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村|上牛村

2021-02-08 夏縣老鄉俱樂部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夏縣老家群」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加入夏縣老家群


在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夢回牽繞的還是那個村……


上牛村受山西省夏縣水頭鎮管轄,位於稷王山下,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經濟作物。

村子主幹道網絡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內巷道基本硬化,對外交通暢通,對村街巷道進行了綠化;對村內環境進行了整治,村內衛生有了明顯改善;村內修建了中心廣場及花園,廣場內健身器材排放整齊,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在上牛村土崗上有一個堆雲洞,兩側溝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澗環繞,澗水東流入涑水河。因雨後崗上積雲繚繞,霧靄長存,洞門雲封,故稱「堆雲洞」,又因為其外觀似西藏布達拉宮,堆雲洞又被稱為「小布達拉宮」。1928年中共河東特委在這裡成立,並在此秘密活動長達十年,故此處堪稱晉南革命的搖籃。

圖文來源:聞喜第一生活

這種平靜恬淡

與世無爭的農家精神生活

是城裡人所不能體會的

夏縣的遊子

你有多久沒回家了

夏縣老家群公眾平臺致力於推廣咱村民俗文化、美麗鄉村,歡迎大家推薦、提供咱村照片、小視頻、自編順口溜、小故事、廣場舞等等,我們會第一時間傳播出去...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村|林家洋村
    林家洋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海遊鎮。如今海潤街道林家洋村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據了解,村內共有農戶198戶690餘人,土地400多畝。目前全村的覆盆子種植面積從最初1、2畝增加到350多畝,基本家家戶戶都在種植。
  • 每日一村|伯強村
    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夢回牽繞的還是那個村……伯強村位於東山鄉南17公裡處,是砂河通往五臺山路段,四面大山環繞,村間大河相伴,可以說是山清水秀。伯強村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是我省北線大同、朔州及陝北、內蒙遊客進入五臺山的必經之處。有省道大石線砂河——石咀段的旅遊公路從村東經過,距離位於砂河鎮的五臺山火車站僅15公裡。
  • 每日一村|張家屯村
    張家屯村位於安丘市新安街道關王社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位置優越,農業獨具特色。張家屯村的和甫生態農場,面積300餘畝,一期項目投資3000餘萬元,建成「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展示中心、連棟智能育苗溫室、冬暖式果蔬大棚、開心農場、垂釣樂園、百果園、農家樂並擁有牧羊場、珍禽養殖場。
  • 每日一村|太白村
    二十多年來,富平柿餅產業,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在曹村鎮鎮政府的大力幫扶和號召下,太白村歷屆領導班子積極向應,真抓實幹,是富平這一名牌產業,一步步走上正軌。柿壽星與太白村,劉家堡村東那株鴛鴦柿子樹為同一年代。傳說幾百年前,一對喜鵲在霜降那天,從山裡一路飛來,為避躲山裡的嚴寒,口中各叼著一枚柿子,以解途中饑渴。它們飛呀飛,飛過喬山山脈,停頓休息,就先落在一陡峭的捻頭上,先啄食了一枚柿子,丟下二枚柿籽粒,這二枚柿子籽粒,到弟二年的春天就有一顆發芽了,長成了今天的柿壽星。
  • 每日一村 馬家河村
    每 日 一 村 在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夢回牽繞的還是那個村…… 馬家河村
  • 如何形容蒙自這個村?一個字,牛!
    牛 可以是一種動物 也可以是一個稱讚蒙自新安所鎮有那麼一個 「牛村」家家戶戶養牛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牛」近日,位於蒙自市新安所鎮何家寨村委會小雞衝村的牛多多養殖專業合作社迎來首批澳洲進口純種安格斯種牛。
  • 每日一村|函丈村
    在黨建廣場東鄰的村兩委辦公區,改造一新的便民服務中心完善了工作制度,編制了工作辦法和工作流程圖,村雙委幹部嚴格執行輪流值班制,做到工作日8小時內不斷崗,承接群眾各類詢問、開具各類證明、協調處理臨時性問題,確保老百姓辦事永不會空跑,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每日一村|土溝村
    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夢回牽繞的還是那個村……周圍是一片寂靜:樹、竹、莊稼的酒醒了,不再發出任何聲音;青蛙和蟲也停止叫喊了;購不叫了;牛脖子下的鈴鐺也不響了,這首獨一無二生物交響曲結束了。月光下只有那嬌嫩的花兒在開放,濃鬱的花香在飄動。這份獨一無二的寂靜中,隱藏著一股獨特的鄉村氣息。田野裡,美在那裡跳舞!春天,田裡禾苗綠油油。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個綠精靈在跳舞。
  • 每日一村|王柏村
    浦城縣山下鄉王柏村距縣城40公裡,幅員面積11平方公裡,下轄12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53人,現有中共黨員38名。他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秉公辦事,積極帶領村兩委班子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是村民眼裡的「好支書」。在他的帶領下,王柏村先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十佳村」、「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2016年該村實現了農業總產值780萬元,人均純收入12143元,2017年,李昌河被評為「全縣優秀村黨組織書記」。
  • 每日一村|大叩皂村
    大叩皂廟會在2017年4月8日拉開了序幕,文安各地的村民們來到了大叩皂村上廟會。出生地於河北肅寧縣的師素村,金代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當時的北宋政治腐敗,戰事不斷,餓殍滿地,疾病流行。年輕的劉守真,決心研究醫學,醫治百姓的疾苦。他根據有關病機的理論,提出六氣中火、熱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的觀點,因而治療多以寒涼藥為主,並創製寒熱病的新方劑,對後世溫病學說有很大的啟發。奠定了中醫溫病學說的基礎,是我國中醫「寒涼派」的創始人。
  • 2020年廣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公示!1323個村、100...
    8月3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1323個專業村和100個專業鎮經過專家評選後脫穎而出,予以公示。
  • 一村兩湖 一個是牛胃一個是牛肚 牛犄角居然是村口兩棵樹
    可是等你下車的那一刻就會失望,你看到的是「宏」而不是「村」,儼然一個極為成熟的商業鬧市,等你拉著拉杆箱走上許久才會看到那個「村」。這讓人想起每年八月十五的那盒月餅,能吃的東西太少了。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據史載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汪彥濟在村口興建睢陽亭,作為入村標誌性建築。
  • 每日一村|白麻山村
    白麻山村隸屬於玉巖鎮,位於鎮政府駐地北4.5公裡處,村落坐落在海拔600餘米的山頭上,村民種植香菇、高山蔬菜、香榧為主。白麻山村坐落在海拔600餘米的山頭上,村中道路狹窄且隨處都有坡度,屋子參差坐落在山頭一圈。村口古木成群,盛夏的時候綠葉繁茂,古樹群應該正好將村子掩藏得嚴嚴實實。
  • 每日一村|鹿鳴村
    鹿鳴村,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寒王鄉下轄村,位於左權縣城以北25公裡處,距207國道、陽黎高速以東500米,與和順縣接壤,在我縣最北面。村域面積7500畝,其中:現有耕地面積500畝,林地面積2930畝,人均純收入988元。為了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和跨越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我村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建設小雜糧基地。
  • 每日一村|黃屋村
    2018年4月6日,汶村鎮上頭黃屋村舉行首屆兄弟姐妹大聚會活動,300多名鄉親從五湖四海回到家鄉,共敘情誼、共話家常、共商村務。250多名出嫁女則穿著各式旗袍、披著統一披肩,服裝絢麗奪目,個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
  • 每日一村|土門村
    採桑鎮土門村,土門以前叫蓮花村,據村裡老人王德新介紹,在村西北方向有個土陵,從空中看像蓮花,由此得名蓮花村。後更名為土門村,至於緣何得名土門,村裡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村民不願就此閉塞下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人們不畏艱難,在村南和村西方向的山陵中開挖小型隧道,從外看像券門,因都是土陵,便稱土門。據王德新老人介紹,土門最早的兩名黨員中就有出生於1902年的王道琴。王道琴解放前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冒著生命危險在「地下」發展本村和鄰村黨員數名。解放後,任土門村第一任支書,領導村裡的土地改革運動,後兼任三井區長。
  • 每日一村 ┃ 南裡鄉唐村
    【類別名稱】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標準地名】唐村村民委員會【所在(跨)行政區】南裡鄉【地名來歷及含義】相傳唐朝末年,唐氏在此地建村,
  • 每日一村 | 西趙莊村
    安平縣精心打造的糧經小鎮,每一處景觀都把糧經文化的發展完美呈現。‍村南入口處修建反映農村「五穀豐登」的糧倉和麥場;村內環形路以小麥豐收為背景,安裝仿籬笆、小麥護欄,改造牆頭立面,建設小麥胡同;對應24節氣,修建農時石盤;建設農經書屋;小麥麵粉產品展亭;石磨產品配件展亭;麥秸稻草人物像;村內糧經之家百年老宅
  • 每日一村|洞源村
    說著就低著頭邁進了門檻,往往我母親就會接上一句:「是因為你長的高了,俺這門容不下你。」不知是表揚,還是批評,總會引來一陣陣笑聲。假如堂叔到我家進門時不低頭,必然就會碰著頭,自己造成了小痛苦,別人也跟著不自在,哪還有低著頭走進去換來的那種歡笑?記得前些年我到石林、桂林遊覽時,遇到了一個個美麗自然的石洞,洞口都比平常人低,奇特的造型充滿了神秘和誘惑,這就是需要我們低頭的時候。
  • 每日一村|石倉村
    這個地方山巒疊翠,清流曲奇,平川宜糧,高山宜林,是個宜居宜玩宜賞的好地方。而在這深山雲霧之中,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便是那石倉古民居了客家,是我國漢族中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30多幢的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六村、七村、後宅、蔡宅等六個行政村中,多為院落式布局,融合了浙閩徽三地的建築特色,外部泥牆青瓦,門樓均有高昂的馬頭牆;內部注重裝飾陳設,雕梁畫棟,規模恢宏,建築思想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