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紅壤地上綻放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科研人員的奮鬥故事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一角。 何順 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在紅壤改良林地考察。(資料圖片) 何順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躍兵
青春,是噴薄而出的朝陽,是激情四射的年華,是多姿多彩的象徵……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廣大青年應該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在湖南祁陽縣文富市鎮官山坪村,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的科研人員,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在貧瘠的紅壤地上追逐青春理想,譜寫青春之歌。
1 遠去的青春,鑄就「紅壤站精神」
清晨,祁陽紅壤實驗站裡劉更另院士的塑像,雙眸凝視著幾個鑠金大字:執著奮鬥、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
該站副站長文石林說:「這是一代又一代的祁陽紅壤站人,用青春凝聚成的精神!」
1960年春,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群年輕人來到官山坪村,以火熱的激情開闢紅壤研究新領域。
祁陽紅壤實驗站第一任站長,是1961年從蘇聯留學回國的劉更另博士。從28歲到54歲,他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紅土地。
當時,官山坪村有超過一半的「鴨屎泥田」。這是石灰巖發育成的紅壤低產田,平均畝產僅100多公斤。劉更另走訪50多個村,召開140多次調研會,探索出「磷肥治標、綠肥治本」的改造「鴨屎泥田」技術。1964年,新技術在湖南省推廣,改造水稻田400多萬畝,增產稻穀1.8億公斤。劉更另於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被人們稱為「從鴨屎泥田改良中走出來的院士」。
上世紀80年代初,第二任站長陳福興等人在調查中發現水稻「僵苗」現象,鍥而不捨地攻克了這一難題,實現累計增產5億多公斤。
第三任站長徐明崗,1996年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完成博士後研究後,被分配到祁陽紅壤實驗站,多次累倒在實驗室。第四任站長張會民對記者說:「我們一輩子就幹好一件事情。」
文石林、秦道珠、王伯仁……在這裡,從滿頭青絲到白髮蒼蒼,他們青春無悔:「安心與土地和農民打交道,是搞土壤研究的科研人員應有的本分。」
歲月無聲,青春遠逝。祁陽紅壤實驗站人獻出人生寶貴的青春,鑄就「紅壤站精神」,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該站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2項,積累觀測分析氣象數據81萬多個,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20部,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0餘名,幫助農民累計增產糧食50多億公斤,增收70多億元。
昔日光禿禿的官山坪村,今天鬱鬱蔥蔥,打破了外國科學家對中國南方紅壤地帶因有機質缺乏將成為「紅色荒漠」的預言。這漫山遍野的綠色,正是青春的色彩!
2 無悔的青春,追隨榜樣們前行
4月27日,幾名年輕人在祁陽紅壤實驗站小麥對比試驗田裡連續觀測了4個多小時。該站工會主席高菊生介紹:「『80後』年輕人已經佔到全站人員的2/3,是完成日常事務和從事科研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今年38歲的副站長李冬初,在湖南農業大學讀大四時,慕名到祁陽紅壤實驗站實習。當初,他從長沙坐火車到祁陽縣,再坐農用車到鎮裡,從322國道83公裡處徒步穿過湘桂鐵路一個不起眼的小涵洞,沿著不足3米寬的泥巴路,來到祁陽紅壤實驗站。
李冬初回憶說:「到站後,就打著赤腳,跟老師下田監測水稻長期定位實驗的情況。」
儘管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但李冬初腳踏實地,學到了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2007年,李冬初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沒有去其他工作輕鬆、待遇更好的單位,而是嚮往祁陽紅壤實驗站。他說:「我覺得在這裡更能發揮作用。」
2004年,湖南農業大學大四學生黃晶來到祁陽紅壤實驗站實習。「屋子陰暗潮溼,床也搖搖晃晃。」黃晶至今記憶猶新。
然而,為期3個月的實習,讓黃晶內心震撼:在站裡工作了20多年的實習指導老師申華平,為了節省時間,中午經常吃點餅乾草草了事。而她實驗室的燈光,每晚12時前從來沒有熄過。還有英國、澳大利亞的農業專家,不遠萬裡來到這裡,熱情地與祁陽紅壤實驗站人交流著最新的土壤科研成果……
後來,黃晶選擇留了下來。在文石林等人指導下,黃晶找準了科研方向,養成了嚴謹的科研工作作風。他向記者介紹,一丘田劃為10多個小格子,做對比實驗。每個小格子都要方正,面積無差異。
200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石家莊姑娘張璐,為做課題來到祁陽紅壤實驗站。這時,父母已經提前為她聯繫好了在石家莊市的工作單位。
「這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張璐說,她被站裡濃鬱的學術氛圍、嚴謹的工作作風所感染。她毫無怨言地選擇了這裡,並與在站裡寫畢業論文的碩士研究生蔡澤江擦出了愛的火花。
「冬天沒有暖氣,春天特別潮溼,夏天蚊子很多,好幾年才適應過來。」張璐苦中作樂地說,「兒子出生後,沒有玩伴,整天跟著我們在地裡玩。」
3 奮發的青春,向英國洛桑實驗站看齊
創建於1843年的英國洛桑實驗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研究站,被稱為「現代農業科學發源地」,那裡的實驗樣土比黃金還珍貴。
「我們正奮起直追,力爭把祁陽紅壤實驗站打造成為中國的『洛桑站』。」祁陽紅壤實驗站副站長李冬初說。
2011年,1983年出生的蔡澤江在長期定位實驗酸化嚴重處理研究中,發現一片不到20平方釐米的小麥長勢特別好。於是,蔡澤江每天留心觀察,終於發現了其中的秘密:這片小麥的根部四周,有很多像草一樣的淺渣。蔡澤江高興得跳了起來:這是有機物料!
蔡澤江緊接著採用秸稈還田、施用豬牛糞等方式,對防治土壤酸化開展長期對比實驗。他發現,施用豬糞比秸稈還田對防治土壤酸化的效果更明顯,更有潛力。這個試驗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上。目前,蔡澤江仍在深入研究。
而蔡澤江寫第一篇英文學術論文花了3年時間,先後被國際學術期刊退回5次。然而,憑著不服輸的韌勁,蔡澤江如今已在美國土壤學會會刊及德國、荷蘭等國家土壤期刊上發表《氮循環與氧化亞氮排放》等6篇學術論文。去年,蔡澤江被北美華人土壤與植物學會評為優秀研究員,還參與了與英國洛桑實驗站的合作科研項目。
每天,黃晶都起早貪黑在水稻實驗田裡忙碌著。這是他已經做了10年的水田肥力演變課題。黃晶著力尋找最佳的施肥配比與方式,從而更好地調整土壤肥力結構。
結合多年的科研實踐,黃晶等人發現種植紫雲英對改善水田肥力的良好作用。他撰寫出《長期施肥稻田磷素演變》等科研論文,在《中國農業科學》上發表,完成了專著《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管理》。在黃晶等人的倡導和努力下,祁陽及周邊縣(市、區)推廣種植紫雲英40萬畝,實現農業增產增收。
轉瞬58載春華秋實,祁陽紅壤實驗站人一代又一代,用青春和汗水,耕耘在這片土地上,收穫著大地豐收的喜悅。到目前,祁陽紅壤實驗站有5個長期實驗迄今超過30年,是我國最早建立長期定位實驗且長期實驗數量最多的農業實驗站,內容覆蓋水田和旱地土壤肥力培育、肥料效益監測、生態恢復等。站內樣品庫保存著歷史土壤樣品1.2萬多個、植株樣品2000個,以及長期實驗原始土壤12個、土壤剖面樣品6個。2006年以來,該站的科研成果「紅壤酸化防治技術推廣與應用」先後在福建、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示範推廣6327萬畝,新增產值70.11億元、新增純收入46.75億元,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祁陽紅壤實驗站人的青春,綻放在紅壤地上,一如當地盛放的紫雲英,低調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