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1902年張之洞為創辦三江師範學堂奔波勞頓,到南農人在國家建設中和世界舞臺上展露才華,南京農業大學走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為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和科教興農大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湧現出一大批為了國家的繁榮、民族的命運、蒼生的福祉殫盡竭慮的俊彥賢達,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踐行著「誠樸勤仁」的精神。
讓我們銘記百餘年高等農業教育篳路藍縷的歲月;讓這些歲月沉澱下來的精神激勵我們砥礪奮進。
(20年代)鄒秉文 拓荒科教興農之路的先驅
鄒秉文17歲時就到美國讀中學,1912年畢業後,補取為留美官費生,考入康奈爾大學,被機械工程專業錄取。20世紀初,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挑戰,中國農業和整個中華民族共同渴望涅槃重生。也許是家庭的影響,也許是從小走南闖北的經歷,年少的鄒秉文對於民族的苦難有著切膚的體會。鄒秉文堅定地認為:「中國號稱以農立國,但不求改進,以致農業日趨衰退,而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則為嚴重的病蟲災害。」為此,1913年他棄工從農,專修植物病理學。
從此,他踏上科學興農、振興民族的道路,義無反顧。
1915年留美期間,鄒秉文與康奈爾大學的校友過探先、楊杏佛、茅以升等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1917年成立的中國農學會,鄒秉文又是創建人之一。
1916年,鄒秉文躊躇滿志地回到祖國。應金陵大學農林科主任芮思婁的聘請,任教金陵大學,主講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學課程。1917年起,鄒秉文先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首任主任和國立東南大學農科主任。在金陵大學,他是在中國課堂上講授植物病理學的第一人;在國立東南大學,他被譽為「東南三傑」之一,對當時高校農科採用日本、歐美的課本為教材提出質疑和反駁,力行牽頭完成了中國第一本大學植物學教科書《高等植物學》。
鄒秉文還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巨額的教學經費,把教學、試驗、推廣三結合的理想付諸實踐。當時,中國近代農業教育剛剛興起,教學模式還是以書本知識的傳授為主。從康奈爾回來的鄒秉文,接受的是當時頗為先進教學、研究、推廣並進的教育理念。他在南高師任農科主任後,著力改變落後的教學理念,將教學與研究、推廣相結合,互相促進,時間不長,就使南高師農科成為國內新型農業教育的典範。作為中國早期農業高等教育的奠基人,鄒秉文為後人留下了我國第一部農業教育專著《中國農業教育問題》。
在鄒秉文的手稿中,有這樣的自白:「餘以一介書生,憑其個人所處地位,千方設法,就可能者作最大努力。此之蚊蟻負山,就蚊蟻言,所致力者實已盡其在我;而所成的,就吾國農業言,則實九牛一毛……」縱觀鄒秉文的生平,雖言「盡其在我」,實為全力以赴,鞠躬盡瘁。
(30年代)金善寶 選良種支持抗戰
抗日戰爭初期,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沙坪垻,條件艱苦,但金善寶以農業興邦為己任,始終沒有間斷過選育小麥良種的工作。1939年,他和助手選育出適於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的優良品種——「中大2509」(又名「矮立多」)和「中大2419」(後改名為「南大2419」)。
金善寶仰慕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好幾次來到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捐款捐物。他說:「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軍將士身上。」他為沒能去延安感到深深遺憾。延安開展大生產運動,金善寶認為這正是自己用農業科學技術為延安做貢獻的時候。他整理、鑑定自己多年搜集的小麥品種,選出最好的,精心包裝,送到《新華日報》社,請轉交延安。半個月後,鄧穎超同志告訴金善寶:「延安收到了你送去的種子,同志們感謝您。」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舉世矚目的1945年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期間,金善寶和在渝的幾位進步教授一起,被邀請到嘉陵江邊的張治中公館,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親切會見。這次難忘的會見,使他從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更加堅信一個嶄新的中國一定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來。
(30年代)馮澤芳 育成棉花良種溫暖天下蒼生
1930年,已過而立之年的馮澤芳,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安家立業。可誰也沒想到,這個年紀的馮澤芳,考取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在康奈爾,他堅持以實驗鋪就理論創新之路,埋首於棉花育種。當時的棉花育種工作,取得成功的都是純系育種和同種之雜交育種。為了拓寬育種途徑,國內外學者進行過多次美洲棉與中國亞洲棉的雜交。由於這是種間雜交,很難成功,即使少量雜交成功的,其第一代也都不育。學者們都不明白是何緣故。
馮澤芳要解開這個迷,逕自開展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寒冷的冬季,他扎進溫室裡栽培棉花。開花吐絮的棉株上面,掛滿了記載各項數據的紙片,引得同學們常在窗外駐足觀看,將之戲稱為「聖誕樹」。
功夫不負苦心人。1932年,他以自己對棉花雜交育種理論的精到見解,獲得了碩士學位。1933年夏,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因論文優異獲得學校頒發的優秀畢業生金鑰匙。他的博士論文《亞洲棉與美洲棉雜種之遺傳學與細胞學的研究》發表在權威的美國《植物學報》上,這篇論文解開了當時國際植物學界的難題,為棉花育種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引起國際植物學界的重視。
(40年代)樊慶笙 中國青黴素之父
1940年,樊慶笙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攻讀農業微生物學研究生。這期間,威斯康星大學的生化和細菌學院建立了研製盤尼西林的小組,並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樊慶笙覺得,苦難中的中國更需要盤尼西林。一定要帶著盤尼西林回國的想法在樊慶笙腦海長久盤旋。
1943年,樊慶笙完成在美國學習的任務。回國前,他向美國醫藥助華會會長Van Slyke 女士坦陳了自己的想法:回國後承擔血庫工作的同時,搞盤尼西林的研究。Van Slyke女士很尊重他的想法,給予他必要的支持,為他備齊了所需要的儀器、設備、試劑和溶劑,還提供了苗種。後來,美國醫藥助華會幫他搞到了兩支盤尼西林菌種,加上威斯康星大學細菌學系贈送的一支,樊慶笙的行李箱裡有了三支菌種。
1944年1月20日,樊慶笙登上了美軍的運輸船。太平洋上,日機圍追堵截,炸彈就在輪船周圍爆炸,激起數丈浪花。載著樊慶笙和三支盤尼西林的這艘船走走停停。在巴拿馬,當地華僑聽說有中國軍醫到來,非常歡迎,停留了數日,但在進入太平洋時,輪船故障,只好又折回巴拿馬修理。運輸船在太平洋好不容易突破了日軍的層層封鎖到了印度。接著,他們又乘上美軍的運輸機,沿著危險的駝峰航線飛越崇山峻岭,冒著生命危險到達昆明,而這時已經是1944年7月了。
回國後,樊慶笙先被安排在昆明血庫工作了一段時間,他還是想著創造條件生產盤尼西林。血庫位於昆華醫院內,南面隔湖就是當時的衛生署中央防疫處,處長湯飛凡是我國著名的細菌、病毒學家。當時他正領導一個小組,也準備進行盤尼西林的研製工作,可是他們只有從印度輾轉弄來的兩支菌種,同時缺少新技術及儀器設備。樊慶笙的到來恰似天意,他們決定把研製盤尼西林的工作放在防疫處進行,因為那裡已有些科研基礎。樊慶笙與湯飛凡、朱既明一起,將從美國帶回的菌種嘗試著進行了生產和成品的臨床試驗。1944年底,第一批5萬單位/瓶的盤尼西林面世,戰亂中的中國成為世界上率先製造出盤尼西林的七個國家之一,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這一令人矚目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建國初)羅清生 妙手仁心護生靈
羅清生是我國現代獸醫教育和家畜傳染病學的奠基人。他較早開展了人工飼養大熊貓規律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動物園曾有隻大熊貓生病, 經專家們治療病情雖有好轉,但長時間不能痊癒,醫生每天給它補充葡萄糖,可大熊貓卻一直消化不良。上海動物園請羅清生去問診。羅清生了解了大熊貓的病史和飼養情況,看到醫生給大熊貓餵葡萄糖,認為這樣無益有害,提出應該根據大熊貓的飲食習性,給它餵食竹葉,不然,大熊貓的消化功能還會加劇退化。上海動物園按照羅清生的意見改變了餵養方式,大熊貓果然就痊癒了。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南京地區曾發生一種死亡率極高的鴨瘟病,群眾稱為「大頭瘟」,來勢洶洶,嚴重威脅養鴨業的發展。羅清生帶領他的團隊對這種疾病展開系統研究, 並於1964年在我國首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病毒,證實了病因,進而培育成鴨瘟弱毒疫苗(南農64株), 及時控制了鴨瘟在華東地區的流行、蔓延。
(建國後)劉崧生 奮不顧身護農經
劉崧生是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劉崧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農業經濟博士學位,站在人生的新起點上,劉崧生拒絕了聯合國的高薪崗位和優越的環境,衝破阻礙,毅然回到祖國投身新中國的教育事業。
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百業凋零,百廢待興。一種期望以自己的滿身學識融入建國偉業的激情,在這個年輕的愛國學子的心中澎湃。回國後,他接受了南京大學農學院的聘請,成為農業經濟系的副教授,後又擔任南京大學農業經濟系副主任。1952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他轉入南京農學院農業經濟學系。在此後的10年中,他做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工作,積極參加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活動。他以一腔熱情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針對當時的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問題深入調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不但充實了正處於建設之中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也為師生們在勤於調查研究、善於獨立思考方面樹立了榜樣。
20世紀60年代末的那場浩劫也波及了高等學府,全國農業經濟教育受到嚴重摧殘,有人甚至提出「砸爛農業經濟系」「農經教育無用論」的口號。風口浪尖上的劉崧生堅定地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處於社會主義改造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教育終究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他不顧個人安危,千方百計保存師資力量、保存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使南京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倖免於難,並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迅速恢復教學和科研工作。
繼往開來,俊彥輩出。
劉大鈞
在小麥育種領域耕耘多年的劉大鈞院士是我國作物遺傳育種學泰鬥。用自己的科學實踐,描繪出白居易《觀刈麥》中那句「小麥覆隴黃」的景色,是他一輩子的夢想。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簇毛麥、鵝觀草等,分別高抗小麥白粉病和赤黴病,並將其抗性基因成功轉移進栽培小麥,育成一大批優異抗性種質;他和陳佩度教授等建立的精確鑑定栽培小麥中外源染色質的技術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培育的小麥品種「寧麥3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大面積推廣,5年增產10億多斤……「小麥覆隴黃」終成現實,劉大鈞的研究成果使億萬中國農民受益。
蓋鈞鎰
「一想到大豆,我感到的就是壓力。我國大豆年用量是5000萬噸,我們每年能提供的只有1500萬噸。」大豆育種是蓋鈞鎰一生的事業。近年來,蓋鈞鎰院士創建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持國家大豆育種攻關,育成、參與育成20多個大豆新品種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推廣;研究發現了栽培大豆起源南方野生群體的分子遺傳學論據;通過高產育種與栽培實踐的結合,選育出超高產大豆新品種南農88—31。
滄桑砥礪薪火相傳,春華秋實勤耕不輟。今天,越來越多的南農人在科教興農的道路上建功立業,數不盡的俊彥群星,說不完的南農故事。。
策劃:黨委宣傳部、黨委宣傳部新媒體學生記者團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