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零號病人謠言」背後的武漢病毒研究所)
「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新冠肺炎零號病人……」從1月至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陸續陷入爭議。2月16日,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官網的闢謠聲明中稱,「值此抗疫關鍵時刻,相關謠言極大幹擾了我所的科研攻關工作,將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武漢病毒研究所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擁有國內唯一的P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有資質開展「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實驗」。2019年,該所的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被科技部、財政部指定為「國家病毒資源庫」。
南都記者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武漢病毒研究所在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篩選方面有諸多發現,比如1月5日即分離出病毒毒株,首次提出「病毒或來源於蝙蝠」等。
曾聯合研究雙黃連功效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簡稱「武漢病毒研究所」)始建於1956年,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2018年1月,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簡稱「武漢P4實驗室」)通過評估,正式投入運行。
據了解,P4是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最高防護級別,有資質開展「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實驗」。2019年,該所的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被科技部、財政部指定為「國家病毒資源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武漢病毒研究所卻連續陷入爭議。1月31日深夜,央媒報導,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下稱「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引發不少市民搶購,同時也引起質疑。
2月1日,上海藥物所發布通告稱,提供給媒體的文章「內容是準確無誤的」。通告透露,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室體外試驗證明,雙黃連有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作用,下一步還需通過進一步臨床研究來證實。不過,作為聯合研究方的武漢病毒研究所並未對外發聲。
2月15日,一則關於「新冠肺炎零號病人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消息在網上流傳。傳聞稱,2019新冠肺炎「零號病人」是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黃燕玲,而她是武漢病毒研究所2012級碩士研究生。
2月16日,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官網發布回應聲明:經查證,涉事人員於2015年在該所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在學期間的研究內容為噬菌體裂解酶的功能及抗菌廣譜性,畢業後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過武漢,未曾被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身體健康。聲明還稱,值此抗疫關鍵時刻,相關謠言極大幹擾了該所科研攻關工作,將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首提「病毒或來源蝙蝠」
「從去年年底至今,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篩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就一直在為抗擊疫情加緊科研攻關,一刻也不停歇。」2020年2月11日,中國科學院官微轉發了一篇《聚焦:大疫之中的武漢病毒研究所》並如是說。
據武漢病毒研究所官網披露,早在2019年12月30日,該所就開始了新型冠狀病毒樣本的收集和標準化入庫工作。
另據《湖北日報》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的專訪,其表示:「(2019年)12月30日晚上10時,我們受武漢市疾控中心的委託,檢測了若干病人的樣本」。
據披露,1月2日,武漢病毒研究所確定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1月5日成功分離了病毒毒株;1月9日,該毒株資源按標準完成國家病毒資源庫入庫,並進行了標準化保藏(保藏編號:IVCAS 6.7512);1月11日,該所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資料庫(GISAID)發布,實現全球共享。
1月23日,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表文章《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提出新型肺炎病毒或來源於蝙蝠:「文章首次證實了該新型冠狀病毒使用與SARS冠狀病毒相同的細胞進入受體(ACE2),並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為後續病毒致病機理、病毒溯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武漢病毒所:"零號病人"系謠傳 黃燕玲畢業未回武漢
黃燕玲同學於2015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在學期間的研究內容為噬菌體裂解酶的功能及抗菌廣譜性,畢業後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過武漢,未曾被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