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訴訟時效中斷?5大要點+5個裁判觀點

2020-12-13 澎湃新聞

來源:法務之家

作者:李明君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已開始的訴訟時效因發生法定事由不再進行,並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喪失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為了更加明確地認識訴訟時效中斷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8〕11號)進行了詳細地規定。

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生後,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中斷事由存續期間,時效不進行,中斷事由終止時,重新計算時效期間。因此,當一方當事人主張債務超過訴訟時效時,另一方當事人以訴訟時效中斷為由抗辯的屢見不鮮。那麼,在司法實踐中對於訴訟時效中斷到底如何認定呢?

一、借款到期後,債權人向債務人發送特快專遞,且債務人籤收的,應視為債權人曾向主張過債權。但若債務人能夠舉證證明該特快專遞中的內容不是催款內容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二)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最高人民法院在鄧匡林、無錫泰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企業借貸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2018)最高法民申820號】中認為:「2007年9月5日,泰富公司以特快專遞方式向無錫正大公司發出催款函。就上述泰富公司發出的特快專遞,鄧匡林在原審及申請再審中均認為,泰富公司不能證明該特快專遞中的文件即是案涉催款函。但根據泰富公司在原審中提交的該特快專遞的郵件詳情單,無錫正大公司已經收到了該特快專遞。在泰富公司已經舉證證明其發出的特快專遞中的文件是催款函,且無錫正大公司亦已收到該特快專遞的情形下,無錫正大公司負有舉證證明其收到的該特快專遞不屬於催款函的義務。在無錫正大公司沒有舉出相反證據證明上述快遞中的文件不是催款函的情況下,原審判決認定無錫正大公司收到的上述快遞中的文件是催款函,有事實依據。據此,原審判決依據該證據並結合泰富公司於2007年11月15日向法院起訴的事實,認定本案起訴未超過訴訟時效期間並無不當。」

還應當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通過郵寄方式主張權利的,都需要債務人籤字才算主張。債權人可以根據債務人註冊地郵寄,而債務人不能舉證說明實際經營地與註冊地不一致的,即使債務人沒有收到快遞,也應視為郵件到達債務人。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深圳齊物財富管理有限公司、曹縣邵莊供銷合作社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再審民事判決書【(2019)魯民再747號】中認為:「泓海公司在訴訟時效內向邵莊供銷社郵寄送達《債權轉讓通知書》和《催收函》,邵莊供銷社第一次予以籤收,而第二、三次予以退回,在邵莊供銷社並未提交證據證實其實際經營地與註冊地不一致的情形下,應認定債權人郵寄的文書應當能夠到達邵莊供銷社,泓海公司已經完成了主張權利的法定義務。」

二、債權人前往債務人的經營場所進行催收,即使債務人在該經營場所長期無人,也應導致訴訟時效中斷。這主要是指有固定經營場所的公司或其他組織,在籤訂合同時也註明了債務人的經營場所,因此,不論債務變更經營場所未通知債權人,還是債務人人去樓空,只要債權人前往催要,都應視為其對權利的主張,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只不過債權人必須保留前往催要的相關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在陝西人達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田江偉企業出售合同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2019)最高法民申3729號】中認為:「根據本案查明事實,2009年10月20日財政部受讓案涉債權後,委託農業銀行進行管理和處置,案涉債權被交由農行渭南分行負責管理和催收,該行在受託管理該債權的過程中多次前去催收,但人達公司經營場所長期無人。農行大荔支行、農行渭南分行的多次催收行為,以及受讓案涉債權的各債權人所刊登的公告,均引起了本案訴訟時效的中斷。故二審法院認定本案未超過訴訟時效並無不當,人達公司認為案涉債權已過訴訟時效的理由不能成立。」

三、債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即使撤回起訴,同樣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因此,提起訴訟是權利人主張權利的表現,與其撤訴與否沒有關係。

最高人民法院在寧鄉中宇塑業有限公司、張愛連民間借貸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2019)最高法民申1151號】中認為:「黃海明於2016年7月6日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而後因未交訴訟費而按撤訴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根據上述規定,黃海明於2016年7月6日提起訴訟的行為,不論是否撤訴,均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人民法院不僅僅是當事人雙方的信息傳遞者,更重要的是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因此,只要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就意味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訴訟時效隨即中斷。」

四、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帳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屬於訴訟時效中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三)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帳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應當注意兩個問題,一個債權人主體必須是銀行,普通債權不適用這一規定;二是銀行扣除本息必須是銀行和債務人之前有過約定。上述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在陳歡、安徽泗縣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2019)皖民申1220號】中認為:「泗縣農商行發送信件主張權利、陳凱代為還款及泗縣農商行扣劃利息行為均構成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四)當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對方當事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這種主張權利的形式針對的是債務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並且刊登公告的媒體必須是債務人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

最高人民法院在再審申請人河源市鴻達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被申請人河源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債權轉讓合同糾紛一案民事裁定書【(2018)最高法民申4185號】中認為:「訴訟時效制度立法目的,在於督促權利人及時主張權利以便穩定交易秩序。認定權利人主張權利訴訟時效屆滿,須基於權利人持續怠於行使權利的客觀事實。前述法律規定雖對公告主張權利相關條件作出一定程度限制,但不能由此認定前述規定完全排除其他形式公告主張權利行為的法律效力。本案實際情況是,國資公司受讓債權後,即向債務人發送公告並得到債務人確認。之後,國資公司連續數次在《河源日報》上刊登公告催收。這些事實表明,國資公司不僅始終沒有怠於主張權利,反在每次訴訟時效屆滿前積極發布催收公告主張權利。另一方面,《河源日報》屬於當地較有影響的報紙,在《河源日報》上刊登催收公告的行為,具有足以使鴻達公司知悉國資公司主張權利的客觀效果。因此,原審法院認定國資公司前述公告催收債權行為已經產生中斷訴訟時效法律效力的意見,具有相應的事實和法律依據。」

相關焦點

  • 訴訟時效中斷的認定,勞動仲裁訴訟時效中斷的認定
    訴訟時效中斷——訴訟時效中斷的認定在上述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三種事由中,如何認定當事人提出的要求以及當事人應如何舉證,是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題。而對於訴訟時效中斷的問題,各地做法不一。四、債權人提供郵政部門出具的郵件、電報收據,以主張其通過郵寄、電報的方式向債務人催****務問題司法實踐中,經常有當事人為證明其曾向債務人主張權利,提供郵政部門出具的郵寄、電報收據,主張其通過郵寄、電報方式向債務人催****務,但又無法提供證據證明債務人已經收到郵件或電報。該證據效力如何認定,能否作為認定時效中斷的依據,法律沒有明確,實踐中爭議很大。
  • 訴訟時效中斷的原因包括哪些,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是什麼
    但如何確認中斷事由的終止,因事由的性質有別而有所不同:(1)因請求或同意中斷時效的,書面通知應以到達相對人時為事由終止;口頭通知應以相對人了解時為事由終止。在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後,權利人再次請求或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2)因提起訴訟或仲裁中斷時效的,應於訴訟終結或法院作出裁判時為事由終止;權利人申請執行程序的,應以執行程序完畢之時為事由終止。
  • 訴訟時效中止與中斷的區別有哪些,訴訟時效中斷的原因
    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3)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應當認定對債權人的債權和債務人的債權均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4)債權轉讓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中斷。債務承擔情形下,構成原債務人對債務承認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務承擔意思表示到達債權人之日其中斷。
  • 使用EMS快遞郵寄催收文書是否足以中斷訴訟時效,法院如何裁判?
    相較於普通快遞而言,郵局經營的郵件特快專遞業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EMS快遞」在司法領域內更受認可。但在司法實踐中,債權人使用EMS郵寄催收文書來催告是否足以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後果,仍是爭議點。由此,筆者對涉及該問題的各級法院的裁判文書進行查詢,梳理出下文。
  • 債務人部分還款會中斷訴訟時效嗎?哪些情況能中斷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將失去勝訴權利,即勝訴權利歸於消滅。一、債務人部分還款會導致訴訟時效中斷嗎?債務人部分還款的情況下,可以認定訴訟時效中斷。
  • 對帳單和律師調查筆錄能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但由於對帳單和調查筆錄的形式、內容種類較多且不規範,加上我國民法對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也不夠詳細,因此在實踐中如何認定就成了問題,下面以審判實踐中遇到的一個案件為例,談談關於訴訟時效中斷方面的看法。  某橡膠廠和某機械廠從1992年起建立業務關係,由橡膠廠供給機械廠帆布,機械廠收貨後,陸續付款,1998年1月橡膠廠停止供貨。
  • 詢證函與訴訟時效的關係|高杉LEGAL
    由於詢證函的內容能夠證明被詢證雙方債權債務等事實,其通常也可以作為訴訟證據,但在詢證函與訴訟時效的關係上,各級法院的裁判觀點存在較大差異。 差異裁判主要集中於債權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詢證函能否中斷訴訟時效、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後詢證函能否構成債務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差異裁判的主要原因是各級法院對詢證函上債權人是否有主張權利的意思表示、債務人是否有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的問題認定不一。
  • 疫情防控期間,有關訴訟期間、訴訟時效、除斥期間等法律要點
    當事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因感染、疑似感染或密切接觸新型冠狀病毒隔離治療無法主張權利的,訴訟(仲裁)時效、上訴期限、申請執行期限如何認定?法信 · 司法觀點1.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嚴格執行《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的條件,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非典型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
  • 只要當事人提起訴訟,訴訟時效即中斷,無論是否撤訴
    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進行期間,因發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時效期間中斷的事由消除後,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係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係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1.起訴。即權利人依訴訟程序主張權利,請求人民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起訴行為是權利人通過人民法院向義務人行使權利的方式。故訴訟時效因此而中斷,並從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時重新起算。
  • 想中斷訴訟時效?如何正確地選擇「有關單位」尋求救濟?
    實踐中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向「有關單位」提出申請,請求他們出面協調解決民事糾紛,可為何法院卻說不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呢?本文結合法律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分析如何正確地選擇「有關單位」尋求救濟同時中斷訴訟時效。
  • 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時效+訴訟期間+除斥期間等3大必知法律要點
    二、當事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因感染、疑似感染或密切接觸新型冠狀病毒隔離治療無法主張權利的,訴訟(仲裁)時效、上訴期限、申請執行期限如何認定?司法觀點1.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嚴格執行《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的條件,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非典型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
  • 訴訟時效屆滿,借款人部分還款,能否恢復或復活剩餘債務訴訟時效?
    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目前司法實踐中有兩類觀點:觀點1:訴訟時效屆滿之後,相應債務已成為自然債務,其中部分款項的清償並不能恢復或者復活其餘部分的訴訟時效。上訴人未按約定償還貸款,但逾期被上訴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兩年內未向上訴人主張權利,該筆貸款已超過訴訟時效,不再受法律保護。上訴人於1999年5、6月份以轎車、皮鞋、酒等物品抵償部分貸款本息,不應視為訴訟時效中斷。上訴人超過訴訟時效已履行的,上訴人無權要求返還。上訴人稱本案已超過訴訟時效的理由成立,應予支持。
  • 綺惠說法 | 信訪能否中斷訴訟時效
    ,因發生法定事由使已經過的訴訟時效期間喪失效力,待訴訟時效中斷情形消除後再重新起算訴訟時效的訴訟制度。當事人向信訪機構反應情況,並要求主管機關介入處理的應視為主張權利,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權利人向依法有權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國家機關提出保護相應民事權利的請求」,訴訟時效從提出請求之日起中斷,該觀點也經最高人民法院予以認可。
  •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就《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
    維護社會交易秩序,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是訴訟時效制度的根本立法目的,世界兩大法系的訴訟時效立法均體現了這一點。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是對法院審判工作中如何適用法律所進行的解釋,因此,對於司法實務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地調研是科學制定司法解釋的基礎。在本司法解釋制定過程中,我們向十幾個高級法院下發了關於徵集訴訟時效法律問題的通知,司法解釋小組先後赴地方法院實地調研。通過對徵集問題的歸納、總結,確定了本司法解釋的框架體系和主要內容。
  • 保證期間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斷
    農村信用社向盧某及肖某、邱某等四人催款未果,遂於2010年5月17日提起訴訟:要求盧某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並要求肖某、邱某等四人承擔保證責任。  【分歧】  按照雙方約定,肖某、邱某等四人的保證期間已過期,對於保證期間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止,存在兩種爭議:  第一種意見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6條「一般保證責任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連帶保證責任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規定,肖某、邱某等四人的保證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
  • 最高法民二庭負責人解讀民事案件訴訟時效規定
    當事人一方根據實體法上的訴訟時效抗辯權在訴訟中提起的訴訟時效抗辯是實體權利的抗辯,是需由當事人主張的抗辯,當事人是否主張,屬於其自由處分的範疇,司法也不應過多幹涉,這是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應有之意。  因此,遵循上述意思自治原則和處分原則,在義務人不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不應主動援引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該規定也與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相適應。
  • 最高院司法觀點:法院裁定按撤訴處理,能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已非起訴,而是權利人向義務人主張權利,只是這種主張是通過法院送達的。這時的法院所起的作用並非裁判者,而是意思表示的傳遞者。此時,法院和普通的意思表示傳遞者並無區別。在此種情形下可以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後果。但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已不屬於《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的第一種情形即提起訴訟,而是屬於該條規定的第二種情形即當事人主張權利。
  • 最高院發布:新修訂的訴訟時效司法解釋!1月起實施!
    2020年最後一天,最高院發布法釋[2020]17號,決定修改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等27件司法解釋,原文十萬多字,本文為民事案件訴訟時效的司法解釋。訴訟時效是為了督促權利人及時的行使權利,如果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不行使權利,訴訟時效過了以後,可能喪失勝訴權。所以,對於本司法解釋,人人必讀!!!
  • 快遞公司寄送催收通知書能否中斷訴訟時效?
    其中乙銀行於2009年3月12日通過快遞方式向甲水廠寄送催收通知書,就能夠導致訴訟時效的中斷,乙銀行起訴未超過訴訟時效。因此,再審法院認為被告關於沒有收到原告郵寄的債務催收通知書、原告起訴已超過訴訟時效的申訴理由均不能成立,故判決維持原判。
  • 最高院關於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的適用問題的觀點
    實踐中對於該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如何具體運用,《民法通則意見》作了補充解釋,包括:  (1)《民法通則意見》第166條規定,民法通則實施前,民事權利被侵害超過20年的,民法通則實施後,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分別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2年和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1年,從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