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到這座城市之前,我對它的了解幾乎可以用「不毛之地」來形容,腦海中唯一依稀有些印象的倒是其實根本不知為何的「紐倫堡小腸」。幸虧此行有充足的時間,若是我一人獨行怕是一座歷史名城也許就被我草率地穿城而過了。
Nürnberg(紐倫堡)是德國拜恩州(巴伐利亞州)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府慕尼黑,人口約50萬人,在德國排第13位。當然不能和國內的城市人口規模比。
紐倫堡是中世紀多位德意志皇帝誕生和居住的城市,地處巴伐利亞州北部的Franconia(弗蘭肯亞地區),具有有濃厚的歷史氣息。作為多個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非正式首都和Franconia地區最大城市,紐倫堡是當之無愧的地區代表。紐倫堡的城市名片很多:紐倫堡小香腸,著名的畫家阿爾布萊希特。丟勒,皇帝堡,黑啤,交通博物館,著名的聖誕集市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曾經是德意志的玩具製造中心,被稱作是歐洲的「玩具都城」。德國著名童話作家霍夫曼的童話故事《胡桃夾子與老鼠王》就發生在聖誕夜的紐倫堡市政廳,而這個故事後來被俄羅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譜寫成芭蕾舞劇《胡桃夾子》而名揚天下。
歲月留下的痕跡
歷史上,紐倫堡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直轄的統治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因此原因,納粹黨企圖藉助紐倫堡的歷史傳統為其抹上一層虛偽的金色,使紐倫堡在納粹德國時代成為納粹黨一年一度的黨代會會址,紐倫堡在希特勒德國時代風光無限。第三帝國著名的反猶太紐倫堡法案就是在此處出爐的。但因為成為政治活動的舞臺,二戰時紐倫堡幾乎被同盟國轟炸機夷為平地,戰後的清算納粹戰犯罪行的紐倫堡審判也是在此舉行的。
追溯歷史,紐倫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擁有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共5條重要的商道。東方的絲綢、茶葉、香料經過西域而來,基本都需要在紐倫堡中轉,再分別輸送到東、西歐各地去,在當時紐倫堡的陸地交通位置極其重要。
此外紐倫堡周圍是砂巖結構,土地比較貧瘠,農業發展條件較差。只能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所以自古以來,紐倫堡都是德國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城市。所以直至今天,這裡也是拜恩州第二大工業文化名城。
古老都市的崛起
紐倫堡最早周邊十分荒涼,只是一座小小的軍事驛站,雖然日常只有信使或騎士團經過,但卻是通向東歐的交通要道。1050年7月16日,當時的海因裡希三世接受了他的一位屬下——魯道夫的之前請求,召開了一次朝政會議,其中一項議程就是解除魯道夫的愛人——一位女僕的奴隸之身。當時海因裡希三世將一塊金幣拋在土地上宣布她成為自由之身——這件事情是紐倫堡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出現,按照紐倫堡當年的拼法,意味「巖石上的城堡」。而這塊巖石就是皇帝堡外堡這塊長220米、寬50米的巖石。時間流逝近千年,它至今依然見證的紐倫堡的風風雨雨與歲月的逝去。
1219年弗裡德裡希二世頒發了自由憲章,授予自由開市權、關稅權、鑄幣權和司法權等。受惠於皇帝給的「特惠增策」,紐倫堡進入了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並由此逐漸變為神聖德意志羅馬帝國的直轄市。此後紐倫堡也一直維持著蓬勃發展的勢頭,特別是軍工業。只不過早期這裡的軍工業,當然就是鎧甲、箭頭、矛等冷兵器的製造。
而在二戰之前,這裡的鐵路高速發展,各種軍事武器配件和物資通過紐倫堡大肆轉運。這也導致了盟軍對紐倫堡採取了摧毀性的空中轟炸。
到1500年時,人口已達到3萬人,躋身歐洲名城之一。從1050年到1806年,每一任帝國的皇帝都到過紐倫堡,最多的皇帝來過75次,最少的也有40多次。
皇帝不在紐倫堡駐紮的時候,一般由軍事城堡長官執掌日常事務。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與地方市政府產生了矛盾。市政府認為紐倫堡是一個自由的城市,擁有自己的法律和各種權利,不喜歡聽從軍事城堡長官——這個皇帝代理人的意見,經常起衝突。
就在1377年的冬天,軍事城堡長官離開的時候,紐倫堡市政府用了40天的時間,建造了這個瞭望塔。在上面,可以輕易看到軍事城堡長官的一舉一動。軍事城堡長官回來後,非常氣憤卻又無可奈何。
而在瞭望塔側邊,中間有一個三層砂巖,往上面六層塔頂的建築。下面是馬棚——是市政府為皇帝前來駐紮時,方便馬匹進出及管理專門興建的,當時的設計是可以讓馬匹每一層都能進入;而上面2層則是糧倉和穀倉,為了平抑饑荒年的面報的價格。有那麼多窗戶,是為了能經常翻動穀物、防止發黴,不過現在則已被改建為全德國風景最漂亮的青年旅行社之一了。35歐元一天還包含早飯,而且可以全覽城市北部的風景。
1420年時,城堡發生過一次大火,而那時恰值皇權爭執,軍事城堡長官沒有辦法,在1427年時把城堡割賣給了紐倫堡市。所以上面的旗幟,目前掛的就是當地弗蘭肯的旗幟。
紅白相間的是弗蘭肯的旗幟
這裡八一個很周折的娛樂八卦。紐倫堡第二任軍事城堡長官是德國非常有名的霍亨索倫家族的家主。這個家族非常有頭腦,當年通過政治聯姻——娶了前任長官的女兒,自己在1192年成為第二任軍事城堡長官,獲得「紐倫堡邊疆伯爵」的頭銜。此後,家族的勢力和財富迅速擴張,頭銜也一直保留到1918年。而袁弘和張歆藝的婚禮就在這個家族赫赫有名的霍亨索倫古堡舉行,也徹底帶動了今年的德國古堡旅遊線路。對古堡線路有興趣的遊客,不妨把這2個地方都納入自己的功課中吧。
從未被攻破的城堡
前堡進來有4層門,從外堡處就能看到整個皇帝堡中最古老的建築——五角塔樓。這座塔樓建於1150年,二戰時期並未被炸毀,因為城牆相當厚,炸彈爆炸只是將城堡內燒毀了,外表只是留下了深色的戰爭的痕跡。
這時仔細觀察圍繞在城堡外的護城河,也會發現進門的橋是少見的曲線設計。這與絕大多數國家「正門直道」的普遍規律相悖,而這恰恰是16世紀時,那位來自義大利的軍事專家安東尼·法蘇尼(音)特意做出設計。首先,這種彎曲的橋面設計不利於敵方攻城時,採用巨大的樹樁撞擊大門;其次是為了當正面交戰時,敵方箭不易瞄準,射殺到要進入城堡的士兵。
這種設計被同時運用在了城門的建造上。我們從皇帝堡舊城門走出,就可發現,舊城門非常小(上有一個「N」字),門口的道路也是曲折而建的。舊的城門後來因為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發展,門口的三條商道日益繁榮,市政府而不得不將在較遠的外面建了新的城門。而新城門的設計依然沿用了同樣的理念。
而進入城堡往外眺望,可以發現後城牆上有不少「倒V字」設計的瞭望口。這是屬於這座城堡的設計師的城市防禦理念之一:守城的官兵往外看是寬闊的死角,而外面的敵人進攻要尋找射箭手就非常難了。
漫步城堡,處處顯示出細心的防禦設計,例如那些「天花板」上的圓形天窗,既是日常採光的補充,同時也有利於射殺進入城堡的敵兵……諸如此類的細心設計,也是皇帝堡建成以來從未被攻克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丟勒故居邊上曬太陽
走出就城門是一片小廣場。紐倫堡天氣多變,時常陰雨。因此,只要一有太陽,老老少少便會跑到露天的廣場上來曬太陽。也不需要凳子、坐墊,或是席地而坐,或是直接躺著。短短的時間裡,小小的廣場就能被曬太陽的人群佔據。
別看這廣場在中國人的眼裡幾乎可以算小的可憐。但是對於紐倫堡卻非常重要。
就在城堡門口小廣場邊上,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後哥特時期建築——皮拉提之屋。這棟房子建於1489年,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房頂有一個木製八角小屋;靠近街角處,有一尊閃閃發亮的「殺龍者喬治」的雕塑。這座建築曾經屬於一位兵器大師。從這座雕塑的鎧甲也可看出,當年紐倫堡的軍事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了。受惠於發達的手工業,古代的兵器手工業者獲取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得以在城內黃金地段置下價值不菲的居所。
而目前這座建築是紐倫堡藝術家協會的所在地,門口一尊醜陋而非常著名的兔子雕塑成為了這個廣場的地標。這源於丟勒自己一副非常有名的兔子畫作,由另一位藝術家在1984年創作的紀念作品。當時這座「魔鬼兔」問世後,可謂罵聲一片,但創作雕像藝術家卻因此名聲大噪,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被「黑」出名了。此後,魔鬼兔的造型形象也和丟勒的兔子一起被「捆綁」在一起了。
小廣場下方目光所及之處就是丟勒博物館。丟勒是與哥特、巴赫齊名的德國三大藝術家之一。他不僅是一位高產的畫家,短短57年的人生卻創作了1000多幅作品,同時也對醫學也有一定研究。
丟勒博物館建於1420年,是他本人在38歲那年買下作為居所。非常幸運,二戰的炮火只毀掉了博物館右側牆的一角,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依然保持著建造初期的摸樣。
博物館對面的藝術商店,可以買到多種丟勒周邊。
其他必去之所
聖勞倫茨教堂
最早是為紀念一位在紐倫堡非常有名的天主教隱士而修建的小教堂。這位名叫薩巴杜斯隱士,來自丹麥,當年在此傳教,同時也是一個號召民眾對抗貴族的一個領袖,在世時就有無數的傳說。他去世前,交待信徒讓牛車拉著自己的遺體,牛走到哪裡停下,就把自己安葬在哪裡。因此有了這座教堂的前身。
後來因為來自西面八方的朝聖者不斷,開始陸續有商人出資新建教堂。這座教堂與其他教堂不同,與梵蒂岡毫無關係,建造和修補都來自民眾的捐資。因為朝聖者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帶動了當地經濟,教堂也在不斷的捐資下,越建越大。
教堂的內部有很多重要的藝術品,其中就包括眾多的碑文、石雕、木雕,較為引人矚目的當屬有亞當•克萊福特(Adam Kraft)的神龕。另外,教堂的講道壇也是一件新哥德式藝術品。這座教堂最令人難忘的是星形圓屋頂的聖壇及懸空的天使報喜木雕像,這是德國一位著名藝術家法伊特的傑作,他的另一件傑作是高壇上的耶穌受難像,另外還有亞當克拉夫創作的聖體安置塔也堪稱珍品。
6月份這裡還舉行了世界管風琴周。
紐倫堡聖母教堂:就在主集市廣場一側,非常容易找到。
老市政廳
新市政廳:只要不上樓找市長,遊客可以進入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