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青島市文化研究院、智慧青島承辦的最青島文化符號評選已經結束。經過半個多月的網友投票與專家評審,最終確定了50個最代表青島的文化符號。我們將會通過連續五期的專題報導,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最能代表青島的文化符號!
第一期已經為大家介紹了青島自然風光及自然植物類文化符號,第二期介紹了青島古代文化遺址類符號,本期將介紹第三類文化符號:青島民俗文化及節慶類。
本次評選出的青島民俗文化及節慶類文化符號共有十三個,分別是田橫島及田橫祭海節、海雲庵糖球會、胡嶧陽傳說、膠州秧歌、高鳳翰、柳腔、茂腔、石老人的傳說、青島國際啤酒節、「五王」大賽、夠級、李村大集、嶗山道士。
田橫島及田橫祭海節:田橫島,位於青島市即墨東部海域的橫門灣中,中心位置在北緯36°25′08",東經120°57′32",總面積1.46平方公裡,海岸線長8公裡,距青島碼頭68公裡。據史書記載,秦末漢初,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劉邦手下大將韓信帶兵攻打齊國,齊王田廣被殺,齊相田橫率五百將士退據此島。劉邦稱帝後,遣使詔田橫降,田橫不從,稱「死不下鞍」,於赴洛陽途中自刎。島上五百將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世人驚感田橫五百將士之忠烈,遂命名此島為田橫島。田橫島上已建成旅遊度假區,島上食宿方便,旅客都可在島上找到自己喜愛的娛樂活動。海島南岸礁巖林立,驚濤拍岸,與北坡鍺落的田疇、優美的房舍和寧靜的港灣剛柔相濟,充滿自然、古樸的神韻。
海雲庵糖球會:海雲庵位於山東青島市四方區海雲街,始建於明代。舊時,農曆正月十六是該庵廟會,香火頗盛,是市區內三大傳統廟會之一。因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特別多,久而久之,便習稱為"海雲庵糖球會"。1986年,青島市恢復了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民俗節日,會期定為3天。1990年,四方區恢復了民間的傳統廟會活動,舉辦了首屆糖球會和糖球藝術大賽。廟會之日,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糖球琳琅滿目,各種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每年前來趕會的中外遊客有100萬人之多。自1990年起,海雲庵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海雲庵蘿蔔·元宵·糖球會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舉行,歷時8天。主會場設在海雲庵區域,以海雲廣場、糖球廣場、嘉禾路為中心,輻射周邊道路和區域。在節會舉辦期間,將組織開展蘿蔔雕刻大賽、元宵製作大賽、花樣糖球製作大賽、獅王爭霸賽以及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等各類文體、經貿、專題活動。
胡嶧陽傳說:胡嶧陽傳說產生於清康熙年間,其傳說主體是清初著名《周易》研究家、理學家胡嶧陽。胡嶧陽精研《周易》,以《易經》理論推演天道人事,預示吉兇,推知前後,料事如神,三百年來盛傳不衰,其「千難萬難,不離嶗山」的喻世明言,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所推崇。他在世時被人們稱為「活神仙」,死後被神化,成為一方的神祉。 胡嶧陽傳說集中流傳於城陽區及青島市區和膠東半島,山東省境內皆有流傳,河北、山西、江蘇、安徽、陝西、遼寧、上海、北京等省市,香港、臺灣、澳門、韓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也有傳播。胡嶧陽傳說自清康熙中期傳承至今,代代相沿,並時有文字記載傳播。清《即墨縣誌》、《靈山衛志》、《潭略》及後來的許多史書志乘皆有載錄。清《萊州府志》、《即墨縣誌》、《即墨縣鄉土志》,民國《膠澳志》,今《嶗山縣誌》、《青島市志·嶗山志》、《城陽區志》等均載錄胡嶧陽的著述和行狀。胡嶧陽傳說具有極高的民俗學和鄉土文化、鄉賢文化價值,三百年來,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文化理念。胡嶧陽被廣泛地認同為中華民族善良、正直、堅強的人格化身,其影響宇括二千裡,宙貫三百年。
膠州秧歌: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屬於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多年相傳改進,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膠州秧歌」以其輝煌的藝術魅力蜚聲全國,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鳳翰:高鳳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揚州八怪之一,漢族,山東膠州三裡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藝術,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有《硯史》,《南阜集》。其書畫以清雅乖拙蜚聲宇內,更以其左手奇才彪炳藝林。現膠州市建有高鳳翰紀念館。
柳腔:柳腔是山東省青島地區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別名溜腔、老拐調、哦嗬唵,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代表曲目《四大京》、《八大記》。2008年6月7日,柳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柳腔的形成,對江蘇、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境內梆子系統地方戲的產生、傳播和支派的繁衍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茂腔:茂腔是流行於膠東半島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最早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它紮根於農村,與勞動人民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強烈地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並以其字正腔圓的優美曲調和通俗易懂的民俗唱腔加之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得廣大農民群眾所喜愛,素有「膠東之花」之美譽。茂腔的傳統劇目計有100多出,最流行的是「四大京」、「八大記」。2006年6月,茂腔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曾金鳳、張梅香、匡國棟、範興武等。2015年,大型茂腔現代戲《秧歌鄉的故事》獲評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17年,大型茂腔現代戲《秧歌鄉的故事》入選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作為山東省唯一入選劇目,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
石老人的傳說:相傳,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腳下的一個勤勞善良的漁民,與聰明美麗的女兒相依為命。不料一天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可憐的老公公日夜在海邊呼喚,望眼欲穿,不顧海水沒膝,直盼得兩鬢全白,腰弓背駝,仍執著地守候在海邊。後來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際,龍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姑娘得知父親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衝出龍宮,向已變作石頭的父親奔去。她頭上插戴的鮮花被海風吹落到島上,紮根生長,從而使長門巖、大管島長滿野生耐冬花。當姑娘走近嶗山時,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後來人們把這塊巨礁稱為「女兒島」。人間自有真情在,石老人一家父慈女孝之情無不引起遊人的同情與感嘆。人世滄桑,世事全非,如今已不再有為非作歹的海龍王,昔日的荒灘也已變成舉世聞名的海上樂園,石老人若心有靈犀,也該舒展愁眉,重新面對美好的未來。
青島國際啤酒節:青島國際啤酒節始創於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個周末開幕,為期16天。節日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融旅遊、文化、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國家級節慶活動。青島國際啤酒節始創於1991年,每年在青島的黃金旅遊季節8月的第二個周末開幕,為期16天。節日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融旅遊、文化、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節慶活動。是亞洲的啤酒盛會。如今,啤酒節已經成為彰顯青島城市個性優勢與魅力的盛大節日,以啤酒為媒介,展現了青島啤酒公司和城市。
「五王」大賽:青島市民「五王」大賽是青島市民文化藝術節的主要活動之一。以海選全市「歌王、舞王、戲王、琴王、秀王」為載體,引領人民群眾「唱響中國好歌曲,舞出中華好風採,演繹經典好戲曲,琴頌古今好樂章,展現傳統好技藝」,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承教化和公共服務功能,傳播中華文化經典,培育核心價值觀,彰顯青島文化特色,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水平,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
夠級:夠級是青島市井文化休閒的棋牌類代表項目,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滄口廣場。滄口夠級是一種高智能、強競爭性、特別強調數學計算、特別重視聯邦配合的一種百玩不厭的撲克娛樂活動。夠級的趣味性在於其特殊規則的複雜性、嚴謹性。由6個人用4副撲克進行,講究聯邦之間的配合,要求參與者有很強的團隊精神和清醒的判斷能力。
李村大集:李村大集始於1892年,距今約有110多年的歷史,每逢農曆二、七大集,大集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根據記載,早在明代後期李村就是聲名遠播的集市重鎮。它位居青島建制之初時的大陸中心點,雄居李村河中段。1872年版的《即墨縣誌》曾記載李村大集為當時青島地區24鄉集之一。建國前,躋身山東省4大集市之一。進入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更是盛況空前。進入現代,李村大集已發展成為綜合性市場,交易的商品主要有本地產或外地產糧食、海產品、手工製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集市參與或交易群眾近三萬人次,巨大的消費群帶動了李村商業的發展,為繁榮李滄經濟,方便居民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2008年,李村大集入選青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李村大集搬遷工程啟動,目前,大集業戶已在新址經營。
嶗山道士:嶗山道教歷經2000多年,嶗山道士通過舉辦法事、傳教布道、行醫診病等方式與周圍的世俗世界發生密切的關係,對嶗山地區群眾的社會生活以及傳統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歷史上,嶗山究竟有過多少道士,由於缺乏記載,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唐代,嶗山道教逐漸受到統治者重視,影響日益擴大。唐玄宗時期便吸引了姜撫、王旻、孫曇等術士前來煉製丹藥。到唐末,第一位見諸史籍的道士李哲玄將內丹術傳播到嶗山。宋初,華蓋真人劉若拙得到宋太祖的賞識。金元時期,嶗山道派逐漸歸依全真門下,丘處機、劉處玄等相繼傳教嶗山。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嶗山新創立了三個龍門岔派,嶗山的全真道派達十個之多。清代,隨著交通的發達,前來嶗山修道者空前繁盛。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嶗山道教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的黃金時期。嶗山現有道眾近100人,其中近70人在太清宮,其餘居住在華樓宮等處。其中蒲松齡《嶗山道士》中穿牆的傳說,更是給嶗山道士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點擊圖片查看詳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