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5日
江蘇南京大廠西廠門畢窪路
發生一起命案
一名女子在出租房內被人勒死
案發後
公安機關迅速調集精幹警力
成立專案組全力開展工作
但受歷史條件限制
該案經持續偵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17年來,辦案民警新老更替
卻始終盯案不放、接力攻堅
功夫不負有心人
今年8月20日
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區分局
終於將犯罪嫌疑人朱某義抓獲歸案
成功破獲這起
江蘇省公安廳重點掛牌督辦的命案積案
從案件現場遺留物證中發現新的突破口
為偵辦這起17年前的命案積案,南京警方付出了艱苦努力。今年6月份,一個好消息從市公安局命案積案攻堅小組傳來,專案組從「12.5」案件現場遺留物證中比中了淮安人邵某。
專案組立即組織精幹警力趕赴淮安開展排查工作,但很快就排除了邵某的作案嫌疑,並且經過排查,也排除了邵某在淮安親戚的嫌疑。
正當案件偵辦要再次陷入僵局時,邵某告訴民警,他是3歲時被人從外地抱養至洪澤,在淮安的親戚實際與其並無血緣關係,而且他的養父母、生父母和見證人均已去世。
專案組民警想方設法從當地派出所及社區調取到邵某的出生證明及收養協議。根據出生證明及相關協議判斷,邵某原名朱某學,1965年5月出生於陝西西安阿房區。
輾轉千裡、查閱海量戶籍檔案
面對這種劇本都寫不出的曲折情況,警方決定讓擔任過刑警大隊大隊長、且有過戶籍工作經驗的老刑警李冒軍帶隊,帶領一老一少兩名骨幹民警,組成「尋親三叉戟」奔赴西安展開調查。一行人圍繞僅有的線索馬不停蹄地進行走訪,輾轉調查後發現——阿房區已於1965年撤銷行政區劃,後幾經區劃調整拆分,現已劃入陝西省西鹹新區,出生地點無法找到;出具出生證明的醫院已幾度更名,50餘年前的檔案缺失。
輾轉數千公裡尋親處處碰壁,關鍵時刻,李冒軍及時調整辦案思路,「邵某生父的死亡時間推測應該在1967年4月至1968年4月之間,找到他的原始戶籍檔案才是尋親的關鍵!」但戶籍地派出所多次搬家,況且還是1976年以前的戶籍檔案。經過十餘天日以夜繼的艱苦查找,最終在西鹹警方配合下,從數十萬份陳舊戶籍檔案中排查出當年的戶籍底根,明確了邵某生父的身份信息。
通過進一步工作,警方找到了邵某生父唯一在世的兒子朱某榮,見面後確認其就是邵某同父異母的哥哥。朱某榮回憶,他們家籍貫南京六合,祖上系解放前從南京遷入西安,並且提供了家族族譜,案件至此取得重大進展。
在取得朱氏家族族譜後,專案組組織十餘名民警將家譜姓名與公安戶籍姓名逐一核對。
所謂「好男人」竟是藏匿17年的殺人兇手
8月6日下午,經檢測比對發現,被採集的一名叫朱某義的男子DNA信息與現場信息符合,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朱某義,69歲,長年買菜做飯照顧家人,是周圍人眼中的「好男人」。但專案組深入調查後發現,朱某義早年系南京下放至金湖的知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因盜竊、強姦、猥褻少女兩次入獄。
8月20日中午,專案組民警在居住地將朱某義抓獲。
經審訊,朱某義的心理防線終於被突破,交代了和受害人發生糾紛後將其勒死的犯罪事實。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曾參與當年現場勘驗的法醫芮巧根表示,當年參與偵辦此案的老刑警聽說「12.5」積案告破都非常興奮。此案歷時17年成功偵破,不僅告慰了死者家屬、振奮了全局民警,也維護了法律尊嚴、捍衛了公平正義。
目前,犯罪嫌疑人朱某義已被江北新區檢察院批准逮捕,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