腎臟也被感染了……這些人中,甚至已有人遭受了3個多月的病痛侵襲。因此,美國研究人員開始著手調查新冠肺炎症狀長期化之謎。
  • 有人治癒有人去世!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明星有哪些?(名單)
    有人治癒有人去世!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明星有哪些?3月25日日本著名喜劇藝人志村健因感染新冠肺炎於3月29日晚病逝,享年70歲。3月23日,志村健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26日被曝裝上ECMO(人工心肺)治療,最終不治身亡。3月26日美國老戲骨演員馬克·布魯姆因感染新冠病毒的併發症去世,終年69歲。他出演了《鱷魚鄧迪》《神秘約會》《盲目約會》《叢林中的莫扎特》等。
  • 謝立信:加強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新聞—科學網
    當前情況下,新冠病毒是否會造成眼部感染、是否可通過眼表傳染及其傳染途徑,應是眼科醫師關注的重點之一。 據文獻報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患者淚液中檢測結果提示冠狀病毒可能在淚液中存在。最近,武漢眼科醫師在確診的新冠病毒患者結膜拭子樣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為新冠病毒眼表感染提供了客觀證據。
  • —新聞—科學網
    看到有人在網上說我們「製造」甚至「洩漏」了2019新冠病毒時,我們的感覺是被人當頭打了一悶棍,也覺得特別匪夷所思。後來,國內國際很多專家都公開發聲,主流觀點是該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沒有發現人工合成的證據。《柳葉刀》雜誌也於2月18日發表文章,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著名科研單位的27位病毒學家、流行病學家聯合發表聲明反對陰謀論,全力支持奮戰在疫情一線的我國科技工作者。
  • 有人竟為了感染上新冠病毒「處心積慮」
    新冠疫情發生後,出的奇葩事兒可真不少,有人為了出門費盡心機,有人為了躲避牢獄之災「煞費苦心」,>有人為了感染上新冠病毒「處心積慮」......謊稱自己得了新冠,被捕後稱只想做個試驗據雅虎新聞報導,23歲的美國男子麥可·萊恩·布蘭登,居住在德克薩斯州泰勒縣。因覺得無聊想做個「試驗」,就在網上發布了一條消息,謊稱自己感染了新冠。
  • 影帝、球星、副總統紛紛感染新冠病毒,名人為何如此大意?
    作為好萊塢首個公開自己新冠確診的名人,無疑是給整個美國敲響了警鐘。NBA球員戈貝爾確診3月12日上午,繼NBA宣布停擺,無限期暫停本賽季後,球員戈貝爾新冠檢測呈陽性,成為NBA首位被確診新冠的NBA球員。
  • 去年9月就有人感染新冠了?
    英國媒體16日消息稱,英國一名67歲的男子日前透露,去年(2019年)9月曾赴義大利羅馬旅遊,回來之後出現感染新冠的症狀,懷疑自己是英國首例感染者。報導稱,布賴恩出現的症狀包括極度呼吸困難、體溫升高,以及嚴重的咳嗽,這一連串症狀也不得不使他在醫院裡吸氧,並停留了數個星期。受訪時,布賴恩稱「確定」曾於2019年9月感染新冠病毒。
  • 英國科學家已經收集海量DNA,研究為何新冠感染者症狀差異巨大
    一個龐大的DNA存儲庫,被用來研究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們,症狀嚴重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英國的生物庫,其中包含50萬名志願者的樣本,以及關於他們的健康狀況的詳細信息,現在正在添加更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數據。
  • 跨國新冠疫情防控護理專項視頻培訓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11月25日,「中國上海—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護理專項視頻培訓會舉行。
  • 【美媒:少數新冠患者出現嚴重精神病症狀 有人患上妄想症】據美媒...
    文 / 夏洛特2020-12-29 23:50:06來源:FX168 【美媒:少數新冠患者出現嚴重精神病症狀 有人患上妄想症】據美媒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們報告稱,少數從未經歷過精神問題的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數周后,出現了嚴重的精神病症狀
  • 川普確診新冠,該來的還是來了
    川普推特截圖 當小編聽到這個消息時,除了震驚之餘,也在情理之中,幾個月前就有報導白宮內已經有人開始確診新冠,其中還包括川普身邊的人,當時美國新冠病毒正處於高爆發期
  • 雪梨本周開始解封,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者卻出現新症狀,不得不防!
    在過去3周內,英國出現了大量疑似川崎病的兒童患者,這些兒童病灶多表現為中毒性休克綜合症( toxicshock syndrome)和非典型川崎病的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胃腸道症狀,心臟炎症等,身體嚴重不適。有人會說,那不就是川崎病嗎,和新冠病毒有啥關係?
  • 學校、酒吧、餐館仍未關閉,瑞典防疫措施有人支持有人憂
    民調顯示,略超過一半的瑞典人認為政府應對新冠病毒的措施是「明智的」,但也有許多瑞典人感到不安。16歲以下孩子仍在上學 酒吧餐館依舊繁忙據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4月1日,瑞典公共衛生局發布,截至當日14點,瑞典全國當日新增512例,累計4947例新冠肺炎病例,當日新增死亡病例59例,累計死亡病例239例。
  • 最新消息,UFC冠軍「小鷹」父親因新冠肺炎病逝!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各大體育賽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UFC也不例外。不過在此期間,UFC仍舊在努力組織比賽,比賽都在沒有觀眾的空場情況下進行。昨日,MMA界爆出了一個大新聞:UFC輕量級冠軍「小鷹」哈比布的父親阿卜杜勒因新冠肺炎病逝,業內人士為此紛紛發文悼念。 小鷹的父親對於小鷹來說,既是父親又是教練,小鷹從小在父親的訓練下不斷前行,小鷹的成功更是離不開其父的精心培養,此次對小鷹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 13億人口大國印度的新冠病例為何那麼少?其實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很多國家已成爆發態勢,義大利確診人數已達3萬人,然而13億人口大國印度,仍然只有百餘人,印度的輿情防控為何如此出色?我國爆發新冠疫情的時候,印度派專機接回了武漢的留學生和僑民,當新冠疫情開始世界性大爆發的時候,印度也宣布短期內批准的前往印度的普通籤證失效,這一舉措能夠也能很好的阻擋國外病例的輸入,而且時間延長至4月15日,媒體報導截至3月13日,印度已累計篩查30個機場超過110萬名入境旅客,陸路口岸和港口旅客篩查數量分別為14萬和2.5萬。其中超過4萬人被列為觀察對象,如此等等!
  • 美媒:少數新冠患者出現嚴重精神病症狀 有人患上妄想症
    海外網12月29日電 據美媒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們報告稱,少數從未經歷過精神問題的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數周后,出現了嚴重的精神病症狀。 據《紐約時報》28日報導,美國長島一家精神病院的醫生希薩姆·古利表示,今年夏天他注意到自己的一名患者極不尋常,對方是一名42歲的物理治療師,從未有過精神症狀或任何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春天感染了新冠病毒。
  • 同感染新冠病毒,為何有人病重死亡,有人甚至不用住院?
    為什麼同樣40歲的兩個人,一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很重,而另一個感染後甚至不需要住院?在美國醫生梅根·蘭尼(Megan Ranney)接觸過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些患者年齡、背景和健康狀況相似,而病情卻完全不同。他認為,年齡和基礎疾病只能是這一現象的影響因素之一,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 13歲少年新冠去世前震撼一幕
    13歲少年新冠去世前震撼一幕 2020-12-20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最常見症狀是頭痛發熱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最常見症狀是頭痛發熱 2020-09-10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冠康復者心理困擾引關注:有人憂心復陽一個月核酸檢測十次
    林朵(化名)於2020年1月確診感染新冠肺炎,2月順利康復出院,此後陷入懷疑自己是否復陽的精神困擾中。 每當看到身邊的新冠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去世,亦或此前無症狀感染者增多的情況,她都「害怕身體再也恢復不到從前,更害怕感染孩子,出現嚴重的失眠、焦慮等症狀,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