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麻曉超 陳鋒 北京報導
美股兩大炙手可熱的科技股,蘋果、特斯拉,在美國當地時間8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正式實施拆股,當日均實現大漲。
「1拆4」後的蘋果,在「價格加權」編制方法下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稱「道瓊指數」)中權重降低。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8月31日收盤,道瓊指數下跌0.78%,納斯達克指數則收漲0.68%。
「1拆5」後的特斯拉,當日相比蘋果漲幅更大,將公司創始人馬斯克一舉送上了全球第三富豪的寶座,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掉落至第四名。
與A股「高送轉」一樣,拆股行為在美股一樣擁有著很長的歷史,其目的在於以低價吸引更多投資者買入持有。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除蘋果之外,微軟、谷歌等歷史上也發生過引人注目的拆股,此外,有預測認為亞馬遜的拆股機率正在增加。
拆股狂歡
蘋果、特斯拉此次拆股的決定早前已經公布,給予了市場足夠的準備和預期。為了適應蘋果拆股後股價絕對值的相應降低,道瓊指數決定剔除「元老級」成分股埃克森美孚,同時新納入兩隻科技股。
實施拆股當天,美國時間8月31日,蘋果股票交易額相比前一個交易日有幾十億美元的放大。根據東方財富網數據,截至收盤,蘋果全天成交額約291億美元,股價報於129.04億美元,上漲3.39%,盤後小漲0.23%。
道瓊指數有關成分股的調整,也於8月31日實施。但當天,該指數還是收跌0.78%。相比之下,「市值加權」編制方法下納斯達克指數上漲0.68%,標普500指數下跌0.22%。
特斯拉拆股首日對股價的刺激作用,比蘋果還要強。8月31日,特斯拉全天成交額相比上一個交易日放大約100多億美元,截至收盤,該股大漲12.57%,報於498.32美元。盤後,特斯拉進一步上漲3.3%。
今年特斯拉股價已經翻了約4倍,帶動創始人馬斯克的身價水漲船高。8月31日,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馬斯克身價(1154億美元)正式超越扎克伯格,躋身全球第三(1108億美元)。
蘋果市值前不久剛剛突破2萬億美元的歷史大關,股價相比年初漲了近80%,相比年內低點翻了約一倍。蘋果和特斯拉這兩隻股票,被不少市場聲音認為分別代表了美國老牌科技股和新興科技股過去幾年的漲勢軌跡。
興業證券近日在一份結論為「蘋果引領消費電子黃金十年,特斯拉將開啟相關產業鏈赤金十年」的研報中對比了特斯拉和蘋果,認為二者雖處不同行業領域, 但有諸多共通之處。比如,第一,品牌塑造:創始人均自帶光環,塑造高端先鋒產品形象;第二,產品策略:均為大單品策略,最大化規模效應;第三,技術創新: 重新定義產品,引領行業創新;第四,渠道變革:開創直營模式,提升品牌認可度;第五,商業模式:均軟硬一體化,創新行業商業模式。
在蘋果和特斯拉拆股之後,美國市場有聲音認為,存在接下來更多高價股拆股的可能。而從歷史上來看,不少高價科技股也一直有拆股的習慣。
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微軟歷史上實施了九次拆股,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第九次發生在2003年2月份,至今已有17年的「空窗」。第九次微軟實施了「1拆2」,股價從約48美元變為約24美元。而當前,微軟股價在225美元左右。
不過,目前來自外部的拆股呼聲最大的,不是微軟,而是亞馬遜。亞馬遜當前股價在3500美元左右,已經21年沒有實施過拆股了。亞馬遜1997年上市以來僅實施過三次拆股,第三次發生在1999年。
谷歌在2012年實施過一次另類的拆股,引發了一定爭議。當年穀歌創始團隊為了避免在對員工進行大規模股權激勵時稀釋自己的持股比例,對股票種類進行了大改,增發了沒有投票權的C類股。
並且,此後,沒有投票權的C類股票和只有少量投票權的A類股分開同時上市,創始團隊持有的B類股則不在二級市場交易,而每股B類擁有的投票權是A類股的數倍。
網際網路泡沫?
蘋果至今已有五次拆股行為。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早年發生的四次拆股中,有三次出現了拆股後一年的股價大幅跑贏標普500指數的情形。
以上一次拆股為例,即2014年6月9日蘋果「1拆7」。以拆股發生日股價和整一年後股價計算,蘋果股價在此期間漲了47.7%。而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僅為9.9%,納斯達克指數漲幅為17.1%。
2005年2月28日「1拆2」後,一年後蘋果到2006年2月28日時的股價上漲26.2%,而同期標普500指數僅漲6.4%,納斯達克指數漲幅為11.2%。
1987年6月16日「1拆2」後,蘋果股價一年後股價下跌0.6%,而同期標普500指數跌11.5%,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0.4%。
唯一一次蘋果跑輸標普500指數的拆股,發生在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的2000年。
2000年3月,納斯達克指數攀升至5048高點後掉頭向下,同年10月份觸及1108低點,但標普500指數在2000年並未發生納指一樣的暴跌,前者當年4月觸及1552點後,緩慢震蕩向下,到年底時才跌至1300點。
蘋果於2000年6月21日實施了歷史上的第二次拆股(「1拆2」)。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拆股一年後的2001年6月21日,蘋果股價相比一年前下跌了20.4%,超過了標普500指數同期的16.36%。
有意思的是,今年6月份納斯達克指數觸及一萬點時,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洪灝在一份研報中稱,美股價值股跑輸成長股的程度已達到2000年3月9日網際網路泡沫頂峰時的水平,這是納指的一個分水嶺;「如果2000年是一個泡沫,那麼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更大的泡沫」。
洪灝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道,這有可能是納指見頂的一個信號。不過,標普500指數在2000年3月見頂後,在頂部徘徊了約6個月才最終開啟歷史性的暴跌。
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師張憶東日前在一份研報中稱,截至2020年8月28日,標普500預測市盈率為26.9倍,已高於網際網路泡沫時期預測市盈率的高值。網際網路泡沫時期,標普500指數於2000年3月24日攀升至當時最高點1527.5點,當日標普500預測市盈率為26.3。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