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籌建中的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效果圖
圖為錢學森圖書館
高校+博物館,是學術機構,是教育空間,也是文化載體,它的發展,從來不是一道易解題。日前,上海交通大學聘任上海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克倫研究員為學校博物館(籌)館長,同時該校宣布將打造由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程及美術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共同組成的博物館群落。
圖為董浩雲航運博物館
啟動向國內外公開徵集歷史、文化、藝術與科技等方面的文物之外,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還與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陝西省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籤訂了戰略協議,將引入各大博物館的展覽。對此,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博物館執行館長張凱說:「高校博物館要進一步發揮學科歷史見證、大學文化地標、藏品學術研究機構等多方面的功能。」未來,越來越多以文博育人為核心的高校博物館將打開圍牆,從側重科學研究發展到服務更廣闊的社會公眾文化。
高校是博物館之母:1683年,牛津大學誕生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博物館
追溯博物館的發展史,不難發現:現代博物館的起源就和大學有著深厚的淵源,甚至可以說,高校是博物館之母。1683年,英國阿什莫爾公爵將收藏的動植物、礦物、寶石、武器、錢幣、紀念章、服飾、生活用具、雕刻、繪畫、手工藝品等悉數捐贈給牛津大學。為此,牛津大學專門建立了一座新博物館——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用於收藏,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博物館就此誕生。
無獨有偶,中國第一批博物館——同文館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也是高校博物館。博物館被人們稱為 「第二課堂」,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使然讓博物館和高校之間有著天然的緣分。
圖為籌建中的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效果圖
事實上,在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歷史上,高校博物館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世界上許多著名高校將博物館作為高校建設的重要部分。高校博物館不僅承擔學校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任務,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廣泛的公共社會服務中。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柏林洪堡大學的自然博物館,劍橋大學由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帝國戰爭博物館、古典考古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組成的高校博物館群;哈佛大學更有近20個博物館組成的博物館群……
圖為錢學森圖書館中珍藏的錢學森勳章
據保守統計,中國目前至少有450所高校博物館,且各有專業性上的側重。比如,1952年,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將搜集的海內外文物全部捐獻給廈門大學,中國高校第一座人類學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就此建成,不同朝代的文物、從猿人到現代人進化的系列模型和碑廊等展品生動詮釋人類的起源和發展。1993年,中國高校第一座考古專業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落成,該博物館依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專業的優勢,將石器、銅器、甲骨、陶器、瓷器、書畫、碑帖等數萬餘件藏品的故事娓娓道來。
從籌備中的交大博物館看一所高校博物館的定位和情懷
從事文物學、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系統研究多年的陳克倫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博物館的藏品徵集,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從本館的陳列、研究的需要出發。
圖為錢學森的水力學考卷
比如,一張卷面整潔、解題一氣呵成、只因一道答題中「Ns」漏寫了一個「s」而獲得了96分的試卷是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 (籌)未來的館藏之一。這是錢學森1933年參加水力學考試的試卷。1929年7月,18歲的錢學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33年他參加的水力學考試由金愨老師出題並主持,金愨在批閱考卷時發現錢學森不但6道題都答對了,且卷面整潔,實屬不易。這張試卷有一兩道題難度非常大,當時很少有學生能全部答對。金愨將這份難得的考卷珍藏了四十多年,1980年錢學森回母校看望老師時,金愨才拿出考卷並捐贈給學校檔案館。
圖為中國第一份物理學博士論文
記者獲悉,籌備中的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已擁有實物檔案、名人字畫與手稿等藏品3300多件(套),它們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在晚清經營洋務運動的時候使用過的印章、近代出版家張元濟使用過的文房四寶、唐文治校長使用過的英文打字機、19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誕生的中國第一份物理學博士論文……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建成後,將用整整一層樓展示這些人文內容,還有一層樓將展現上海交通大學的歷史,從盛宣懷建立南洋公學,到中國共產黨於1925年在這裡成立中國高校中最早的支部,再到西安交大的成立,將120多年的校史娓娓道來。
圖為董浩雲航運博物館的館藏
「博物館藏品的收藏標準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它應該隨著博物館的發展而發展和變化,收藏的內容和範圍會因時代而有所改變。」陳克倫認為,高校博物館也不例外,如何讓文物更好地煥發光彩,充分發揮展覽的社會效益,需要在教育和傳播方面下大功夫。「承載著人類的想像力的博物館,每個人都可以在博物館中找到與文物獨特的連接方式。」
相關連結:細數上海高校博物館裡那些「鎮館之寶」
中國高校博物館,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是各有特色,其中不少博物館更是臥虎藏龍。
上海高校博物館中,哪裡可以了解到最翔實的紡織技術發展歷史?坐落於上海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的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通過圖片、文字材料、豐富的紡織實物和器具將中國的紡織技術發展歷程詳細道來。相比澳門路上的上海紡織博物館僅僅展示了上海地區紡織業發展的歷史文脈,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著眼於整個紡織藝術發展史。
世界上最大的一張紙幣在哪裡收藏?建於1952年的華東師範大學古錢幣博物館收藏著一張比A4紙還大的紙幣,這張縱34.1釐米、橫22.2釐米的大明通行寶鈔是該館的「鎮館之寶」,這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又稱洪武寶鈔,是明初流通貨幣,桑穰紙印刷,呈淺青色。這枚鈔票的邊框為龍紋花欄,橫標 「大明通行寶鈔」,兩端護以火焰紋。花欄內上框印面額「壹貫」二字,中下印有十串錢貫圖案,左右篆「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八字;龍紋花欄內下框印「戶部奏準印造」及「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 年 月 日」。
中國近代第一份物理學博士論文藏於哪裡?中國第一份物理學博士論文——李復幾190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原件於2017年由其後人捐贈給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李復幾1899年入交大前身南洋公學中院學習,1901年8月與其他3人一起被南洋公學選派留歐。李復幾先留學英國,1906年入德國波恩大學,1907年1月完成博士論文《關于勒納德鹼金屬光譜理論的分光鏡實驗研究》,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回國後,由於當時國內缺乏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李復幾轉入工礦、交通等實業界工作,曾服務於漢冶萍公司,成為卓有成就的工程技術專家。
作者:汪荔誠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
編輯:陸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