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為促進本市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規範有序發展,在《北京市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設置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市教委發布《北京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辦學標準(暫行)》,其中指出不得使用居民住宅、地下室作為辦學場所。儘管監管「雷聲隆隆」,但記者在探訪中卻發現,這些培訓班上課鈴聲依舊。
東四環旁的遠洋天地小區,在小區東側的一棟居民上,二層的玻璃上安裝了一塊顯示屏,滾動著英語、數學等培訓內容,並留下了電話。在小該區中的多棟居民樓中,美術、英語等培訓機構選擇在這裡辦班。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培訓機構選擇在住宅小區中開設培訓班,不僅對周圍居民產生影響,安全問題與辦學資質也成為此類培訓機構的癥結所在。
東四環慈雲寺附近的遠洋天地小區中,一家美術培訓機構開在小區中,二層房間的玻璃上貼著紅色的培訓機構名稱。晚上5點開始,培訓機構中就開始忙活起來,家長們從幼兒園接到孩子後,直接送到了機構學習繪畫。
在該小區中,一家規模較大的美術培訓機構開在樓房的一層,樓房外加蓋了彩鋼板房,作為機構的教室。幾名五六歲的孩子吵鬧著跑進了培訓機構中。
小區中,有培訓機構工作人員拿著宣傳單向路人發放,見到帶著孩子的家長便會多聊幾句。宣傳單中標註著辦班機構的名稱、開設的課程等內容。一名小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小區中有一所小學和幼兒園,除了一些培訓機構外,還有課後託管班等機構。「放學的時候,就有人在這發傳單,或者給孩子點小禮品,讓家長留下信息,然後讓家長帶著孩子去看看。」
晚上5點,東四環外青年路附近,一家開在居民樓中的培訓機構,二十多名孩子與家長擠在一間三居室中,三個臥室被改成了三間教室,每個房間內都擺放著幾張桌椅。美術課、英語課在不同的教室中進行著,每間教室中少則三四個孩子,多則六七個孩子在同時上課,家長則圍坐在客廳中等待。
在十裡堡附近的都會華庭小區中,多家培訓機構開設在小區居民樓中,涉及舞蹈、英語等機構。小區保安稱,樓內實際居住的居民並不多,很多是兒童培訓機構與兒童攝影等小公司。而在東五環外定福莊附近的聚福苑小區中,校外培訓機構在居民樓中索性將懸窗廣告貼在玻璃上,吸引路人的注意。
每到傍晚,上課的孩子們成為小區的主角。有的快速地劃著滑板車,有的三五成群一起打鬧著衝進單元門。都會華庭小區一名居民表示,舞蹈培訓機構的音樂開得比較大,有的時候還開著門,音樂聲音就變得很擾民。每天幾十個學生進進出出,吵鬧的聲音也幹擾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有時候回家搭乘電梯也不方便,遇到培訓班上下課,孩子都擠著上去,業主就得多等會兒。」
一家樂器培訓機構開在芳菁苑小區的二層,培訓的對象包括兒童和成人。一名鄰居表示,畢竟是住宅小區,隔音效果沒有那麼好,尤其到了晚上,樂器演奏的聲音還是會影響到生活。
在記者調查的社區培訓機構中,有超4成的培訓班選擇開在樓上。遠洋一方小區的一位居民說,一到傍晚五六點鐘,樓道裡就有不少學生和家長進進出出,小孩子難免會有些吵鬧,影響了其他住戶的生活。「我們這些歲數大的老人,都得馬上靠邊躲著,害怕讓孩子們給撞了。」
遠洋天地小區居民陳先生表示,正規的培訓機構都有相應的規範設置,比如安全通道、消防設施等。但是開在居民樓裡的培訓機構則缺乏相應的安全保障,一個房間裡擠了很多孩子在其中,這樣的機構和託管班對學生來說也存在一定的安全與衛生隱患。「孩子比較多又比較小,隱患也就自然更大了。」
「有時候我想如果我有了孩子,沒準兒也就近送到這學點東西了。」一名居民表示,雖然在傍晚時孩子會扎堆兒出現,佔用了電梯等公共資源,但只要不太過分,自己也就忍了。
一家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小區裡的培訓班多是口口相傳,靠口碑吃飯。規模一般都不大,只是在門口掛出一塊牌子而已。調查中,一些開在小區中的培訓機構靠網絡進行推廣,一般是通過購買相關網站廣告的方式進行。而另一些培訓機構則要求已經報名的家長,在網絡中對該機構寫出好評,好評率升高後則會吸引更多家長的關注。
都會華庭小區物業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小區中確實存在一些住宅用房被用作商業用房。「有的業主不住在小區中,就把房出租給了從事教育培訓的租戶。」該小區一名居民表示,部分業主之所以樂於將房子租給培訓機構,就是因為商用房的租金比住宅房要高。
較高的租金讓業主得到了更多收益的同時,也讓承租者享受到了實惠。「在住宅小區中,租金則要少很多,對於小機構來說,資金的壓力就會很小。」一名藝術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如在公寓、商務樓中租用房間開班辦學,同樣地段的租金則至少要高出一倍左右。
調查中發現,許多開在住宅樓中的培訓機構與小學或幼兒園的距離較近,且周圍居住密度較大。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培訓機構開在小區中,除了房租便宜之外,生源也會比較充足。現在的家長喜歡讓孩子課外多學點內容,同時又要考慮機構與居住地的距離問題。選擇離家較近則省去了因距離較遠而帶來的接送難題。「都在一個小區裡,很多時候就是爺爺奶奶給孩子帶過來了。」
對於此類開在居民樓中的培訓班與託管班,不少家長有自己的看法。家長劉女士表示,自己與老公工作較忙,孩子放學後就近將孩子送到託管班解決了他們無法接送的問題。「託管班的老師放學時就把孩子統一接走,帶到小區裡的託管班,都在小區裡,我們也覺著有保障。」
這些棲身於居民樓的培訓班,師資力量如何?是否具備辦學資質?
在一家開在居民樓中的教育培訓機構中,房間的門上貼著「教室1」、「教室2」。該機構工作人員坦言,機構具有營業執照,但是並不具備辦學許可證。
同樣的情況在一家藝術培訓機構同樣存在,機構中擺放著教師資歷、獲獎證書等,證件中卻沒有辦學許可證及執照。工作人員表示,培訓機構屬於家庭式,辦理相關資質較為困難。「但是我們的老師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也都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的。」
記者通過「天眼查」對多家開在小區中的培訓機構查詢發現,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在工商部門註冊,並取得了營業執照。經營範圍為教育諮詢、技術推廣、翻譯服務、企業策劃、銷售文具用品等。一家美術培訓機構的經營範圍為教育諮詢、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會議服務等。
通過「天眼查」對調查的12家開在居民樓的培訓機構進行工商信息查詢,有10家機構並未發現其工商備案信息。
北京工商朝陽分局工作人員表示,工商部門已從2014年開始停止向註冊地址為居民樓的企業頒發營業執照,不允許居民樓中開展經營行為。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工作人員也表示,對於開在居民樓裡的培訓機構,相關部門不會為其辦理辦學許可證。那些開在居民樓中,以教授小學、初中、高中課本內容的機構,目前為整頓的主要對象。對於開在居民樓中的藝術、英語等機構,需要有更進一步細化的標準,才能進行整頓。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經對民辦培訓機構規定了相應的辦學標準,將對不符合的標準的培訓機構進行排查。
北京京禧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洋表示,在《民辦教育促進法》中明確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須拿到有培訓經營範圍的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一些開在居民樓中的培訓機構雖曾辦理過營業執照,但是並未取得辦學許可證,按照法規這樣的機構並不符合辦學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