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2021-01-08 騰訊網

趙倩

上海市教委【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項目】特邀導師

愛自己成長學院創始人

資深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直播中,Eva老師帶領家長們層層深入,解開了家庭互動關係的奧秘。

下文為本次直播課的乾貨整理。

歡迎各位,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個家庭治療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學校都會有心理老師、德育主任,包括分管家庭教育的校長,他們會有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項目,我是這個項目中的培訓導師之一,特別高興跟未來春藤的家長們進行分享,講一講原生家庭怎麼去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什麼是系統?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先來說一說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有什麼不同。

原生家庭就是我所在的家庭,我和父母所在的家庭就是我的原生家庭。

接下來我跟先生結婚,有了兩個孩子,這個家庭對我而言是個新家庭,而對我的兩個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常常會學到好多東西,好多傳承,好多模式,因為那就是我們接受教育學習的重要場地,每個人也會把這些傳遞到新的家庭中,又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傳遞的過程。

但凡談到原生家庭,其實我們在講一個系統,在講一個哲學的觀點。

好多年前生物學家觀察到一個現象,他觀察到一個地區兔子的數量是以正弦曲線的形狀呈現的。有的時候兔子數量特別高,下降後再高,再下降後升高,然後下降。

生物學家就想,是不是兔子數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會有什麼傳染病?

同一個地區的另外一群生物學家在研究狐狸,他們研究發現,狐狸的數量也是一個正弦曲線,是不是很有趣?

他們並不知道這裡面的關聯是什麼,直到有一天,兩份報告都放在同一個生物學家面前,他發現兩個曲線是如此匹配:兔子高的時候,狐狸其實會低;兔子下降的時候,狐狸會上升。這是為什麼?

你看,這就是系統。系統和家庭也是息息相關的,待會你就會知道。

當兔子很多的時候,兔子多是因為沒有天敵,它的天敵是狐狸。狐狸少,兔子就得到了快速繁殖。

當兔子開始多起來的時候,狐狸的口糧就增加了,然後狐狸開始增加,兔子開始減少。

等到狐狸很多了,兔子不夠吃了,然後兔子的數量就下降,同時也伴隨著狐狸的增加減少,最後兩條曲線就會這樣相交。

狐狸和兔子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就跟我們的家庭中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繫一樣。

大家一定聽說過一個詞叫「蝴蝶效應」,是1963年的一個氣象學家發明出來的。他透過一個計算機的模擬發現,一隻亞馬遜的蝴蝶輕輕地扇動了翅膀,兩周之後可以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講的也是系統,蝴蝶的翅膀發生了一個微小變化,它能夠引起氣流的變化,它能夠影響到幾千公裡之外的一些巨大變化,這個就是系統。

在這講一個好消息,在原生家庭中,如果我們想要優化升級,不需要大的改動,因為很小的改變就會引起很大的改變。

二、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我總結了五條。

第一條,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個子宮。

很有意思,你看大自然中所有的動物,小豬、小羊、小鹿、小狗,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後,沒幾個小時它們就可以蹦蹦跳跳的,就可以獨自覓食去了。

可是人類的嬰兒不是這樣子的,人類的嬰兒需要在媽媽這裡,在家庭裡被呵護很久,然後他才能慢慢地自己吃飯,幾乎到一歲才能夠走路。

幾乎所有的動物中,人類是最需要家庭的。

你看袋鼠,你有沒有發現,小袋鼠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後,它可以進一個育兒袋,育兒袋就像是第二個子宮一樣。

人類的第二個子宮就是家庭。在這個家庭裡面,我們會接受教育,會被哺育,會得到生理上的支持,同時也會得到情感上的支持。這就是家的作用。

家不僅僅只是提供生理的支持,還提供很多情感的支持。生理的支持讓你可以活下去,可是心理、情感的支持會讓你活得好。

第二條,孩子用感官學習,感受到的、體驗到的是最真實的。

比如當我們跟孩子說「我愛你」的時候,他聽到了這句話,可是如果想讓他接受這個信息,他還需要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

如果我們嘴上說著「我愛你」,可是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又很強烈地批評他、譴責他,你覺得用感官學習的孩子學到的究竟是爸爸媽媽愛自己,還是爸爸媽媽沒有那麼愛自己?

很有意思,6歲之前的孩子用感官學習,他感受到和體驗到的都是真實的。

所以更多的時候孩子是很敏銳的,甚至比成年人還敏銳地去理解親子互動中的真實感受。

第三條,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像海綿一樣學習,有資源也有限制。

海綿有吸水的功能,孩子也會像海綿一樣狠狠地從外界吸收,好的也學習,壞的也學習。

這一點是大自然設定好的,就是為了讓人類去學習、去生存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既有很多的資源,能夠學會怎麼樣更好地生存,同時也有很多的限制,尤其是來自於父母的限制。

如果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限制,然後就會直接傳給下一代。

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爸爸或媽媽害怕衝突,當衝突來的時候,他們趕緊息事寧人。但是如果他的孩子特別有力量,不怕跟別人衝突,這個爸爸或媽媽會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很顯然,家長害怕衝突,那是因為他自己有限制,所以當孩子有衝突的時候,他就會告訴孩子「算了」,而不會去欣賞孩子有邊界、有力量、不怕人、不可以被別人欺負的優點。

如果一個家長更多是隱忍的,他怎麼可能欣賞孩子很奔放、很自由?不會的。如果一個家長好多的限制,而且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他就會像天花板蓋子一樣去限制孩子,孩子就會像海綿一樣,所有的資源學來,限制也學來。

第四條,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體驗直接成為他自己對自己的體驗。

這是啥意思?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被愛,全家人都很愛我,他長大了之後來到人際中,他也會感覺到我是被愛的,會有很多人幫助我、支持我。

在臨床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一位女士都到很大年紀了,擁有很多的成就了,她依然會覺得自己在人際中不那麼受歡迎。

我們探索之後發現,她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並不是很受歡迎」。這個信念是從哪來的?歸根結底就是她在原生家庭中的體驗。

在原生家庭中,她體驗到自己的出生可能並不是很受歡迎,或者大家很多時候會覺得在多子女家庭中,好像多了一個孩子就多了一點零碎,她體驗到是這樣的。

如果讓她直接去問父母,她父母當然不會承認了,還會說「沒有,我們很歡迎、很高興你的到來」,可是她體驗到的不是這樣的,她體驗後就會有一個大腦的加工編程,然後就成為她生命的主要程序。

每個人都有個程序,這個程序就是生命的前6年在原生家庭中編出的程序,編到這個程序之後就成為我們的主要程序。

那也有可能是你遇到一個老師,這個老師沒有很尊重你,或者羞辱你,或者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他用很粗暴的方式對待你,這些關鍵事件也有可能被編到我們的程序中,成為我們自己的程序。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常常會覺得大家怎麼都欺負我,其實並非是到了任何一個場合,別人都只欺負你,而是你內在跑的程序就是這樣子——不管別人怎麼對我,這個程序一跑,都變成了別人欺負我。

請大家去覺察一下,我們自己是有程序的。

也請大家去檢查一下,我們也正在給我們的孩子編程。現在已經很晚了,8點多鐘你本來可以看書、看電視、帶孩子講故事之類的,但是你沒有,現在你在參加直播,你在學習,所以請大家欣賞一下自己,你是一個多麼愛學習、願意為孩子去投入時間的家長。

你的這些成長,你的這些打開自我的信念,你在自己身上做的工作,同時也會為孩子打開一個更廣闊的通道。

第五條,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在原生家庭是怎麼體驗的,我就會用相似的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孩子。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且遠遠不止這些,我只是把重點拿出來跟大家說。

三、家庭基本三角關係

不管家庭中有多少孩子,都有一個父親、母親和孩子的三角關係。

請大家猜猜看,在6歲之前這麼重要的時間中,你知道孩子的重要照顧者跟孩子可能會有多少次互動嗎?

有專家統計,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是超過一百萬次的,而且每個互動中都包含好多的模式。在這些模式中孩子就學會了「我是誰」,「我怎麼去看待自己」等等。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三角關係的互動也蘊含著大量的信息。我給大家看一張很有意思的圖。

這是一張家譜圖,也是在家庭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畫的一張圖,待會你可以為自己畫一張,也可以為你的孩子畫一張。

這張圖中,方塊代表男士,圓圈代表女士。你會看到中間是一個39歲的男性和一個40歲的女性,下面的兩個圈圈指的是一個7歲的女孩,兩個圈說明非常重要,她就是個主訴的來訪者。

你覺得7歲的孩子會是什麼原因而需要求助諮詢師?大家可能會猜她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情緒問題、有攻擊性之類的。

其實我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是不會跟孩子去解決這些問題的。

我們把這樣的小來訪者叫做什麼?用中文說是替罪羊,用專業術語叫IP,叫索引。

病人是個索引,她是整個家庭的索引,並非她就是一個病人,她是家庭中最弱的一個人,所以所有症狀都集中到她。

首先來看看這個家庭中都有哪些人,有39歲的爸爸、40歲的媽媽,這是一個小的家庭,對這個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小家庭是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的,圖片中顯示是75歲的爺爺和76歲的奶奶,還有到媽媽的家庭,75歲的外公和78歲的外婆。

通過這一張圖,你能不能發現家庭中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這個家庭裡面,三對夫妻都是女生比較大,男生比較小。

看上去是偶然,其實一點都不是偶然,這就是家庭的傳承。對於7歲孩子的爸爸媽媽而言,女生更大可能是他們習慣的一種家庭的模式。

細心的家長可能已經發現了,他們好像都比較晚才生孩子,而且都是獨生子女,比如外婆38歲生孩子,奶奶37歲生孩子,7歲小孩的媽媽也是33歲才生孩子。

對於一個三四十歲左右的成年男性女性而言,快到40歲了才生孩子,那是一種什麼體驗?他們會怎麼對待獨生的孩子?這裡面就已經有好多信息了。

這張圖裡面還有好多的關係,首先看看小家庭的關係。

爸爸媽媽之間畫了一個紅色的曲線,打了兩個箭頭。意思就是他們之間有很多的衝突,而且是相互衝突,不然就不會有大量箭頭。

再來看看爸爸跟孩子的關係。

39歲的爸爸跟7歲孩子的關係也是紅色衝突線,只不過箭頭只有一個,是爸爸對孩子的。

這意味著爸爸會罵孩子、吼孩子、指責孩子,會跟孩子衝突。但是孩子才7歲,沒有辦法反擊。如果跟一個青春期孩子,可能就不一樣,不是這個局面了。

我們再來看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

媽媽跟孩子的關係打了三條線,如果你仔細看的話,三條線是什麼意思?是糾纏。糾纏是指兩個人的很多情感是沒有邊界的,需要也是沒有邊界的。

我觀察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中,「糾纏」居大多數。因為中國家庭不重視邊界。就像土豆泥一樣,你和我密不可分。

對於這個家庭,很有意思的是他們的糾纏是媽媽對孩子糾纏,孩子沒有對媽媽糾纏,因為他的箭頭只打一個。

舉個例子,比如媽媽跟爸爸有很多衝突,衝突之後會怎麼樣?媽媽感到委屈,沒有支持,很生氣,可能就會跟孩子說「你看你爸怎麼這樣一點都不體諒人」,或者說「你爸怎麼總是不回家之類的」。

家長所有的情緒跟孩子說,會帶來什麼影響?

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樣一種情況稱為媽媽把孩子變成了她的「情緒伴侶」。在情緒上,孩子要承擔一個「伴侶」的責任,來承接媽媽的情緒。

孩子逃不開這個家,爸爸可以逃走,可以變成工作狂,晚回家。但是孩子往往不行,他只能在家裡生存,他沒得選。孩子只能承受,對孩子來說壓力非常大。

還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媽媽可能會很需要孩子,比如孩子要去玩,媽媽又很需要孩子,這樣下來孩子再去玩時,就會想媽媽怎麼辦?媽媽這麼可憐,媽媽這麼孤單,我不能去玩,我得去陪媽媽。

孩子想去玩,可他一旦去玩了,又感到很糾結,很內疚。這樣他的內心就很拉扯,這個時候媽媽跟這個孩子之間是很糾纏的。

這種糾纏在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但是一旦我們覺察到,就會有好多的機會和新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家庭。

我們看到了,爸爸那裡有一個黑色箭頭是往外的,這意味著爸爸有一種動力,是朝外的,說明爸爸不是很想待在家裡。

如果站到爸爸的角色裡去體會一下,我跟太太吵架了,有很多衝突,她不理解我、不欣賞我,也不尊重我。孩子有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慣,孩子又跟媽媽黏在一起,如膠似漆,爸爸在家中會有一個朝外的動力。

我們再來看一看爸爸的原生家庭。爸爸的原生家庭由爺爺奶奶構成,爺爺奶奶跟這個小家庭是生活在一起的。

76歲的奶奶跟爸爸之間的關係也是三道線,意味著也糾纏。

你可能會想爸爸都39歲,成家立業了,怎麼和母親的關係還是很糾纏。這在中國家庭中很常見,因為缺少邊界。

奶奶可能跟爸爸的糾纏是什麼呢?可能是奶奶跟爺爺發生衝突,跟爸爸告狀。當奶奶有需要的時候,通常不是爺爺來滿足他,而是要讓爸爸來滿足他。

在奶奶跟爸爸有糾纏的情況下,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婆媳關係。

婆媳關係看上去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其實不是,是一個系統的問題,而且跟家庭中的先生是有很大關係的,他越是跟媽媽糾纏在一起,沒有邊界,越容易導致婆媳之間有問題。

你看75歲的爺爺,也有一個箭頭是朝外的,意味著他也是一個工作狂,他有好多動力是在外面的,在家裡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得不到欣賞。

大家猜一下,爺爺跟奶奶之間的關係會是怎麼樣?他們之間可能比較不親密,比較疏離,還有可能是衝突。不太可能是很親密的,如果爺爺奶奶很親密的話,爺爺就不會朝外,同時奶奶就不會跟兒子很糾纏。

這是一個原生家庭的系統,我們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感覺一下所有的家庭問題,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孩子的症狀。孩子的問題其實來自於整個家庭。這種家庭模式被傳承下來。

這個系統它很複雜,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也就意味著每個人只要發生一點變化就可以了,不需要翻天覆地,但是整體可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來看看這個家庭中可能的改變點是什麼。

誰的改變動力是最大的?可能是最痛苦的那個人,可能是最靈活的那個人,可能是領導力最強的那個人。

總之誰改變動力最大,我們就從誰入手。

通常在家庭裡面,媽媽的改變動力是挺大的。

媽媽要意識到自己跟孩子傾訴這些問題是不合適的,可以跟閨蜜說,可以直接跟爸爸談,可以去見治療師等。只要停止跟孩子去傾訴,他們之間的關係就不再那麼糾纏,孩子就會輕鬆。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再來看看,如果媽媽和爸爸兩個人都意識到,我們的關係很重要,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兩個人開始修復彼此的關係,這對於整個家庭生態,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會有積極影響。

讓爸爸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爸爸是孩子心靈的守護神,他有可能就開始回歸家庭了,不再訓斥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小小年紀不需要背負那麼大的壓力了,整個家庭生態可能也會發生改變。

家庭中所有成員其實都是想要支持彼此的,之所以會有一方決定不再管孩子了,是有原因的,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孩子剛出生時,爸爸很想參與可是笨手笨腳,也不懂怎麼陪伴孩子,媽媽始終不滿意,會忽略會指責爸爸做的事情。這時候對於一個剛剛開始投入熱情的人來說,他會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

第二個階段,持續不被看到、不被欣賞時,他就會開始憤怒,會覺得為什麼你從來都看不到我的好,什麼都是你做得好你做的對。會經歷憤怒加失望。

第三個階段,他是會變得冷漠,就是說你做得好,那我就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想把爸爸從外拉回來,更多的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彼此支持,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去欣賞他。

如何去欣賞,教大家三點。

第一點是有連接。

想要欣賞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暗搓搓地說,不要悄悄地說,要跟他保持連接。比如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你可以看看他的眼睛,有一些手、身體上的接觸,保持一些連接地去做這件事情。

第二點是由外而內。

很多家長不太會欣賞孩子,常常會說很浮誇的話,比如「你好棒」,「你好聰明」,「媽媽好幸福」之類的。

偶爾這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永遠都是這樣說,孩子就會想這是真的假的,他慢慢不會相信了,所以你的欣賞需要有具體的一件事,從外界的一件事到內在的一個品質。

比如孩子幫你倒了一杯水,或者幫你拿了一個東西,你看到孩子這樣做,感到很體貼被支持,那麼你要從外在的一件事著手,來到內在的一個品質。這樣就會紮根,而且孩子對自己的內在品質也會深深地認可。

第三點是畫個句號。

不是打個冒號或者打個感嘆號,省略號之類的。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欣賞一個人時,不管是你的伴侶還是你的孩子,我們就讓欣賞成為欣賞,而不要加一個期待。

比如孩子給你倒了一杯水,你表揚孩子特別體貼,最後來了一句「下次繼續」。「下次繼續」這就是把一個欣賞變成一個期待了。或者很多時候你會說「雖然這個做得好,但是你今天又被老師批評了...」

大家要好好練習,學會欣賞,當你可以欣賞伴侶,你們的關係就會更好。當你可以欣賞孩子,你們的關係也會更好。

爸爸改變一點,媽媽改變一點,孩子改變他們的關係,任何一方的改變可能就會讓家庭系統發生變化。

小家庭獨立會讓家庭系統變得簡單。很多婆媳關係的處理會更輕鬆,爸爸會跟奶奶有更多邊界,奶奶會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好好想想怎麼和爺爺相處。

每個人變一點點,這個系統就會開始變起來了。

四、家庭模式的特點

我們再來跟大家講一講家庭模式的特點。比如說有人際交互性,有互補性,有競爭性,自動化,有權力,有鬥爭。

1、人際交互性

兩個人拿一條毛巾,一個人拿著一頭,另外一個人拿著毛巾的另外一頭,拽一下,你會發現當一個人往一邊拽的時候,另一邊也會開始用力,為了把它維持在原位。我們會相互影響。

2、互補性

人際互補性是什麼?舉個例子,在一個家庭中,通常有一個生病的孩子,還有一個閃閃發光的孩子,一個孩子生病可能得到全家人的關注,然後其他的孩子就需要讓自己閃閃發光,然後來得到關注,這就是互補性。

比如說一個特別愛聽甜言蜜語的太太,她可能會有一個沉默寡言,從來不表達愛意的丈夫。這絕對不是偶然,這就是系統,這就是系統中的奧秘。

3、競爭性

舉個例子,如果我朝你吼,你會想「你怎麼可以這樣」,然後你就提高嗓門跟我吼,我又繼續提高嗓門...

競爭性在家庭治療裡面,有個專業術語叫做「對稱升級」。通常這樣的家庭都極不穩定,如果是夫妻之間有這樣衝突的話,可能最後會以離婚告終。

4、自動反應

再說說自動反應。在家庭中的很多事情上,你明明知道要欣賞孩子,可是你就是做不到,你明明知道表揚他,他就會有更多力量去面對他的學業,可是你最終還是會說出來一些苛責的話。這是為什麼?

因為有很多自動化的部分,這個部分跟你的程序有關,比如你是怎麼被對待的?你是怎麼被編程的?這些都會導致你知道再多,也沒有辦法落實到行動上。

所以家長需要成長,那些能夠學習和成長的家長,他就可以做得更好,然後讓自己更有覺知,而不是順從於自動化。

5、權力鬥爭

很多時候我們會跟家庭系統中的一些人去進行權力鬥爭。

比如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庭系統會非常複雜,因為公公婆婆或自己的父親母親會來照顧孩子,他們會問怎麼養育孩子,怎麼睡覺,怎麼拍嗝,怎麼餵奶,或者衣服穿多穿少,他們會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爭吵。

他們真的是在為這些事情而爭吵嗎?並不見得,其實他們是在為「誰在關係中更有決定性作用」而爭吵。

我再給大家講講家庭系統中的兩種模式。

追逃模式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太太愛聽甜言蜜語,然後先生閉口不言,不會主動表達愛意,通常太太就會說「你說嘛,你愛不愛我」。

當太太追著先生要他表達愛的時候,他究竟是能夠更自發地去表達了,還是感覺被強迫而更不願意表達了?他是會離太太更近了,還是他其實想要逃跑?

通常太太只要追,先生就會逃,他永遠都給不了她想要的東西,這就是追逃模式,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見。

有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這樣子的。比如家長希望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更放鬆一些,但是當家長命令孩子放鬆的時候,其實他離放鬆更遠了。

所以命令不能讓家長得到想要的結果,而是進入了追逃模式。

循環因果

我做了一張圖,A到B,B到C,C又到A。

我舉個例子,一個孩子早戀,如果只是普通的早戀就算了,可是很多時候孩子的早戀對象的情況不怎麼好。比如一個女孩很漂亮,學習成績又好,偏偏喜歡了一個小混混。

孩子的這種早戀,其實可能就跟她在家庭裡缺少重視和關愛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越缺少愛,她就越需要外界有人對她好,外界只要有人對她好,她就會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終於有人愛我了」。

當一個學習成績好、長得又漂亮的孩子早戀了,老師和家長會對這個孩子做什麼?我們會因此反省嗎?我們會給孩子更多的關愛、溫暖嗎?我們不會的。

我們常常做的事情是批評她、否定她,說教或恐嚇她,告訴她「你會毀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這樣做究竟是讓這個孩子回來了,還是讓她更缺乏愛、關注和認可,更需要外界那個人了?

其實我們進入了循環因果——因為我們對孩子缺乏關愛,導致她去早戀;因為孩子早戀,我們又苛責、批評她;批評又導致她更缺愛了,更缺愛的她就更需要外界那個愛她的人了。

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每一個人都在非常努力地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可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反而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這個問題遲遲解決不了,而且每個人還成為了問題的一部分。

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就可以停止很多行為,看看自己的行為能不能幫助到孩子,如果不能就停止。其實停止後什麼都不做,反而是更好的。

五、互動環節

問題1:怎麼解決追逃問題?

趙倩:通常在原生家庭中,我們是看不到自己的模式的,所以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看到追逃模式。

比如太太追著先生去讓他表達愛意,一旦她發現這樣是要不到自己想要的愛的,她就可以停止了,轉而在自己身上做一些工作。

我是做家庭治療的,同時也做女性成長,比如女性自我關愛部分的成長。

我認為媽媽在家庭中太靈魂了,太重要了,我會帶著女性去做自我成長,她一旦能夠更多的自我關愛,提升自己的能量,她就可以不再去向另一半討要愛,追討模式就終止了。

問題2:怎麼去自動化?

趙倩:其實也是一樣的,你能覺知到自己的自動化才有可能停止,所以先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

身為父母,其實我們如果能夠在自己身上做工作,你的孩子就會幸福,而是會幸福三代。我們可以做自己,這就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機會。

我提倡一句話,那就是「60分的媽媽,80分的太太,100分的自己」,少做一點孩子的事情,關鍵是要有智慧地做,你要知道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做多了反而不好,這些都是需要學習和成長的。

問題3:怎麼預防女孩子早戀?

趙倩:如果家長在家裡更多地關愛孩子,讓她感受到被重視、被保護,孩子自己是有分辨能力的,她知道什麼樣是好的,什麼樣是低品質的愛。

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一個自我價值很高的孩子,她非常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反而是那些不顧一切的、被低品質的愛吸引的人,對愛的渴求實在是太大了。

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有網癮,對電子產品過度著迷等等,這些都是和孩子內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很大的關係的。

推薦家長一本書,那就是林文採老師的《心理營養》。如果家長能夠去滿足孩子的心理營養,這個孩子內在就不會匱乏了,他就不需要去對那些低品質的愛趨之若鶩了。所以好好愛孩子、高品質地愛孩子,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問題4:如何解決爸爸愛玩網路遊戲對孩子的影響?

趙倩:首先我覺得爸爸愛玩網路遊戲,在中國社會,乃至全世界的社會,這都是很正常的。

第二點就是爸爸愛玩網路遊戲,他是娛樂,還是他不顧一切,他對網路遊戲有很多的需要。

從這一點也能看到,爸爸在家庭系統中是怎麼樣的?網路遊戲也有可能是一個向外的剪頭,他可能是一個工作狂,他也有可能是沉迷於網路遊戲,甚至有可能是有小三,他的動力是朝外的,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建議去畫一畫你的家譜圖,看看你家的家庭動力是怎麼樣的。

如果你是爸爸,你就可以看看從自己的角度可以做一些什麼來讓家庭動力發生改變,然後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有更少的壓力,讓他更自在、更自由,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能量放在學習上。

如果你是媽媽,你也看看從自己的角度能夠做一些什麼樣的改變。

問題5:如果原生家庭有缺失,該如何跳出怪圈教育孩子?

趙倩:哪怕是單親家庭,其實問題也不大,只要孩子的心理營養是滿足的,只要孩子需要的你都給到他了,只要家庭中沒有一些壓力是去拉住他,我們依然可以教育出好的孩子。

如果你曾經有創傷,你就去為自己做一些工作,比如做一些心理諮詢,參加一些個人成長的課程,你慢慢把自己這部分給搞定了,你就不會去影響孩子了。

我個人認為,做父母,成長永遠要放在首位。

問題6:家長如何更好地成長,有哪些好方法、好的渠道?

趙倩:未來春藤就是一個好的渠道,春藤家長學院有那麼多好的教育資源。在跟春藤的老師溝通過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平臺。

大家也可以加我的微信,今天我會送給大家一套聚焦情緒的直播課程。

這裡面有關於父母情緒管理的,也有關於怎麼去教導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的。

還是那句話,先是有覺知,有覺知才有可能更好地成長,才能看到問題究竟在哪裡。

問題7:怎麼畫家譜圖分析家庭動力?

趙倩:還是剛才我教給大家的,方框是爸爸,圓圈是媽媽,然後年齡寫在上面,人畫好之後把關係畫出來,這就是個很簡易的家譜圖了。

通過簡單的家譜圖,就想想我跟爸爸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跟孩子的關係怎麼樣?他的動力是朝外的,還是他是可以安心待在家裡的,這樣就可以簡單地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

問題8:如何終結內耗?

趙倩:我猜這個問題問的是自己,你想要終結它,你想搞定它,你得先知道自己內在正在發生什麼?所以先去做一些覺察的工作——看看你有一些什麼內耗,你是怎麼去內心很掙扎、很分裂的,它們是怎麼去影響你穩定情緒的,一定要搞清楚這些事情。

問題9:青春期女孩表達今後不婚不育,需要矯正嗎?

趙倩:不需要矯正,這是很正常的,孩子都會變化的。

我們對待孩子,只需要讓她體驗到關愛,心理營養是滿足的、被支持的,其實就可以了。

你想去矯正,怎麼矯正?你批評她、教育她嗎?那你就又成為問題了,你就變成循環因果了。孩子會覺得「你看,做父母的就是這個樣子,我就更加堅定不婚不育」。

但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因為做父母太辛苦,或者她看到的夫妻關係都不是她喜歡的,都不是那麼幸福……家長可以帶著好奇心去了解一下這些。

相關焦點

  • 我的個性從哪來——「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一生?
    而原生家庭影響人主要是在一個人的童年時期。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而原生家庭就是塗抹的顏料。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就生活在一個父親懦弱自私,母親重男輕女又極度偏心的原生家庭中。
  •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人的童年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愛,或者在家庭負面影響極端的環境中成長,會讓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心理創傷。這種情況不僅讓孩子被灰色記憶伴隨一生,而且很容易在成年後重複這些行為,比如家庭中有人酗酒、家暴,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就有更大概率會出現這些行為,或者更容易被這樣的人吸引進入戀愛關係,容易愛上渣男渣女,甚至有一些受虐傾向。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原生家庭4大影響,每種創傷都會影響你的一生
    其中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又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系統成員的影響。
  • 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有多深?
    近幾年來,我們經常會聽到原生家庭這個詞,那什麼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其實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那個家,那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呢?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會影響每個人的一生。
  • 原生家庭怪圈:莫讓孩子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無論是《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還是《不完美的她》中的林緒之,都講述著那些遭受過原生家庭傷害,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青年女性。周迅主演的《不完美的她》熱播,整部劇聚焦原生家庭,主要講述了林緒之(周迅飾)撕開過去,尋找真相,守候愛與希望的故事。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若有這4個表現,父母應該反思
    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很多人成年之後的性格以及發展路線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影響,現在很多成年人都非常痛苦,因為原生家庭給他們帶來的影響都是消極的。對於孩子來說,家庭雖小但卻是他的全部,孩子在家裡不僅能夠學會生活技能,並且也跟著父母學著如何為人處事,未來的人生觀與婚姻觀都是由父母教會他的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遠的。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一生起了決定性作用,孩子在任何方面的成功或失敗都能追溯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家庭成員是孩子首先接觸到的人,他們的行為、互動及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家庭也是孩子如何認識自己的決定因素。一個有愛及包容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提供成長及建立與家庭的牢固關係的基礎。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選擇,同一個家庭兩種人格,自己的選擇重要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選擇,同一個家庭兩種人格,自己的選擇重要毫無疑問,原來的家庭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選擇,同一個家庭兩種人格,自己的選擇重要有的人會說原生家庭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後的人格,性格,價值觀,人生觀,不可否認會有影響,但是最後還是要看孩子自己本身如何選擇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他強調人的生活風格,約在四五歲的時候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以後幾乎一生不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在孩子4、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潛移默化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對於我的孩子,我也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就會對她作出命令,孩子現在2歲多,正是傳說中「可怕的兩歲」叛逆期,所以經常是當我的話耳旁風,根本不理會我,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 |《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一書,是基於嘗試把系統動力學用於對家庭系統的探討與研究。 在原生家庭系統裡,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我們成長的系統動力呢? 《原生家庭》一書裡為我們展開了十二種家庭動力:1.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好的童年不是一味的保護,溺愛,而是經歷挫折與磨難,在父母的引導下克服困難,培養孩子堅毅品質和自信心。
  • 幸福奶茶心理沙龍第39期《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12月10日晚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省心理健康教育A證教師厲瓊老師在永嘉錢塘世紀大酒店城市書房,主講幸福奶茶心理沙龍第39期《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現場座無虛席。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一書,是基於嘗試把系統動力學用於對家庭系統的探討與研究。心理學意義上的家庭是由代際串聯起來的傳承系統,通常包含三代以上家庭成員所構成的系統;家庭也是一個傳承的、文化的、生命的、周期性的、動力的和耗散的系統。
  • 原生家庭的不幸,會影響我們一生嗎?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和《歡樂頌》的熱播,原生家庭的話題又一次引起人們覺得熱議,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影響我們的一生嗎?家本是溫馨的,充滿愛的地方,家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可有的時候家卻在不經意間傷害著我們。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生活大爆炸》「缺愛」的萊納德:原生家庭,影響了他的一生
    同時,萊納德的母親,性格類似謝爾頓,且不擅長付出愛,她更相信所謂的科學育兒,需要把少量的愛作為獎勵發放給孩子,但是這顯然並不能滿足孩子對於媽媽的強烈的情感需求。因此,這就一步步導致萊納德極度渴求父母的關懷。那麼,萊納德的人生,為什麼不值得借鑑?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根據劇情,萊納德的智商並不低。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意識層面的,更多是潛意識層面的。這意味著你的很多不好的行為模式明明是父母的傳承,但你自己根本沒發現,甚至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父母一直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希望所有人都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 來自原生家庭的哪種讚揚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樣的原生家庭裡,父母絕對沒有耐心去陪伴孩子,也沒有真正的尊重孩子,所以他們根本體會不到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那些歡樂。當然,我們也常常遇到過度表揚的情景:呀!你可以背出這首詩啦,你真聰明!你搭好了城堡,你太厲害了!……你真棒!
  • 1分鐘,解鎖3種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心靈密碼
    在一些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中,原生家庭的貧窮成為孩子輟學的主要原因,輟學後的孩子開始四散在社會的各個底層,他們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社會認知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社會上不良環境影響,而誤入歧途。糟糕的原生家庭相處模式容易使兒童在對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上產生不良的影響。而良好的原生關係相處氛圍則能促進孩子向上向好發展,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