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想知道你為什麼一直對著甘藍菜微笑?」
「因為我一想到明天的野餐,不由自主地就會很開心。」
——《亂世佳人》
關於春天,你最期待的是什麼呢?有一項活動,能滿足你對轉瞬即逝的重慶的春天的期待。恰逢清明小長假近在眼前,大家更要參與這項活動了,方不辜負這大好的人間四月天。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最強野餐指南,太陽已高照,快出發吧!
出發前:物品的準備
野餐的樂趣就是要享受這個氛圍時光,所以帶些享樂道具也是能增加不少樂趣的。
吊床:吃飽了晃蕩著眯個午覺。
自行車:在平地上騎騎車可以有助於消化。
飛行板:扔來扔去跑一跑沒什麼不好的。
藍牙音箱:沒有音樂怎麼可以呢。
選定一個野餐地點
在確保有衛生間和水源的前提下,草地、沙灘、河邊、山間平坦乾燥處,都是不錯的選擇。想輕裝上陣,家附近的公園即可。不過,最好儘量挑選有一定樹蔭的地方,不然長時間的太陽直曬,即使體感溫度不高,也會被曬暈,用不著20分鐘就後悔要挪地方了。
重慶野餐地推薦
縉雲山
江北嘴中央公園
江與城體育公園
南山
照母山森林公園
九濱路河邊
磁器口河邊
鴻恩寺公園
平頂山公園
彩雲湖溼地公園
製作植物標本
把在路上撿到的蕨類植物、小松果帶回家吧,可以製作成乾燥植物放在家裡,當作裝飾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野菜菌菇莫亂吃
早春鮮嫩,出行剛好,可野餐時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享受自然風光和野餐樂趣的同時,要注意飲食安全和衛生,一次舒適、快樂的野餐之旅,需要安全作為基礎。食材的安全衛生、野炊工具的質量與清潔,以及烹飪的過程,都會對整個野餐體驗產生重大影響。
野餐時需要遠離不乾淨的水源,最好能保證喝上熱水,所以保溫杯、保溫壺是必備品,熱水能保證身體熱量。野餐過程中,有人看到泉水後,就會喝兩口。建議最好不要喝泉水,因為溫度低,對脾胃傷害很大。而且,有些水的水源得不到保障,可能已經受到了汙染。
而且不要隨意採食菌菇、野菜、野果佐餐,尤其是不認識的,其質量和品種都很難判斷,以防食物中毒。
在野餐時,不要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比如在地上留下食用垃圾和野餐的殘留物,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享受野餐樂趣的同時,不留垃圾,不破壞環境。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禁止煙火的地方生火,保證環境安全。
野餐注意危險昆蟲
不管你在哪些野餐,但凡是在戶外,但凡有植物相伴,都需要小心一些有毒的昆蟲了。
芫菁
芫菁在野外的種類很少,卻很常見,別名青蟲,相思蟲。
最常見的為豆芫菁,俗稱「紅頭娘」,體長11-19mm,體黑色,頭紅色,有光澤,成蟲多棲於草叢中或路旁。另一種是稱為「黃黑大芫菁」的斑蝥,體長可達30mm,鞘翅基部有兩個大黃斑,中央前後各有一黃色波紋狀橫帶。
芫菁的足肢關節處能分泌一種黃色毒液,人體皮膚接觸後會引起局部腫痛、潮紅,繼而形成水皰和潰瘍。因此,在野外發現它時,千萬不能用手直接接觸。它爬到身上也並不可怕,應冷靜地用樹葉等物誘其爬上去,再拿開,不用手抓就可以了。如果不慎濺上芫菁的毒液,應立即用大量清水衝洗。
蜾蠃
春回大地,正是一家人結伴去野外踏青,呼吸新鮮空氣,賞花聽鳥鳴的大好時機,但也是蜂類昆蟲造房採蜜忙碌之時,因此切不可掉以輕心,忘了防範毒蜂的襲擊。蜂的種類很多,有毒的蜂類包括蜜蜂、胡蜂(大黃蜂)、蜾蠃等,其中昆蟲綱膜翅目胡蜂總科的毒性較烈,像馬蜂、胡蜂、蜾蠃等。
毒蜂來襲,唯一的辦法是用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頭頸,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萬別反擊,否則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被毒蜂蜇傷後,傷口會立刻紅腫,且感到火辣辣的痛,應儘快就醫。如離醫院較遠,可採取急救措施,用針或鑷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擠壓傷口,以免剩餘的毒素進入體內。然後用氨水、蘇打水甚至尿液塗抹被蜇傷處。如果當時有洋蔥,洗淨後切片在傷口上塗抹,效果也不錯。同時還用冷水浸透毛巾或者用毛巾包冰塊敷在傷處,以減輕腫痛。
毒蛾幼蟲
毒蛾幼蟲多具刺毛或微細毒針毛。部分成蟲也具毒針毛,此為老齡幼蟲化蛹時,將毒針毛附在繭之內側,成蟲羽化時將此毒針毛附在尾端。部分毒蛾成蟲的鱗片也帶有毒性,會使我們的皮膚產生過敏反應,甚至發炎。而毒蛾幼蟲身體上的長毛更是碰不得,這些長毛的基部和毒腺相連,如果長毛被碰斷,毒液就會從中空的長毛中流出,使接觸的人的皮膚和眼睛紅腫灼熱、又癢又痛。
刺蛾幼蟲
刺蛾的幼蟲,我們小時候稱為「八角釘」,有的也叫癢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蟲。
幼蟲體型短胖,行動遲緩,但是顏色大多十分鮮豔。體表上的棘突或肉瘤,有許多刺毛,被叫做「刺蛾」。這些刺毛中含毒液,和毒蛾幼蟲的毛一樣,如果不小心碰到了,皮膚又紅又腫又痛又癢。
刺蛾的有毒成分已知為兩種蛋白質發痛物。不小心被刺傷,絕不可抓癢或摩擦,以免毒針尖端更深入皮膚內。以膠帶等粘在患部可拔掉皮膚內的毒針或使用浸漬酒精的棉花也可。受傷時雖極痛,經數日即可康復,無後遺症。
蜱蟲
蜱蟲喜歡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生存,樹林、草叢、灌木叢,都是他們的「大本營」。
蜱蟲鑽進皮膚後,就開始吸血。從鉛筆尖大小,脹大到好幾倍後,你可能才會發現這裡有一顆「大痣」。起先不痛不癢,不易被察覺,之後可能皮膚會出現紅腫、疼痛。
被蜱蟲叮咬後,千萬別拍打或撣開蜱蟲,很容易殘留一部分在體內,要這樣處理。
1、先用鑷子把蜱蟲從身體裡拔出來,不要旋轉、扭動它,而要夾住頭部將其直直拉出。手殘黨還是去醫院搞定吧,如果沒拔乾淨就麻煩了。
如果沒有鑷子,可以嘗試把棉球吸飽肥皂水,然後覆蓋在蜱蟲上,保持30秒左右。蜱蟲會從皮膚裡鑽出來。媽媽們記得將蜱蟲捲入棉球中,密封在塑膠袋中丟棄。
2、拔出蜱蟲後,用肥皂和水清洗雙手和叮咬部位,並抹一些抗生素軟膏。
蜱蟲會傳播細菌、病毒,如果被叮咬之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情況,可能是被感染了,應馬上去醫院。
為了不被蜱蟲咬,在樹林、草叢中玩耍時,要給戴上寬邊帽、穿寬鬆的長袖長褲(把褲腿塞進襪子),全副武裝起來。還可以使用避蚊胺類產品,能有效驅蜱。
回家後,要仔細檢查衣物上是否有蜱蟲附著,並儘快洗澡,清洗手臂、耳朵、膝關節背面、腰部、兩腿之間、頭髮裡等蜱蟲易叮咬的區域。
隱翅蟲
隱翅蟲並不會主動咬人,大部分「被隱翅蟲蟄咬」都是因為摸到或不小心拍到了它。
它的體液中含有一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接觸皮膚後10-15秒,就會引起劇烈的灼痛,皮膚起皰、潰爛。
因為隱翅蟲「黑-橘-黑-橘-黑」的配色辨識度很高,各位可記住了,如果遇上,輕輕將它抖落或猛吹口氣吹走,再踩死,千萬別直接下手拍。
如果不小心將隱翅蟲拍死在皮膚上,要立刻用肥皂水清洗接觸到的皮膚,並儘快到醫院就診。不要抱有僥倖心理,這個自己真搞不定。
來源:周末開葷微信公眾號、新文化報、西北民大生科院微信公眾號、獵宴微信公眾號、重慶生活微信公眾號、新京報、中國孕嬰微信公眾號、醫知袋鼠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