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智堂中堂
上海能追溯到的最早辦學記錄在南宋鹹淳年間(約1267年),由上海人唐時措、唐時拱倆兄弟,於方浜長生橋東北(今丹鳳路西)購韓姓房屋並改建為梓潼祠,畫孔子像於祠中,修建了「古修堂」,作為「諸生肄習所」。當時上海還未建縣,因此稱為鎮學。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華亭五鄉二十保,建立上海縣。根據中國封建制度,建縣後,除建造縣衙門,還須修建城隍廟和文廟。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縣尹周汝楫將原鎮學改作縣學,並令縣教諭在縣署東首營建文廟,未竣。次年,由鄉貴萬戶長費拱辰出資建成,有正殿、講堂、齋舍等建築。
此後隨著上海地區不斷的發展,求學機制也不斷完善,私塾、書院等各類辦學機構興盛起來。洋務運動以後,西學漸進,上海新式教育出現。
1842年英國艦隊進犯吳淞口,上海失守,隨後清政府籤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五處通商口岸之一,被迫開埠。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打醒了國人,開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清廷的洋務派官員全國推行大規模工業運動,培養留學童生,打開西學之門。
1863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認為上海為洋人匯集之地,但缺少精通外語的人才,需設立語言類學校,於是選址舊學宮,即今學院路四牌樓附近,創辦「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同文館」,簡稱「上海同文館」。後於1867年更名為「上海廣方言館」,1869年遷入江南製造局,還增設冶鑄、製造等技藝課。
1895年甲午海戰戰敗,洋務運動隨之落幕,但它為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礎。隨後的維新變法繼續將近代教育推向前進。
上海是維新運動中心之一,在興學、啟蒙、救國的大背景下,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公學誕生了。創始人盛宣懷,他曾是李鴻章行營內文案兼營房處會辦,後來任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電報局、華盛紡織總廠、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和漢陽鐵廠督辦,是李鴻章洋務路線的忠實執行者。
學堂1896年經光緒帝準許,擇地徐家匯新建校舍,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學正式開學。特聘美國博士福開森為監院(現武康路舊名福開森路,說的就是他)。
1911年辛亥革命後改名為南洋大學堂,1912年由交通部管轄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堂,1921年唐山工專、北京郵院、交通傳習所三校合併,與上海工專一起正式成立交通大學。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別獨立為兩所學校,其中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是國內唯一一所跨越三個世紀,保留髮源地與辦學地不變的高校。
教會大學
外國教會在上海的傳教活動始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並且和一個大名人有關——松江府上海縣人徐光啟,此時他還不是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只在翰林院工作,但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這一年他因父去世由京返鄉守制,路過南京時,順路邀請義大利神父郭居靜來滬傳教,上海教會由此而始。
經過多年的積累,傳教士也覺得「傳道受業解惑」,辦學,教書育人這種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在上海成為租界以後,西方的現代教育模式被原封不動的搬了過來。後來事實證明,教會大學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時天主教在上海創辦的高等教育是震旦學院,1902年由天主教耶穌會司鐸馬相伯主持創建。取名「震旦」意寓中國之曙光,含「東方日出,前途無量」之意,學校選址在法租界盧家灣一帶。1905年,震旦學院發生學潮反對外國傳教士幹涉校政,在于右任、邵力子等一群學生的擁戴之下,馬相伯決議另立新校。同年在吳淞另擇校舍,復旦公學誕生。命名復旦,寓意「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句話還有一個學校也用了,後面再說)。1915年(一說為1920年)在江灣(今邯鄲路220號)購地建校舍,1917年更名為「復旦大學」。
復旦並不是嚴格意義的教會學校,應屬民辦官助。
1952年,震旦大學被撤銷,中文、外語、化學學科併入復旦,土木歸同濟。
基督教在上海創辦的近代高等學校是聖約翰大學,由1865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辦的雅培書院和次年成立的度恩書院於1879年合併成立,校址選在滬西梵皇渡。1892年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905年升格為聖約翰大學,1906年以後畢業可進美國大學深造。美國傳教士卜舫濟1888年擔任校長,直到1942年退休。
1952年,聖約翰大學英文、歷史學科歸復旦,土木歸同濟,唯有法律、政治、社會學科保留下來,改名為華東政法學院。2007年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聖約翰大學因為校方禁止師生支持「五卅運動」而引發學潮,部分師生在今淮海路華山路附近成立私立大學——光華大學。「光華」二字亦取自「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熟悉吧)。
巧的是,之前一年即1924年,也有一所大學成立,也是因為學潮。不過是從廈門大學跑到上海來的,他們不滿廈大個別教授的教學方法而被開除,於1924年7月成立大夏大學。
後來這兩個因學潮而成立的學校還在一起了。
1951年根據中央教育部決定,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合併,以中山北路3663號大夏大學為校址,成立華東師範大學。
1906年美國基督教北浸禮會創辦上海浸會神道學院,3年後南浸禮會又辦了浸會大學堂。1911年二部合併成立上海浸會大學,選址在滬東黃浦江畔,校長是魏馥蘭。後易名為滬江學院,1914年正式更名為滬江大學。1917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註冊,得授學位。1928年,劉湛恩擔任首位華人校長。1937年8月後,因日軍侵佔,學校暫遷公共租界內圓明園路廣學會、亞洲文會幾個樓面繼續辦學。與同在租界內的聖約翰大學,結成上海基督教聯合大學,攜手共渡難關。
1952年,滬江大學被撤銷,各學科分別歸入復旦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院校,另組建上海機械學院。1996年成立上海理工大學。
1893年一名來自德國的隨艦醫生埃裡希.寶隆來到上海,看到當時的老百姓缺醫少藥,霍亂、瘧疾肆虐,出於一名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本能,他決定在上海開設診所。1900年其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同濟」一詞即由德語「Deutsch(德意志)」的諧音而來,其實就是開了一個「德意志醫院」。開了醫院寶隆又發現沒醫生,就想辦學培養本地西醫人才,於是1907年便有了「德文醫學堂」,1908年更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
1923年正式定名同濟大學;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國民政府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
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學校在八年抗戰中八次搬遷。抗戰勝利後1946年回到上海,利用其美路(今四平路)原日本中學和日本第七國民學校和江灣圖書館等處恢復教學。
1952年,聖約翰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11所高校土木系全部歸入同濟大學,同濟的機械、機電學科並給交大,醫科歸入武漢同濟醫科大學。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吧。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952年真是神奇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