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之不訓,與無軍同;訓之不嚴,與不訓同。」那一幕,2018年無數次被北部戰區空軍飛行員談起:「金頭盔」雙機編組二對二空戰中,第一場雙方打成平手,上天再戰依舊難分伯仲,直到第三場戰鬥打響後,飛行員高中強被對手鎖定,且處於不可逃逸區。
怎麼辦?就在即將被「擊落」的危急時刻,高中強做了個令人驚訝的動作:掉轉機頭,向對手發射「飛彈」。
如果是實戰,他也將被擊落。但他這樣做,有可能抵消對手的優勢,幫助長機贏得勝利。「同歸於盡」,最終贏得勝利。
近年來,各軍兵種打造的「跨越」「神電」「紅劍」「天劍」「衛士」等演訓品牌,成為推動我軍實戰化訓練的重要引擎。2018年,這些演訓品牌設置更高的「坐標系」、更新的「度量衡」,牽引部隊訓練不斷向實戰靠攏。
不怕暴露問題,不怕推倒重來,不怕拉垮部隊,不怕搞砸演習,正成為三軍練兵場上的一種常態。
這一年,開展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活動,召開實戰化軍事訓練難題破解推進會,糾不實訓風演風刀刀見骨。
練兵之道,以治為勝。一年來,全軍組織各類訓練監察幾十次,覆蓋幾百個軍師旅團級單位,對一批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
(小標題)開拓創新塑造訓練新格局
2018年,人民軍隊兩支新生力量在碧海藍天的精彩表現,圈粉無數:
——4月,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在南海海域展開高強度高難度實兵對抗訓練,檢驗和提升航母編隊體系作戰能力。
——8月,《人民日報》推出的《軍人1分鐘》短視頻中,首次透露我軍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的戰鬥巡航速度:1小時3120公裡。將這個數值換算一下,就是每秒鐘866米。
不管是倍受關注的護國重器,還是令人振奮的九霄新銳,都折射出一年來人民軍隊推進實戰化軍事訓練的一幅新圖景——新型作戰力量訓練越抓越實。
廣袤藍天,殲-20、蘇-35、運-20等新裝備相繼形成戰鬥力;大洋深處,海軍航母編隊多次出海訓練,遠海實兵對抗演練實現多項突破……
不僅亮點頻出,而且形成體系。全軍實戰化訓練呈現戰略戰役力量和全系統全要素參訓、陸海空天電全維一體的新格局。
當前戰爭形態、作戰方式日新月異,如何適應未來戰場,錘鍊好打贏能力?學習貫徹習主席訓令,軍委機關、各戰區和各軍兵種一直在思考、摸索:
軍事領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要思想解放的領域。貫徹落實習主席訓令,不能因循守舊,必須開拓創新!
作為和平時期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基本實踐活動,軍事訓練必須緊緊扭住創新這個關鍵,把打仗用得上的內容訓紮實,把陳舊無用的內容剔除掉,使軍事訓練緊跟時代發展。
面對戰爭面貌的新變化,軍事訓練必須圍繞實戰需要果斷再造重塑,使最新的作戰理論、作戰方式、作戰力量進入訓練實踐,提高訓練對打贏的貢獻率。
一年來,全軍把軍事訓練納入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積極推動軍事訓練創新發展——
「二次創新」構建適應新體制的練兵模式。軍委統一領導下歸口管理、分工負責的訓練管理模式逐步成型,推動解決戰建分離和交叉的問題,實現全軍訓練一盤棋,初步將改革體制優勢轉化為軍事訓練優勢、作戰能力優勢。
「以聯為綱」探索新體制下聯訓體系。積極探索新體制下戰區聯合作戰指揮訓練體制,規範戰區依案組訓、重練指揮、精練體系的方式方法,將體系作戰、聯合作戰要求貫穿訓練各層級,推動戰區指揮能力不斷提升。
「聚焦精銳」突出新型作戰力量訓練。陸軍開展偵察情報、特種作戰、信息保障、電子對抗、陸航空突行動等新型力量比武,海軍大力開展艦艇遠海遠洋訓練、潛艇遠航戰備訓練,遠海防衛作戰能力穩步提升……一年來,我軍各種新型作戰力量訓練蓬勃開展,新型力量體系對抗訓練漸成亮點。
「放眼世界」創新布局中外聯演聯訓。這一年,中國軍隊的軍事訓練「朋友圈」越來越大,全軍共參加中外聯訓40餘場。中俄聯演由「海上聯合」到「東方-2018」戰略演習,中巴、中泰聯訓實現兵力要素新突破,承辦國際軍事比賽由陸軍、空軍向海軍拓展,我軍再創佳績獲得4項團體第一、15項團體第二、21項個人第一。
「深度融合」打造強軍練武之地。著眼戰略全局謀劃訓練保障大布局,科學設計新時代訓練基地場地體系,修訂基地場地建設標準,組織海南軍用土地資源規劃整合試點,分區域推進福建、浙江、重慶、河北等訓練用地需求,探索資源枯竭地區轉型建設訓練場地路子,推動全軍訓練資源開放共享,著力營造貼近實戰練兵環境,破解制約實戰化訓練的現實難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堅信,在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我軍實戰化訓練必將不斷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