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舉行了一場面試,到場的大部分考生都不會唱越劇,面試現場,不僅不斷有考生們高唱流行歌曲,甚至還有人「秀」起了鋼管舞。( 5月4日浙江在線-今日早報)
不會唱越劇,更沒有聽過越劇的小姑娘在形體考試時抓過一把靠背椅,隨著勁爆的音樂扭動起了腰肢,跳起了鋼管舞,考官不必驚呼,應該感到興奮!這真是天大的好事,會跳鋼管舞的竟然能來報名學越劇,越劇的大門就應該向這樣有歌舞才華的青少年永遠敞開。
從過去越劇班招生時上千人來報名到現在只有80多位報考者,而且其中會唱一點越劇的居然不到10個人,「小百花班」的首輪面試遭遇的尷尬其實就是地方劇種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所遭遇到的尷尬與困惑。地方劇種的悲哀不能完全諉責於社會,應該更多的從自身如何適應社會發展上找原因。
平心而論,家長們樂意孩子在完成正常學業的同時能在藝術上有一技之長,需要決定市場,社會上應運而生出各種各樣的才藝培訓班,諸如鋼琴、小提琴、二胡、京劇、舞蹈、書法等等,可是很少聽說有越劇等地方劇種的培訓班。比如說,鋼管舞起源於美國,它是一種勞動人民自編自演的舞蹈。最初是一些建築工人中流傳開來,他們拿著建築鋼管一邊跳舞一邊歌唱,表現了開朗樂觀的個性質感。鋼管舞是世界十大民間舞蹈之一,受到青少年的青睞,有人樂意教,就有人樂意學。越劇藝術家為什麼不能承擔起傳承越劇這一非物質遺產的社會責任?他們在閉門造車練功夫,還是在到處走穴數票子?
再說了,在基礎教育缺失的背景下,還抱著條條框框不放,無異於刻舟求劍。缺乏專業輔導和培訓,有嗓子條件、會唱越劇的考生自然就鳳毛麟角。如果招生條件苛刻,一味要求考生會唱越劇,那麼,很可能會使很多有前途的好苗子都錯過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考越劇班不一定非要會越劇不可,像大膽「秀一把」鋼管舞的小姑娘,只要具備唱歌舞蹈等基本資質,破格收進來好好培養,就一定會成為未來的「三花一娟」!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