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的變化,最近天氣無常反覆,對於育兒又有了新的要求,寶寶的適應能力還很弱,在天氣的變化中所需要注意的方面需要更加全面。
於是當溫度降低,家長生怕寶寶受涼影響健康,紛紛忙著給寶寶添衣、進補「貼秋膘」......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但過度小心反而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今天小谷就來給家長們盤點一下秋季養娃的那些常見誤區,並get正確的秋季養娃攻略~
誤區1 秋天天氣冷,要穿厚點
氣溫一旦下降,尤其是很多長輩就喜歡給孩子拼命加上厚厚的衣服,再蓋上厚被子,生怕孩子凍著會生病。
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孩子穿太多。穿太多,太厚,寶寶容易造成心煩和內熱,小寶寶說不出話,身體被捂著難受,更容易出現情緒煩躁,難以安撫。
寶寶也很容易捂出汗,容易導致痱子和溼疹。
正確做法:
不能用大人的溫感作為判斷寶寶穿戴的依據。寶寶冷不冷,可以通過摸後脖頸、肚子和背部來判斷,只要這些部位是溫溫熱熱的,就說明寶寶的溫度剛好,不需要再給寶寶添加衣物。
注意不能把寶寶胸部裹得過厚過緊,儘量選擇寬鬆、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能夠幫助皮膚保持清爽,寶寶才能更舒適。
誤區2 「貼秋膘」,瘋狂進補
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貼秋膘」的說法。所謂的「貼秋膘」也就是身體的進補,營養的補充。
所以不少家長開始給寶寶增加喝奶量、大量食用肉類、海鮮增補等,這些做法很容易造成過度餵養!
大量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還會加重寶寶脾胃的負擔,甚至可能損害寶寶的消化功能。
正確做法:
比起大量進補「貼秋膘」,更重要的是「膳食均衡」。
6月齡以下的小寶寶依靠喝奶滿足營養需求,但餵養時不要驟增奶量,也不要強迫喝奶,遵從寶寶的正常需求餵養即可;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可以適當補充肉類食物,更要多吃奶製品、豆類和新鮮蔬果,全面補充需要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寶寶提高免疫力。如:維生素A、C、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維生素B1能促進胃腸道消化、增強食慾,鈣、鐵、鋅和硒等礦物質也是寶寶成長發育的重要元素。
秋補也要防秋燥,寶寶飲食要清淡
秋季乾燥,寶寶對氣候變化尤其敏感,易出現鼻腔乾燥、乾咳、便秘等「秋燥」症狀。
預防寶寶秋燥,關鍵是要補足水。多補充白開水、牛奶、含水分高的水果蔬菜和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作用的食物。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誤區3 秋季涼爽不防曬,多曬太陽能補鈣
有家長認為,秋天天氣涼爽,而且曬太陽可以補鈣,所以秋天外出時就不給寶寶防曬。
事實上,防曬防的不是溫度,而是紫外線,即使是陰天,紫外線也不會因為沒有陽光而削弱很多;
曬太陽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產生,進而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但寶寶皮膚嬌嫩,如果秋季不注重防曬,還讓寶寶多曬太陽,很容易造成寶寶皮膚乾燥甚至皸裂。
正確做法:
6月齡以內的寶寶由於皮膚過於嬌嫩,所以不建議用防曬霜,儘量選擇物理防曬(遮擋或規避)的方式;
6個月—2歲的寶寶首選物理防曬,若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時可以塗抹防曬霜,外出回家後要及時洗掉防曬霜。
2歲以上的寶寶只要出門就可以選擇塗抹防曬霜,同時也要配合其他的防曬方式。
如果想通過曬太陽的方式補鈣,可以選擇在陽光溫暖柔和時(上午9:00-10:00和下午16:00-17:00)讓寶寶適當地曬曬,每次15-2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