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主辦的創業「星」物種大賽——「醫療新勢力」決賽已正式在上海漕涇河經濟開發區舉辦,國內醫療科技服務公司立達融醫榮登本次「醫療新勢力」決賽十強榜單。
2020年,36氪創業「星」物種集平臺之力,尋找到了醫療領域兼具創新力、成長力和價值力的眾多優質項目,以期幫助他們以路演和資源對接的形式,實現從創新到引領的超級進化,經過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精準醫療、智慧醫療四個細分賽道的篩選脫穎而出的10個優質項目進行了路演展示。
其中,KIP資本合伙人鄭妍珺、光速中國助理合伙人高健凱、合力投資管理合伙人喻俊涵、麥星投資董事總經理李鑫、火山石投資董事總經理劉凱、創世夥伴董事範博、接力基金副總裁倪修斯、華興資本醫療與生命團隊董事羅璽、動脈網總編輯劉東等嘉賓受邀出席本次活動並對入選項目進行點評指導。
據悉,立達融醫是一家做智慧醫療創新與數據集成服務的醫療科技服務公司,成立於2015年,目前公司產品主要服務心內科和婦產科,為醫院從患者入院、問診、手術、院外管理等臨床診療全流程提供數據集成與數據服務。2020年5月,該公司完成了數千萬A2輪融資,SIG(海納亞洲投資基金)領投,大亞創投跟投。
作為國內首個做心內科與婦產科臨床路徑數據集成與數據服務的醫療科技服務公司,自成立以來,圍繞智能系統、數據服務、術後患者管理以及產業生態服務等領域開發上線了手術報告系統、臨床診療隨訪記錄系統、單/多中心協作平臺、術後患者管理社區以及醫療數據分析服務系統,前四類產品是針對臨床工作數據採集的智能化工具,後者是針對所採集的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應用。
為什麼一家做智能醫療服務的公司如此重視數據服務?在立達融醫看來,醫療行業的智慧化發展離不開數據,數據是開展管理、科研、質控等諸多工作的基礎與前提,數據質量的高與低直接影響到相關工作的產出結果。
那麼,如何保證數據質量呢,在數據樣本量足夠大的前提下,簡單概括就是要做到「全、始、適」:
全:即採集數據覆蓋患者臨床診治全路徑;
始:讓原始數據真實的反映臨床實際情況;
適:足夠合適的顆粒度可以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實現自由組合與多維連接;
首先做到以上三點,其次需要解決數據的標準化、結構化問題。
事實上,關於數據,在收集、整理以及存儲等方面也為一線醫護人員造成了巨大的困擾。目前,國內醫療服務機構數據存儲分散,大部分軟體系統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和規範,直接導致「數據孤島」問題的普遍存在;其次,由於非結構化數據採集方式、人工存儲、數據採集不完整等諸多原因,造成大部分醫療數據的利用率偏低,數據提取過程直接影響數據質量;此外,有數據統計顯示,醫護人員基本都是單休的工作模式,其日常工作被大量非臨床事項佔據,導致他們投入到臨床、科研、進修學習的時間僅佔工作時間的一半左右,而如何將大量醫護生產力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是智能醫療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AI、大數據等技術在國內醫療建設層面也緊鑼密鼓的部署與發展起來,尤其此次疫情發生後,較大範圍的數字醫療業務的開展,對大規模患者數據進行精準化、系統化的追蹤與分析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關鍵醫療IT和醫療數據基礎設施將有望得到快速推廣。這一切,都將促使智慧醫療加速發展。
責任編輯: WY-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