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我見識過葉問的功夫,他的詠春,不是正宗。」
《葉問3》中,同為詠春門派的張天志以葉問的詠春不正宗的理由公開挑戰葉問,引起了後面的劇情衝突。
但是,作為觀眾的我們不禁要問:葉問的詠春正宗嗎?張天志以「詠春正宗」自居,他的詠春正宗嗎?
現在,讓我們揭開問題的答案。
問題一:葉問的詠春正宗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正宗詠春?
關於這一點,在林正英的電影《敗家仔》中有較為詳細的敘述:
「詠春的馬步是身、心、力。」
「腰馬合一,力從地起,拳由心生。」
「轉身靈活,標馬快。低手行橋需落馬,橋入三關任我打。」
「八仙桌是練詠春短橋的催打手,即敵人攻打你時不能後退,你要移身卸力,力打對衝,去食對方中位。」
傳統的詠春長橋低腳為主 手打七分 腳踢三分 專攻下三路,講究腳不過腰。而葉問的詠春融合了高腳極肘以及反關節為主的摔法。所以相較於傳統的詠春來說,的確是不正宗的。
葉問師承陳華順,是陳華順關門弟子,同時又得到陳華順首弟子吳仲素點撥。葉問後來到香港讀書,在此期間經同學介紹結識了梁贊先生之子梁璧(算是葉問師叔),並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受梁璧影響頗深。不過一直有一種說法就是梁璧私自改良了詠春,增加了短橋、高腿、摔法、肘法,因與梁贊擅長的長橋、低腿格格不入,而被逐出師門,按此觀點葉問的詠春似乎真的有那麼一點「不正宗」。
那麼,張天志說葉問的詠春不正宗,他就可以代表正宗的詠春嗎?
問題二:張天志的詠春正宗嗎?
根據影片內容,張天志提到:葉問和他的師公都是佛山梁贊,卻從未提過自己的師傅是誰。至於葉問的詠春到底哪裡不正宗,縱觀全片,張天志沒有提到。
按照前文提到的「正宗詠春」腳不過腰的準則來看,張天志的打鬥也存在不少高踢腿的招式,難道這是武術指導的疏忽嗎?
顯然不是。
《葉問3》的武術指導是金牌武指袁和平,如果張天志真的能代表正宗詠春,袁和平肯定不會在簡單的動作細節上犯錯誤。所以答案只能是:張天志的詠春也不「正宗」
其實縱觀全片,從地下拳館到與葉問在船廠並肩作戰,張天志一直試圖用功夫的方式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現實並不遂人意,自從與龍捲風一戰後,葉問的光環實在是太耀眼了,張天志只能生活在葉問光環的陰影下。
他想開武館,卻因為拉車的職業被包租婆嘲笑;
同樣是保護學校免受黑幫侵擾,葉問收到眾人擁捧,而他卻無人問津;
同樣是拯救小孩,與黑幫作戰,葉問登上報刊頭條,他卻被誤認為犯人受到警察逮捕。
張天志咽不下這口氣,他也見識過葉問的武術,認為自己不差於葉問,但問題是其他人不相信,葉問也不願意和他切磋,能證明他的功夫的道路只有一條:公開挑戰葉問。
既然要公開挑戰,總不能以「我看葉問不爽很久了」為理由,張天志的理由確實不留退路:葉問的詠春不正宗。這使得葉問不得不接戰,一旦怯戰,就留下了他人說閒話的把柄。
然而張天志萬萬沒想到的是:一、葉問從來不關心自己的詠春正不正宗。二、對葉問來說,詠春很重要,但老婆更重要。三、張天志確實打不過葉問。
這些策略上的漏洞,導致張天志只得到了「詠春正宗」的虛名,最後這僅有的名頭還在最後被葉問打破。
其實說到這裡,答案已經明了:葉問的詠春確實不正宗,然而張天志的詠春也不見得正宗。張天志以此理由挑戰葉問,不過是為了名利罷了。
關於編劇以「武術正宗」為緣由設置人物衝突這一點,筆者個人認為編劇其實是在引導觀眾去思考:傳統武術以「正宗」的名義不求思變真的有必要嗎?
答案很顯然:武術的強大不是因為它「正宗」,而是強在先人經驗的總結,方式的改進。如果囿於「傳統武術」的牢籠,中華武術很難走得更遠。
葉問的一句吐槽作為結束語再恰當不過:
「你說你的詠春正宗,難道你是跟五枚師太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