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請點擊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經過在西交利物浦(XJTLU)四年的的學習後,我還是選擇了在研究生的時候來到英國倫敦,算是更加深入的去體驗英制教育吧。我本科的專業是城市規劃與設計(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學習過程中感覺自身對建築空間的關係和設計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認為自己在建築的領域上有一些發展的空間,所以在專業選擇上變更了一下方向。在三個月的作品集準備後成功拿到了AA建築聯盟和UCL Bartlett建築學院的offer。考慮到後者的教學資源和師資上更有優勢(倫敦幾所藝術類院校之間師資流動性很大),於是就這麼草率地成為了「B 院」的一員~,來到「B 院」學習Architecture Design。
倫敦大學巴特萊學院,在2019年QS建築學院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一位,並且常年保持世界前三,是一所業界業外都比較認可的知名院校。院長Peter Cook多年以前提出質疑「為什麼建築的形式是中規中矩的?」巴特萊學院的項目風格其實是比較先端的,可以說每一組的項目風格都在挑戰傳統的建築審美。在這裡,建築語言是不僅僅是對城市空間問題的解決,它所追求的設計理念,是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年裡我們組的項目從服裝時尚設計開始,再發展到家具,裝置,再到最後達到建築的尺度,可以說是跨越了好多領域~
每年學院都會將不同的研究方向分成9個課題組,且每一屆都會有變化。19年的分組情況大致如下:
RC1 ADDITIVE ARCHITECTURE
RC2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RC3 LIVING ARCHITECTURE LAB
RC4 DESIGN COMPUTATION LAB
RC5&6 MATERIAL ARCHITECTURE LAB
RC7 BIO-DIGITAL FABRICATION
RC8 TOWARDS A NON-DISCRETE ARCHITECTUREDESIGN
RC9 AUGMENTED CRAFTSMANSHIP
開學的時候會有為期一周的workshop,主要是幫助新生掌握一些軟體操作,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軟體課。軟體包括Maya,zBrush,Houdini,Grasshopper,Modo等等等等... 一周後就會讓大家選擇大組啦~我選擇的是RC5&6材料組,算是人數最多的一個大組了。稍微介紹一下下自己的大組~個人角度理解,材料組的研究方法是從材料的特性出發,討論出新的建築語言,其過程建立在對材料原型的周期性的操作和對材料特性的更新。例如我們小組(Smart Cord)的研究材料是EFE軟性泡沫管,用特有的編織的方法來定義組件的形態,通過重複組件,控制組件的形變,來「生長」語言的context...分組模式就是在每個大組的大方向下,再細分小組小研究方向,每個小組3-5個人不等~每組都會固定組員一整年哦~
講完分組之後再介紹一下上課模式,每個大組會有1-2位主講老師,和2位小tutor,分大組之後,主講老師一般會在每周來studio一到兩次做tutorial,(也有可能一周都不來),每次tu會檢查一下小組的項目進度,然後提出建議和布置任務,一般氛圍都很輕鬆,以討論和交談的感覺為主,老師都很尊重學生們的想法。小tutor會來得相對頻繁一些,一般會做一些軟體指導和監督工作。一學年分為四個學期,每個學期都會有中期匯報和期末匯報。最後的super crits學校會請來很多業界大佬來一起評圖,Peter Cook也在其中哦。除此之外學院每年在6月份會舉辦本科生的期末展Summer Show,9月份舉辦研究生的畢業展Bpro Show,這幾天學校都是開放日,非常熱鬧。
![]()
Bpro Show的準備
![]()
Bpro Show的準備
![]()
Bpro Show的準備
![]()
最後的學分構成如下,設計項目佔主要,其餘分數由軟體課,論文和Bpro Show展品分數組成,同在一個組的組員設計分數是一致的。論文內容一般和項目相關,會有專門的tutor來幫助完成。
![]()
學校環境個人覺得還是很不錯的,學院在Euston地鐵站附近,非常市中心,距離大英博物館20分鐘路程,離AA建築聯盟學校也很近。倫敦早晚尖峰時段擠地鐵真的非常恐怖,所以一般上下學都會注意避開。附近的快餐店比較齊全,夥食好解決,可以基本控制在10磅以內一頓。牛津街中國城都在步行距離內哦。學院自身的設施非常齊全完善,負一樓有專門搭建模型的場所(Bmade),3d列印,雷射切割,CNC,電焊等等都可以在這裡完成,並且有專門的老師指導。Bmade的老師都很友善且非常願意幫忙製作模型,經常有些需要做模型的項目都可以找他們幫忙提供意見。學院離UCL其他的大樓都很近,主圖裡圖都在步行5-10分鐘之內,19年新建成的student center就在學院對面,內部設施非常豪華,找自習的去處非常方便。
整體的就讀體驗還是不錯的,一年非常充實和緊張,也挑戰了很多平時不會嘗試的事情。在項目過程中可以掌握很多技能,電焊,縫紉,電鑽,CNC,3d列印,農場生活等等等。平時的項目實驗和推進時還是會有一些空餘的時間的,一般老師不來的時候上下學時間可以組內自行調節。就5&6組而言,平常的學習過程中主要以製作實體模型來推進項目深度,每次臨近presentation的時候就會需要趕圖,會比較緊張一些。總體來說項目進程和工作強度可以靠自己來控制,最重要的是保持小組內的良好交流氛圍,這一年的項目團隊合作力度非常大,注意合理分配任務,掌握交流技巧很重要。學年中期每個組的老師會組織fieldtrip,每個大組去到的地方是不一樣的,5&6組的地點是葡萄牙7天~在葡萄牙的時候老師每天都會邀請不同的小組用餐,一邊了解大家,一邊提供方案建議,過程非常歡樂。
![]()
![]()
![]()
申請學校的時候因為轉專業的原因,找了相關的作品集輔導機構,準備了4個項目。根據經驗來說巴院還是很注重項目的圖面表達方式的,需要具備一定的想像力和腦洞。其次圖面最好具備自己的風格,才能足夠抓眼。據了解招生查看作品集的時候,是將每個人的作品集投射到大屏幕上一頁一頁過圖的,所以排版一定要注意細節。開學選擇大組之前,學院會有專門的宣講會,每個大組的老師會輪流做presentation介紹大組研究方向和內容,還有今年field trip的地點,信息都很全面,方便大家選擇合適自己並且感興趣的大組。
末尾跟上公眾號舊聞連結,歡迎了解更多其他相關資訊。
在卡迪夫大學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魯汶大學讀城市規劃是怎樣的體驗?
轉專業在利物浦大學讀建築學是怎樣的體驗?
在紐卡斯爾讀建築學預科是怎樣的體驗?
在烏克蘭讀建築學博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謝菲爾德大學建築學讀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UCL的讀建築學Part2 Pre-MArch是怎樣的體驗?
我是如何一步步拿到UCL全獎博士生的(以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為例)
我是如何申請到米蘭理工大學建築學全額獎學金的
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個不用做設計的建築博士?
海歸建築博士生回國開咖啡館創工作室,為能夠駐紮在社區觀察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拿遍各種獎金的MIT聯合培養博士談建築帶給他的熱愛與痛苦
創工作室開民宿,聽80後建築學博士談談她的設計之道
建築學博士是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