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軍校,歷史迷和軍事迷一定如數家珍,能列舉出無數赫赫有名的百年老校,以及從中走出的璀璨戰神。比如我們的黃埔軍校,就為國共雙方培養名將無數,在近代的抵抗民族侵略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黃埔軍校畢竟是誕生於特殊時期的一所速成學校,在教學質量和底蘊上還略顯不足,在世界範圍看來,有四所軍校因其優秀的教學品質和校友的累累戰功而被公認為四大軍校,他們分別是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以及法國聖西爾軍校。
這四所軍校難分軒輊,但是如果單論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來說,則首推伏龍芝軍事學院,從這裡走出過多位紅軍高級將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所傳奇軍校和他的畢業生們。
伏龍芝軍事學院
紅軍的大腦,伏龍芝軍事學院
伏龍芝軍事學院創辦於1918年12月,是四大軍校中最年輕的小弟弟,然而有志不在年高,這所位於莫斯科中心的著名軍事院校先後走出了傳奇英雄
夏伯陽,切韋列夫,朱可夫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等多位前蘇聯高級統帥,以及數以萬計的高級軍事指揮人才。鑑於其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伏龍芝軍事學院被人們冠以「紅軍大腦」的美譽。
伏龍芝軍事學院又稱蘇聯紅軍陸軍大學,是前蘇聯培養各兵種指揮官的高等軍事學府,最初叫做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軍事學院,著名軍事家伏龍芝擔任院長期間,對學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學院的教學質量得到突飛猛進,躋身四大軍校,伏龍芝逝世後,為了紀念他的巨大貢獻,學院更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伏龍芝
在學院的主樓牆面上鐫刻著俄文紅字:
「我們不要別人的一寸領土,但也絕不允許別人侵佔我們的一釐領土。」
從這裡走出的畢業生們,也確實實現了這樣的校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英勇頑強,抵禦住了法西斯德國的猛烈攻勢,為人類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伏龍芝軍事學院同中國的緣分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開展革命活動,並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共第一次合作全面展開,這也得到了前蘇聯的高度認可,並同意為中國培養高級軍事人才。
第一批學員於1925年入學,共四人,分別是
左權,陳啟科,李拔夫和肖贊育
。隨後,國共兩方都陸陸續續有學員奔赴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學習。可以說這些學習的名額是很寶貴的,能夠被派去的都是當時的希望之星,或者很有潛力的軍事將領,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歸國後,他們有的威名赫赫,成為開國元勳,有的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幸犧牲,還有的成為了叛徒,讓人一聲嘆息。
當代關雲長,智勇雙全劉伯承元帥
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的中國將領中,成就最大的當屬
劉伯承
元帥。
劉伯承元帥是四川開縣人,早年參加革命時,在護國戰爭中的豐都戰鬥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一顆子彈擦傷了頭頂,另一顆則很是致命,從右側太陽穴射入,穿透右眼而出。
戰友們為他找來了著名的德國醫生威廉.阿曼做手術,為了不影響將來指揮打仗,劉伯承強烈要求不打麻藥,直接手術。阿曼醫生還是第一次見到病人提出這樣的要求,在清理眼眶中的腐肉時,劉伯承強忍鑽心劇痛,雙手緊緊的握著手術臺的木角,額頭上的冷汗像泉水一樣滲出,看得出他在忍受著難以想像的疼痛,阿曼醫生真的擔心,病人會就這樣疼死過去。
三個小時過去了,儼然像三個世紀一般,手術終於完成。而劉伯承愣是一聲沒吭。阿曼關切的問道:「怎麼樣,疼的厲害麼?」劉伯承只是長出了一口氣,忍著劇痛幽默的回答:
「還行吧,割了74刀。」
德國醫生不由得連連感慨:
「佩服,佩服!」
就是這樣一位刮骨療傷的當代關雲長,偏偏還是一位足智多謀的統帥。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後,受中共中央委派,劉伯承和吳玉章等30餘人一起來到莫斯科,開始了在異國他鄉的求學生涯。
由於表現優異,劉伯承又被推薦前往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在這幾年時間裡,劉伯承廢寢忘食,刻苦鑽研軍事理論知識,閱讀了大量俄文軍事著作,後來很多著作還被劉伯承翻譯成中文,成為了我軍的教材。
劉伯承對伏龍芝的感情很是深厚,建國後,劉伯承主動請纓籌建中國自己的軍校,南京軍事學院。就曾專門邀請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專家顧問組來幫助指導。劉帥和蘇軍代表合作的十分融洽,蘇軍代表也給與了許多無私的幫助。臨別時,劉伯承特地請工人繪製了一幅3米長,2米寬的南京航拍地圖,贈送給顧問組組長拉茲裡斯基將軍。
今天這幅地圖高懸於伏龍芝軍事學院的榮譽館中,成為了兩所軍校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將星閃耀,伏龍芝的中國驕傲
除了劉伯承元帥,伏龍芝還為中國解放軍培養出了多名高級將領,僅1955年授銜時的上將,就有三位之多。
這其中最知名的當屬
劉亞樓
將軍,1939年,嶄露頭角的劉亞樓被選派到伏龍芝進行深造。當時二戰正如火如荼,蘇德之間戰況正酣。天生對軍事感興趣的劉亞樓白天學習戰略戰術,晚上就學以致用,分析戰爭形勢。
一次在中國留蘇人員的研討會上,劉亞樓對德軍進攻莫斯科的路線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
當時的蘇軍高層,普遍認為希特勒會沿著烏克蘭和頓涅茨河流域東進,這條路線是當年拿破崙遠徵莫斯科的路,因此史達林認為,德軍很可能照葫蘆畫瓢,畢竟這一沿線有著豐富的煤和石油,而這正是德軍夢寐以求的東西,沒有這些資源,德國不可能進行長期的戰爭。
伏龍芝學習期間的劉亞樓
然而劉亞樓並不這麼看,經過伏龍芝的深造,劉將軍看問題更加深刻和全面,他翻閱了眾多資料後指出,
烏克蘭和頓涅茨河流域水網密布,土質鬆軟。當年以騎兵為主的拿破崙走此處不但隱蔽,而且很好的解決了馬匹的糧食問題,然而現在的德軍是機械化軍團,坦克大炮等組成,再這樣走簡直就是自尋死路。
劉亞樓同時還談了下自己認為的德軍行進路線,
他認為德軍應當從白俄羅斯走,這裡土質硬很適合德軍的閃電戰術。
只可惜,這只是中國留學生的內部討論意見,並沒有影響力。蘇軍統帥機關還是更加信任史達林的判斷。不過最終的事實證明,劉亞樓的分析完全正確,可見當年的中國留學生,經過伏龍芝學院的深造,軍事分析能力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歸國後也紛紛成為我軍的中流砥柱,極大提升了我軍的戰鬥力。
劉亞樓
1955年,劉亞樓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同時被授上將的還有劉將軍的伏龍芝同學李天佑和楊志成。另外還有鍾赤兵和譚家述被授予中將,至於少將軍銜的就更多了。中國軍人的驕傲中,少不了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一份貢獻。
那些隕落的國之驕子,最年輕的年僅24
有戰爭的地方就會有犧牲,子彈是不長眼的,不會繞著走。戰爭年代的激烈和殘酷遠超我們想像,許多伏龍芝學成歸來的高級將領,就這樣長眠的祖國的土地上,帶給了我們深深的遺憾和懷念。
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左權,就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畢業生
。左權和劉伯承是一批參加伏龍芝「特別班」就讀的中國學員,資歷很老。1925年就由陳賡介紹入黨,並且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
1928年左權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1930年回國後一路升到了紅一軍團參謀長的職位,抗戰爆發後,更是出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兼二縱司令員,協助朱老總,彭老總開展敵後遊擊戰爭。
伏龍芝這三年求學經歷,對左權一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這三年中左權通過刻苦的學習,熟練掌握了俄語,而且閱讀了《戰爭哲學》、《當代集團軍戰役特點》、《現代戰術》等大量軍事書籍,其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也得到了明顯提高,為其以後回國參加革命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伯承和左權
不過很可惜,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日軍大掃蕩時,左權在指揮撤退時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7歲。為了紀念這名我軍優秀的將領,遼縣後來改名為左權縣。
如此英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也會被授元帥。然而凡事沒有如果,對於左權將軍的犧牲,我們也唯有一聲嘆息而已。
除了左權,從伏龍芝歸國的學員還有很多都犧牲在各個戰場之上,
僅左權班上就有劉雲和陳啟科兩人。
劉雲是當時中國班的班長,學校對劉雲的評語是:「
在執行上既快且對,政治發展很好
。」這是相當高的讚譽,可見劉雲的能力之強。
歸國後,劉雲被任命為長江局軍委委員兼長江局紅軍總參謀長,除此以外,劉雲還是中共第一個飛行員,極受組織重視。
然而後來因為叛徒出賣,他在武漢被捕,老蔣曾親自勸降,可惜無果,最終被秘密殺害,年僅26歲。
伏龍芝校友劉疇西(左一),被捕犧牲
還有同班同學陳啟科,由陳賡和左權介紹入黨,黃埔一期生,伏龍芝深造歸國後,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紅三軍團參謀長,這樣的資歷,如果不犧牲,被授大將都綽綽有餘。然而可惜的是,在途經武漢途中,被敵人逮捕,英勇不屈壯烈犧牲,
犧牲時僅僅24歲
。
有人犧牲在解放前,還有人犧牲在解放後,韓戰爆發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翻譯和秘書的毛岸英,毅然奔赴朝鮮戰場,1950年的一次美軍空襲中,毛岸英不幸犧牲,年僅28歲。而他也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中國校友。
毛岸英
有流芳百世,可歌可泣的英雄,就有遺臭萬年,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懦夫。
在劉雲、陳啟科、左權三位烈士為國捐軀的同時,同班就有一名學員背棄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就是黃第洪。
伏龍芝軍事學院給黃第洪的評語是:
與同志間的關係有時尖銳、不講情面,性格孤僻。並強調,此人政治方面僅僅及格,尚不能獨立從事領導組織工作
。
一語成讖,1930年歸國後,在革命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之下,黃第洪的信仰開始動搖,對革命前景變的悲觀起來,甚至產生了叛變革命的念頭。
他給老蔣寫了一封密信,聲稱自己可以協助抓住負責跟自己接頭的周恩來,從而換取高官厚祿。萬幸,他的陰謀還沒有實行就被中共特科發現,並果斷將其清除,總算沒有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後記:伏龍芝軍事學院的最高榮譽為一枚金質獎章。2017年6月,在莫斯科紅場上舉行的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典禮上,來自中國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的顧靜超中校、中部戰區謝二賓中校從500多人中脫穎而出,榮獲了這一榮譽,開啟了學院1950年設立「金質獎章」以來的中國人之先河。
伏龍芝的中國學員
可見,現在的伏龍芝軍校,依然和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源源不斷為我們輸出著卓越的軍事指揮人才。也希望我們的年輕一代軍人,能夠跟那些前輩校友一樣,為我們的國防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來源:《孟話歷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