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2021-01-18 瀟湘晨報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太陽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除了眾所周知的光照外,甘為群介紹說,太陽的異常活動同樣會衝擊現代生活。太陽距離地球平均達1.5億公裡,但一旦它「發威」,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產生的磁雲會裹挾著大量帶電高能粒子,直奔地球而來,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電磁環境將受到嚴重破壞。例如2003年萬聖節期間,太陽就給地球搗了一次大亂,不但多顆科學衛星遭受不同程度損害,全球衛星通信受到幹擾,GPS定位也大受影響,從太空到地面,各種需要即時通信和定位的交通系統都不同程度癱瘓。這次太陽風暴事件被稱為「萬聖節風暴」。因此持續地對太陽活動進行監測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的設計目標就是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ASO-S也可以通過監測日冕物質拋射在太陽上的爆發情況,準實時地預報它對地球的可能影響,提前1-3天警示人類做好防護工作。

甘為群還強調說,「ASO-S是科學衛星,不是應用衛星,它首先關注的是科學問題」。大眾對科學往往首先提出「這個東西有什麼用」。但什麼叫科學?科學就是發現和研究自然的規律。太陽是體現物理規律的理想場所,被認為是「天然實驗室」。例如在太陽表面,流體、磁流體、等離子體,全波段輻射,各種波動,各種結構,各種動力學過程,從高溫到低溫,從高密度到低密度,從強磁場到弱磁場,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從粒子加速和核反應過程……可謂應有盡有,而這些要在天文學科的其他研究對象上進行詳細觀測是不可想像的。

那麼該如何觀測太陽呢?甘為群表示,為避開地球大氣的影響,人類早期曾通過氣球進行觀測。隨著太空時代拉開序幕,完全脫離地球大氣影響的科學衛星成為研究太陽的主力。ASO-S搭載3臺有效載荷,用於測量太陽磁場,以及觀測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它將工作在距離地表720公裡的地球極軌,可以滿足近乎24小時連續觀測太陽的要求。甘為群表示,對於太陽觀測能力的優劣不能以距離太陽遠近來衡量。美國曾在2018年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旨在近距離觀測太陽。它將在2025年運行到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與太陽中心僅有9.86太陽半徑(約690萬公裡)。但由於沒有哪個儀器可以在數千攝氏度的高溫下正常工作,因此「帕克」衛星上的探測器只能在擋板後面工作,測量太陽附近衛星經過地方的環境參數。從這個意義上看,「帕克」衛星的科學目標與我們ASO-S衛星的目標完全不同。

為什麼ASO-S選擇在2022年發射?甘為群解釋說,太陽磁場活動周期具有11年的周期,下一個太陽活動周期差不多從2021年開始,2022年逐步進入上升期,預期在2024年到2025年左右達到極大峰值。所以ASO-S從2022年發射正好能覆蓋從早期到上升期到極大的全過程。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ASO-S在2017年年底順利正式批覆工程立項。目前衛星工程樣機已經研製完成,進入工程飛行樣前期階段。甘為群表示,衛星初樣性能已通過所有試驗,包括環境模擬和高低溫試驗,預計今年1月底前完成整機轉正樣即飛行樣機研製階段,今年年底完成飛行樣機研製,2022年上半年擇機發射。

【來源:環球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媒體報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
    12月17日8時1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始於2011年1月11日正式啟動的首批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該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介紹,衛星體積為1.5米×1.5米×1.2米,整星質量1.85噸,從頂部到底部主要由塑閃陣列探測器、矽陣列探測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構成,「四種探測器一層層組裝,像是一個倒立的四層蛋糕」。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作為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近日成功發射的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太極一號」。為何要去遙遠太空觸摸宇宙律動的「脈搏」?「太極一號」有何亮點,目前運行情況如何?聽聽專家怎麼說。時空漣漪如果盤點近年來科學研究的熱點,引力波是其中一個。
  • 中國終究得有自己的太陽觀測衛星
    12月4日,《自然》雜誌發表了4篇論文,並專門配以新聞和綜述文章,對帕克太陽探測器的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進行了報導。這批讓人先睹為快的成果,雖然距離完全實現帕克太陽探測器的科學目標尚有距離,但在最開始兩次接近太陽就能有眾多的新發現,也給了科學家們更多的信心和期待。與此同時,我國在空間太陽觀測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使中國科學家在未來有望在該領域有更大的作為。
  • [圖]窺視太陽心靈:巖層下實驗室探測太陽中微子
    北京時間26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自然》雜誌近期刊登一篇文章,一個由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物理學家小組報告稱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了由太陽核心區質子
  • 科學家疑探測到比鄰星發射的神秘無線電信號
    比鄰星是一顆距離太陽最近的小型紅色恆星,距離太陽4.2光年。更令人興奮的是,至少有兩顆行星圍繞這顆恆星運行,其中一顆可能是環境比較溫和的巖石行星,與地球相似。 「突破聆聽」計劃(Breakthrough Listen)是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項目,旨在尋找來自距離太陽最近的百萬顆恆星發出的信號。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美國的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家團體的意見尤為重要,探測任務以科學目標為主,科學家在任務規劃和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郭弟均表示,「但情況正在逐漸轉變,隨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行星科學家將在未來的探測任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探測任務也因此會有更多科研產出。」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在此之後的四百年間,天文望遠鏡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現在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早已非當初可比,除了對「光」的觀測的革命性的發展,探測範圍也從最初的可見光波段擴展到了射電、微波、紅外、紫外、X射線、乃至伽馬射線的各個電磁波段,更大的飛躍是把人類認識宇宙的媒介從一種增加到四種,這四種媒介被稱為宇宙的「信使」,把來自遙遠的宇宙深處的天體信息帶給我們,它們是:電磁波(含可見光)、中微子、宇宙線和引力波。
  •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太陽,我們來了!
    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有了「大名」
    今年8月31日上午7時41分,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今天下午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衛星在軌測試正按計劃有序開展。
  • 「天問」探火:探測火星難在哪,要飛多久,這些問題給你解答
    ……這些都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研究的重點科學問題。 疑問 為什麼不去金星去火星? 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答案可能有點讓人意外:因為火星比金星條件優越。
  • 如何「看到」太陽背面的活動區:(一)STEREO衛星提供的太陽背面觀測
    相對平靜的太陽大氣而言,太陽活動區較為活躍、容易產生太陽爆發事件,可能釋放出攜帶巨大能量的等離子體團和高能輻射,進入行星際空間,影響日地空間環境、引發強烈的地磁擾動。 當我們的衛星在地球軌道附近巡邏時,我們只能看到太陽正面,如圖1中2011年2月1日至28日、美國NASA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臺(SDO)衛星對極紫外304 波段的日冕觀測動畫,其中AR代表太陽活動區。
  • 探測引力波已從公式發展到網絡 或帶來科技革命
    百年引力波的魅力  10月16日,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對外發布一項重大發現,我國南極巡天望遠鏡追蹤探測到首例引力波事件光學信號。另外,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此次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檢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
  • 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 「太極一號」完成在軌交付
    IT之家1月9日消息 中科院官網消息顯示,1月8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會議聽取了「太極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嶽良對衛星在軌測試實驗情況及壽命期工作安排的介紹。自發射以來,衛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實驗任務,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功能和性能指標優於研製總要求。
  • 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
    原標題:這顆衛星名叫「悟空」 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16日下午在發射升空前得到了一個中國風的名字「悟空」。 「Yeah!是我最喜歡的這個名字!我愛那隻著名的猴子是因為他深入險境的勇氣,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在它的微博上說,「總之,他是一隻孤獨的理想主義猴子。」
  • 外國科學家無法探測的月球背面,為什麼我國堅持要去?看完很自豪
    對於月球我們都知道在1969年人們就已經登上月球了,但是為什麼外國科學家從來都不去探測的月球背面,我們一定要去呢?事實上,我們抬頭看到的月球永遠都只能看到一面。因為在潮汐鎖定的作用下,月球的一面被固定朝向地球。
  • 驚鴻一瞥 浮生若夢——月球水冰探測歷程
    一直以來水是生命活動賴以維持的基礎,月球的水是月球探測的重要內容之一,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蘊含著潛在的應用價值。月球存在水冰的設想最早由美國科學家Watson K等在1961年提出:由於月球極區的太陽入射角很小,一些撞擊坑底部可能處於太陽照射不到的永久陰影區,表層和次表層溫度常年維持在40K左右(目標-233°C)。
  • 「JUICE」:開啟木星探測新紀元
    近日,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消息,NASA將與歐洲空間局(ESA)攜手探索木星及其衛星,這一合作目前已進入實施階段。  據報導,歐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測器(JUICE)」將於2022年左右發射,2029年到達木星,隨後花費4年時間,對這顆三百倍於地球質量的巨行星的磁層、湍流大氣及伽利略衛星進行深入探測。
  • 古代神話真實存在,原來真有4個太陽,探測結果令科學家感到擔憂
    古代神話真實存在,原來真有4個太陽,探測結果令科學家感到擔憂劉慈欣的名下中有幾十本書,每本書都有很多亮點,如《三體》,這本書甚至連前總統歐巴馬都是他的粉絲,顯示它的可讀性。那麼三體,你知道它意味著什麼嗎?
  • 科學網—「JUICE」:開啟木星探測新紀元
    據報導,歐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測器(JUICE)」將於2022年左右發射,2029年到達木星,隨後花費4年時間,對這顆三百倍於地球質量的巨行星的磁層、湍流大氣及伽利略衛星進行深入探測。NASA將為此次任務提供紫外線光譜儀、「冰月探測實驗雷達」子系統等。 從「伽利略號」到「朱諾號」再到今天進入實質性階段的「JUICE」,人類從沒有停止過對木星的探索。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中國科學院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學成果。利用「悟空」採集到的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相關成果於11月30日正式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