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檔關注普通人生活命運的節目《冷暖人生》誕生。八年來,在秉承節目「讓絕望者重生、讓哭泣者歡欣、讓徘徊者前行」這一宗旨背後,是一群有著赤子之情和赤子之心,志同道合共同為節目同呼吸共命運的團隊。走過「七年之癢」,他們之間的感情依舊,對節目的熱愛依舊。有趣的是,這幾個好搭檔除了曉楠之外都是男性。今天,在這裡主持人陳曉楠講述的,不是她自己也不是節目中的採訪嘉賓,而是,節目組自己的故事。
在曉楠看來,《冷暖人生》節目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更多的是因為製片人朱為民。是他,塑造了整個節目的靈魂。他對世界和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對人性的發掘,很大程度決定了這個節目的定位。幸運的是,他和曉楠在這方面的意見驚人的統一。
製片人朱為民:希望可以和他做一輩子的好搭檔
曉楠印象中的朱為民,是一個外表看起來沉穩甚至有些木訥,但是內心波濤洶湧的人。做片子的時候,永遠都沉浸在其中,用節目組同事們的話說,就是每次進屋,都看見那邊坐著一個胖子,頭頂上冒著煙。而他所有的藝術情懷人生情懷,都蘊含在了他的片子之中。他特別善於發現複雜事物中,人性有力量有光彩的東西,三四個小時的素材,經過他出神入化的編輯,字斟句酌的推敲,會把所有精華的東西完全融合進半個小時的節目中,讓你看的時候覺得環環相扣,看完了又覺得意猶未盡,這種能力令曉楠讚嘆不已。
曉楠最珍惜的,是兩個人之間難得的默契。因為很難找到一個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如此默契的一個搭檔。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北大荒拍攝知青返鄉,在現場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兩個人只能跟著知青的腳步,憑著感覺拍。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也能在短短兩天的時間內拍攝出幾集的素材,因為無需多言,採訪拍攝中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心照不宣的知道對方想做什麼想怎樣去做。如此情景,讓一旁被拍的知青們看起來都覺得驚奇。這樣的拍攝過程對於曉楠來說,簡直是種享受。
因為珍惜,所以害怕失去。曉楠覺得從人格上來說朱為民是她敬佩的,從技術和藝術上,她是特別依賴的,這樣一位節目的主心骨同時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可以,她希望可以和他做一輩子的好搭檔。
編導鄭福州:我們的大哥
編導鄭福州,節目組的人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五」。老五是節目組中年紀最大的,也是經歷最為傳奇的一位。他當過兵,做過生意,之後又跑到雲南藝術學院去讀了研究生,他發過大財也貧困潦倒過,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他並沒有因此對生活麻木反而依舊保持了一顆善於發現善於感動的心,並在人到中年之際,再次選擇和自己半輩子的朋友朱為民一起做《冷暖人生》。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老五特別能吃苦,2008年四川地震發生之後,老五作為鳳凰衛視特派的第一批記者背上機器徒步走了數小時之後進入汶川。晚上累了,他看到帳篷旁邊有一個蓆子,直接倒下就睡。結果,滿臉倦容的大鬍子老五被在災區採訪的記者們團團包圍,鎂光燈對著他閃個不停,原來,他們以為老五也是災民。
如果要是評選《冷暖人生》節目組中最傳奇的人物,那麼非老五莫屬,他寫得一手好文,說快板張嘴就來,再難搞定、再難纏的採訪對象,只要派他出馬,肯定能行,老五豐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善於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的功夫。而與此同時,他自己也是個有故事的人。節目組的同事們合計著,如果哪天節目沒有素材了,就把老五拉出來採訪一遍,最起碼也能拍出上中下三集來。
編導季業:我的雙重好友
季業是曉楠的老朋友,還是在北京廣播學院讀書的時候,她就認識了這位永遠不會受外界幹擾,始終保持自己的人生準則,生活在自己平和世界中的師兄。這種寵辱不驚的氣質,讓曉楠又敬又嘆。
季業加入《冷暖人生》節目組的時候,剛好是節目組從深圳移師北京,那時候欄目組只留下朱為民和曉楠兩個人。當時還在黑龍江電視臺工作的他給曉楠打了個電話,說想要回到北京,問曉楠是否有合適的工作推薦給他,曉楠向他說明了節目組的情況,季業二話不說就來了。起初,曉楠很擔心,怕自己會因為工作而失去這樣一位生活中的摯友,後來發現自己的擔心完全多餘,因為由於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同,而且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朋友的含義又多了一層,變成了既是生活中,同時還是工作上的好朋友。
在工作中,季業被稱為節目組的最後底線。經常是大家因為明天的片子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把他拉來當評判,他永遠是用深刻、客觀和冷靜的方式去評判,大家心服口服。最令曉楠難忘還是2008年在四川震區採訪,當時周二剛編完紀錄片《生命的七十二小時》,節目組突然又接到周六還要出一集90分鐘《皇牌大放送》的任務,而此時節目的素材還在拍攝中,大家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但同時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人是季業,因為能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把一個片子編得有條不紊的人也只有他了。當曉楠他們周五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回到北京時,發現季業已經拿著寫好的文字稿在那裡等他們了。看稿子的時候,曉楠邊看邊哭,一方面是因為拍攝的素材確實感動,而另一方面,她是因為季業這個沒去過現場的人能如此精確地表達出她在拍攝中的所思所想而感到幸福。
編導張印寶:唯一的八零後
八零後青年張印寶是《冷暖人生》節目組最年輕的成員,曉楠親切地稱呼他為「小寶」。別看小寶是個八零後,論吃苦,論鑽研,他可是一點都不服輸。還是在讀研究生期間,這個好學的小夥子就跟在製片人朱為民後邊,邊拍邊學。拍華山獨臂挑夫的時候,走到半路上,胖子老朱已經累得呼哧呼哧,他問挑夫:還有多遠?挑夫答說還有一半的路途,他不由得嘆了口氣,於是,他的徒弟小寶跟著挑夫,邊走邊拍一直到山頂。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第43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上,這部專題片榮獲電視紀錄片類「藝術與人文貢獻銀雨果獎」。
如今,四五年過去,小寶在大家眼中,儼然已經進化為全組的老朱第二,拍攝的領悟能力,對現場的觀察能力簡直和他的師父像是一個模子出來的。曉楠覺得,小寶這個孩子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優秀,他總是時刻張開他學習的毛孔不斷學習和吸收著,同時總是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其實《冷暖人生》這樣的節目對年輕人來說是有難度的,需要理解一些特別複雜的社會現象。在他的人生還沒有特別多的經歷和感悟的時候,他需要要去理解別人,曉楠覺得,這很難,但是聰明的小寶已經做得很好了。
曉楠說,關於她這幾個好哥們們,其實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能和這樣一群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工作,於她,真的是種莫大的幸福。她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和這些哥們們一起,繼續好好幹下去,為著他們共同追求,為著他們摯愛的節目和熱心的觀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