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2位MCU的普及,物聯網前端設備的計算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具備了運行更複雜應用的能力。這也刺激了物聯網作業系統的發展。此前,36氪就曾報導過RT-Thread、卓晟互聯、中科海微等。
最近,36氪接觸了另一家提供物聯網作業系統的公司——「光輪電子」。光輪電子目前主要瞄準的是中低檔MCU(包括8~16位MCU及32位MCU),以「無核構件化+自動編程」的技術模式為特色。已經推出了物聯網作業系統「TreeOS」和自動編程系統「TreeOS.AI 2.0」。
物聯網終端總量大、應用碎片化、各檔次CPU/MCU/MPU大量應用於物聯網的不同場景之中。光輪電子創始人林添孝向36氪分析了IoT OS市場的相關情況:「Linux、Android這類事用於CPU的傳統作業系統,目前生態已經非常穩定。另一類嵌入式實時內核RTOS系統,諸如ARM mbed、AliOS Things、Amazon FreeRTOS、RT-Thread等,這些絕大多數都只能適用於高檔MCU(32位及以上),且目前在完整性、通用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IC insights曾預估2022年全球 MCU 數量將達到438億顆,市場規模有望接近240億美金。「而目前佔到全部MCU市場的近70%比重的中低檔MCU,還缺少相應的物聯網作業系統產品。因而,瞄準該市場的光輪電子不會和大廠直接產生競爭。」林添孝說。
具體來說,光輪電子的物聯網作業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無核構件化技術:TreeOS平臺將軟體架構作為 「無形內核」,將內核功能、周邊設備驅動、中間件等物聯網組件分散在各個軟體構件之中,並將其統一至作業系統平臺。「這些構件可配置、可剪裁,能夠適應多樣化的MCU/MPU,擁有100%自主創新IP。」林添孝說。軟體構件庫:主要包含各類周邊設備的驅動程序。「物聯網應用十分碎片化,通常針對不同應用需要自行開發周邊設備的驅動程序,這是很耗時的工作。如果建立一個全面的驅動庫,可以避免重複造輪子,解決兼容問題,提高開發效率。」林添孝告訴36氪。自動化編程系統:TreeOS平臺集成了光輪電子自創的自動寫代碼技術,在用戶輸入電路圖時,就可以將一些基礎的驅動、中間件等內容直接以代碼形式輸出。「該系統可實現自動生成整個應用項目的70~90%高質量代碼。如此可以大幅減少用戶在開發軟體架構、開發程序模塊、整合調試、產品迭代、後期維護等方面的工作量。多數中低檔MCU價格低,執行任務簡單,但企業仍要付出高昂的嵌入式工程師人力成本,自動編程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節省人力投入。」林添孝解釋說。TreeOS的技術特性,使得光輪電子可以通過電路圖的信息,獲取到工程師的需求,又因為其具備的驅動程序庫也可以滿足元器件廠商、設備廠商的需求。這使得TreeOS的可以成為元器件廠商、設備廠商與工程師之間的一座橋梁。
以此為基礎,在商業模式方面,光輪電子認為此後可以選擇的商業模式包括:向廠商收取構件庫的建設和測試服務費用;向元器件廠商收取廣告費、數據流量分成或銷售分成;向工程師收取培訓服務費用以及項目開發中介平臺費用等。
目前,光輪電子的產品還未大規模推向市場,但已與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服務平臺、IBM、中移物聯、北大方正悟略電子、兆易創新、廣和通等平臺與廠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豐富ComLib軟體構件庫,豐富作業系統可以應用的場景,使系統更智能化。」林添孝告訴36氪。
團隊方面,創始人兼CEO林添孝是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從事軟硬體技術開發20多年,參與開發項目和產品近二百個,是中國兵工學會專家庫入庫專家,廣州中科院網絡中心高級技術顧問;CTO單振宇是海歸博士,長期從事物聯網、嵌入式作業系統、電力電子技術等研究工作,已在上述領域發表SCI/EI索引論文23篇;COO劉偉權畢業於北京大學,是原光大集團技術輸出骨幹,曾任企業總經理。
據悉,此前光輪電子曾於2017年獲得清華科技園馬力創投領投的600萬天使輪融資,2019年初獲得了南科青創領投的1500萬Pre-A輪融資。目前,正在尋求下一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