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鐘的
位於四川成都市成華區的仿古特色街區龍潭水鄉,總投資約20億元,曾被譽為成都的「清明上河圖」。然而,如今在這座仿古小鎮,絕大多數商鋪大門緊鎖,遊客接待中心的座椅和前臺積滿了厚厚一層灰塵,與剛開業時門庭若市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儘管有關管理者以「工業園區的一個配套」來解釋龍潭水鄉的現狀,但當初成都「周莊」「西南唯一的江南風格特色文旅產業化項目」等定位,顯而易見當地以建設仿古小鎮來發展旅遊業的野心。如今,龍潭水鄉遊客寥寥無幾,當地依然堅守的商戶在經營上舉步維艱,難掩大寫的尷尬。
放眼全國各地,龍潭水鄉的命運恐怕並非個例。自從江蘇周莊、湖南鳳凰、雲南麗江等地先後帶動古鎮遊這一國內文旅業的特殊形式以來,各地相繼投放巨資開發古鎮項目。有現實古鎮遺產的自然要大上快上,沒有古鎮的也要人為創造一個仿古小鎮。如今,隨著遊客對粗糙的古鎮遊產生審美疲勞,再加上國人旅遊目的地日趨多元化,那些歷史積澱欠缺、定位不清、服務品質低劣的仿古小鎮自然最早死在沙灘上。
同質化發展是古鎮文旅開發的一大弊病。經常出門旅行的人很容易發現,不管是參觀江南的古鎮,還是北方的古鎮,哪怕是民族地區的古鎮,似乎都有相同的模式。無非是老街兩邊若干家餐館,以及不同檔次的民宿和酒店,而所謂景點的衙署、學堂、作坊也遵循類似的格局,甚至連紀念品也如出一轍,仿佛都有「義烏小商品」的影子。從前到古鎮旅遊是仿古追思,而現在古鎮遊已無法給人帶來新鮮感。
旅遊業天然帶有商業屬性,但要維繫一個景區的旅遊價值,常常需要與商業保持距離。世界上知名的歷史街區,通常兼顧旅遊和原住民日常生活,遊客可以從中真切地感受到當地民俗。然而,很多國內古鎮景區的一大特點就是原住民的消失。哪怕提供旅遊服務的依然是本地人,只因為旅遊開發破壞了當地的生活場景,古鎮最淳樸的一面不可避免地遠離了遊客。不管是真古鎮還是仿古小鎮,都仿佛是戲中「楚門的世界」。
實事求是地說,由於歷史上因戰亂、自然災害的毀損,以及過去大拆大建的落後發展觀造成的破壞,國內具備良好開發基礎的古鎮並不算多。而且,一個古鎮想要在激烈競爭中維持對遊客的吸引力,總要有點不可替代的元素——要麼誕生了一批歷史名人,要麼保留有精美的建築,要麼留存有獨特的文化。總而言之,古鎮文旅不是搭幾座仿古建築、開幾家小吃攤就能維繫長久的。
隨著古鎮開發熱退燒,存量古鎮如何在維繫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才是擺在古鎮文旅業面前最為迫切的問題。除了淘汰一批規劃不當的仿古小鎮,對於那些真正有保存價值的古鎮,也不能因為旅遊市場的變動而灰心喪氣,甚至因此疏於保護。兌現當初保護文化遺產的諾言,是如今經受市場洗禮的古鎮的責任與使命。
挖掘古鎮「再開發」價值,已成為一些古鎮景區重煥生機的絕招。其中,近年來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位於浙江省嘉興市的烏鎮。從開發基礎上看,烏鎮誕生過茅盾、木心等文化名人,再加上江南水鄉的獨特建築格局,本身就具有較強優勢。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烏鎮沒有滿足於吃祖先的老本,通過舉辦戲劇節、當代藝術展等品牌文化活動,再加上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會址的傳播效應,探索出一條獨特的文旅開發路線,吸引了不少一來再來的「回頭客」。
古鎮基於建築,但古鎮的魅力不止於建築。只有建築,沒有文化根基和人情味的古鎮是冷冰冰的,也註定無法長久地吸引遊客。那些追逐短期利益回報,將古鎮模式化開發的做法,丟掉了傳統文化的魂,名為保護,實際上毀了古鎮和綿亙千百年的古鎮文化。
一些地方更應該反思的是,本地挖掘出什麼文化遺產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想搞旅遊,就急急忙忙變現。發展旅遊當然沒有問題,畢竟旅遊業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得力助手。但歸根結底,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是文化的鮮活性和可傳承性。為發展旅遊而無限度地濫用資源,比如不想方設法把一門民間工藝傳承下去,而只是面向遊客搞脫離實際的表演,無異於竭澤而漁。如此,不僅旅遊開發丟掉了文化的根,古鎮也會最終淪為沒有精神的空架子。(王鐘的)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徐亞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