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跑者大多會在賽前進行長距離的拉練,也就是LSD訓練,這種訓練通常比全程或半程馬拉松配速每公裡慢30秒左右,有助於提高跑者的耐力。
一、什麼是LSD?
LSD是Long Slow Distance英文單詞的縮寫,可譯為「長距離慢跑」,它是以「低強度」和「長距離」為特點進行的有氧訓練,屬於一種持續訓練法。
根據實際訓練經驗來看,LSD的訓練強度在最大攝氧量的55%~60%之間,屬於很輕鬆的慢跑,訓練時即使聊天也不會感到吃力。每次運動時間可以控制在80~120分鐘,一般最多不超過150分鐘。
二、LSD的好處有哪些?
1.提高肌肉用氧能力
人體的有氧代謝能力,一是通過心肺工作、血液循環來攝取更多氧氣供給肌肉;二是肌肉攝取氧氣、來完成氧化供能。進行LSD訓練會促使肌肉中肌纖維的變化,使肌肉獲得更多氧氣,並隨時把更多燃料轉換為能量,不僅能加強心肺功能,還可以提高肌肉端的用氧能力。
在LSD訓練中,人體肌肉、心肺系統的疲勞感較輕,壓力和痛苦較小,可以保證訓練量的完成,從而打下穩固的有氧能力基礎。這對於有氧耐力訓練來說非常關鍵。
2.提高脂肪代謝能力
脂肪在人體供能系統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因為脂肪組織是體內最大的「能源庫」。馬拉松是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提高脂肪氧化供能的能力非常重要。
耐力水平高的運動員脂肪氧化分解的能力也高,這會大大提高脂肪供能的比例,減少對糖的依賴,可以節省糖儲備。初級跑友脂肪供能的比例較低,對糖的依賴較多,在比賽中往往會消耗大量糖原,又無法通過較高的脂肪氧化能力及時補充,就會出現嚴重能量不足、掉速的情況。
LSD訓練的強度下,脂肪代謝比例較高,訓練持續時間較長,可以增強脂肪燃燒的能力,提高脂肪供能的比例,讓跑者在長時間的比賽中獲得更多的能量。這也是LSD訓練強調「慢」的重要原因。
3.提高肌肉耐力和強韌度
長距離慢跑,可以讓肌纖維、肌腱與韌帶逐漸適應長時間的運動,提高支撐器官的強韌度,有助於預防損傷。
馬拉松比賽後程掉速、抽筋的一大原因就是肌耐力不足,是肌肉本身反覆收縮後引起的疲勞導致的。LSD訓練可以很好地訓練肌耐力,讓肌肉支撐更長的運動時間。
三、LSD需要注意的問題
1.速度要慢,距離要長
LSD的第一個前提在於「慢」,最好控制在最大攝氧率的55%~60%,過高的強度會讓脂肪供能的比例減少,糖供能比例增加,肌肉、韌帶承受的負荷強度過大,身體甚至會處於「半無氧」狀態,無法有效地達到LSD的訓練目的。
在這裡給大家一些配速參考(10KM):
55~60分鐘完成的,配速:6'57~7'52;
50~55分鐘完成的,配速:5'56~7'02;
45~50分鐘完成的,配速:5'23~6'31;
40~45分鐘完成的,配速:4'52~5'57;
35~40分鐘完成的,配速:4'15~5'24。
LSD訓練的時間應該足夠長,對於大部分已有馬拉松參賽經歷或者訓練一年以上的跑友來說,LSD的時間一般至少在80~120分鐘之間,因為每個人的速度不同,時間往往比距離更重要。
2.不是越長越慢就越好
LSD的距離一般最多不超過35公裡,時間不建議超過150分鐘。因為30~35公裡是一個運動量的極限點,如果超過這個極限點,體內就容易發生應激增加、過氧化等副作用。如果頻繁衝擊這個極限點,對身體的危害就會增加。備戰馬拉松的跑者,單次訓練距離往往不會超過比賽距離。
LSD不一定跑得越慢就越好,運動強度低於50%最大攝氧率就很難對有氧耐力起到訓練作用。所以,在競技狀態正常、無傷無病時,進行LSD的強度一般不低於50%最大攝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