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嫂並非一項普通工作,不是什麼人都能擔任!」11月17日,在家政行業從業多年的梅子(化名),聽說合肥有育嬰師撿起掉在地上的磨牙膠,直接塞到孩子嘴裡後,直接發怒。
日前,合肥市民孫女士在監控裡發現,高薪請來的育嬰嫂,看起來笑呵呵,暗地裡對只有5個月大的寶寶「下黑手」。而在此之前,頻頻發生的育嬰嫂「虐待」孩子事件,讓很多寶媽對這個行業「心涼」。「除非有熟人介紹,否則我不會從市場上找育嬰嫂。」一位三歲女寶的媽媽如此直言。
作為家政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育嬰嫂這個行業到底怎麼了?11月17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就此展開探訪。
[案例] 監控中,育兒嫂對寶寶「動起了手」
根據報導,孫女士是從合肥某網絡平臺請到了育嬰嫂。為此,她給平臺交了一年6000多元服務費,並且每月要支付給育兒嫂5000多元工資。但是最後,家裡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育嬰嫂並不稱職,不但把掉在地上的磨牙膠「直接塞到孩子嘴裡」,還重重拍打孩子……
雖然警方稱,育嬰嫂行為不構成違法,但孫女士沒想到,經常從新聞中才看到的育嬰嫂虐待孩子的事情,竟然真實地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記者注意到,近些年,育嬰嫂打孩子的事情頻頻見諸報端。2017年10月,本報也報導了一起育嬰嫂打孩子的事情。據悉,當時合肥市民周女士和丈夫帶女兒外出購物,把7個月大的兒子悠悠(化名)留在家中交由聘請的育嬰嫂趙女士照看。當日下午,周女士通過與家中監控聯網的手機,發現了趙女士的惡行。 監控視頻顯示,育嬰嫂趙女士在客廳中抓起孩子在半空中用力搖甩,還多次推倒坐在沙發上的嬰兒,並扭孩子的臉、打孩子的屁股……
「的確聽講過有育嬰嫂打孩子的事情。」梅子承認,有不少行為惡劣的從業人員,她自己也開除過類似人員。合肥市家政協會會長張立發也承認,行業內這種現象的確不少,也遇到很多客戶的投訴。
[緣由] 準入門檻低、中介制經營 不利行業健康發展
育兒嫂也叫育嬰師,主要從事0~3歲嬰幼兒照料、護理和教育,指導家長科學育兒,其工作範圍包括嬰幼兒生活照料、指導母乳餵養,按照月齡進行輔食製作、合理營養配餐,培養嬰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為嬰兒進行生長檢測、預防接種觀察、常見病護理等等,甚至包括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
育嬰嫂為何「頻頻」對孩子下手?在多名從業人員看來,行業準入門檻低,育嬰嫂的職業道德感缺乏,是其中重要原因。
合肥市家政行業協會提供的《合肥市2019年家庭服務業調查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分析報告)顯示,在參與合肥市「常住居民家庭使用家政服務員情況調查」的401個家政服務員中,初中及以下的355人,佔88.5%;高中的29人,佔7.3%;中專14人,佔3.5%;大專的3人,佔0.7%。
「初高中的學歷,有健康證,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我們就能上崗。」在合肥市蒙城路某小區,一位有7年從業經驗的育嬰嫂柯女士這樣說。「但只靠這幾天的培訓,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今年43歲的柯女士來自皖南山村。四年前,她來到合肥從事家政服務。「這個行業其實對職業道德要求蠻高的。」在柯女士看來,一旦失去了職業道德,就算有一流的技術也是空談。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讓家裡的老人帶孩子也不願請育嬰嫂的原因,「他們不敢擔這個風險。」
記者注意到,合肥市許多小家政公司在招聘育嬰嫂時,條件只有「年齡25~55歲」「初高中學歷」,還有「有無經驗均可」。記者以幫親戚找工作為由,致電合肥多家家政公司被告知,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就可以去面試,後期公司會提供短期培訓。
在行業門檻低之外,這個行業的「中介制」經營模式,也使得從業人員頻繁流動,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無論是月嫂,還是育嬰嫂,只要是好的,一個難求。」11月17日,從業多年的梅子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個行業模式,讓各家家政公司的人才流失率極高。
「走私單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好一點的月嫂和育嬰師都會在私底下接單。」梅子說,無論是月嫂還是育嬰師,從本質來說,其實並不是家政公司員工。「家政公司不給她們買保險,她們的工資是客戶給的;反而家政公司還從她們的收入中抽成。」這也導致了好的保姆想拿高薪而私自接單。
「家政公司是沒辦法約束她們的。」梅子介紹,一旦私底下接到單後,育嬰師或月嫂會以家裡有事,向家政公司請假。而好的月嫂或育嬰師流失後,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家政公司或從其他公司「撬」人,或招沒有經驗的新手。
分析報告指出,目前合肥市家政行業仍以「中介制」為主流。而更利於人員隊伍穩定的員工制家政服務員佔比很小。2019年,員工制戶均家政服務員為29人,僅佔3.7%。
此外,在張立發看來,行業培訓標準不統一,營養學知識的不達標,也造成了行業從業人員遭僱主投訴的現象屢有發生。
[聲音] 「員工制」和「誠信制度」需確立
在梅子看來,如此「惡性循環」,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或許今後,藉助網際網路和其他科技,這個行業會有更健康的行業模式出現。「行業抱團,對月嫂或育嬰師有統一的嚴格考核,肯定是有好處的。」
「比如如果多次打罵孩子,就收回她們的職業等級證書,行業內通報……」梅子設想,一旦在從業者頭上加上「緊箍咒」,必然會對她們的行為加以有效約束。
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這樣的行業內通報並不存在。「很多人是在這家幹不好了,又跑到另一家去幹了。」柯女士坦誠,確有不少同行在給行業「抹黑」,但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裡,這家家政公司也不知道另一家家政公司的員工「背景」如何。
據悉,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提出了推動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36條政策措施,其中,提到「兩個著力」,一是著力發展員工制企業,二是推動家政進社區。
張立發表示,在合肥市家政行業發展的調查中,大部分的員工制企業生存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另外,有企業提出,開設家政服務社區店門檻較高,絕大多數家政企業無法達到開設標準。於是,分析報告建議能加大政府補貼力度,降低社區店開設門檻,從而加速員工制的推行和家政服務業進社區的推進。
同時該報告提出,要完善行業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家政電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訓等新業態服務標準和規範。將健康體檢中「B肝五項」「胸片」「幽門螺桿菌」等項目納入家政行業從業者檢查項目。構建家政服務信用平臺,穩步提升家政服務的安全性水平。
張立發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逐步重視家政行業發展,政府部門對家政行業的管理也在規範中。「之前,包括合肥市發改委、人社局等多部門成立了家政行業聯席辦公室,正在慢慢規範對行業的管理。」
與此同時,近期,人社部印發通知,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貫通機制。這意味著,快遞員、育兒嫂等「藍領」,也能像醫生、工程師等「白領」一樣參加職稱評定了。「這都有利於行業的規範化發展。」張立發說。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陶偉
「育兒嫂並非一項普通工作,不是什麼人都能擔任!」11月17日,在家政行業從業多年的梅子(化名),聽說合肥有育嬰師撿起掉在地上的磨牙膠,直接塞到孩子嘴裡後,直接發怒。日前,合肥市民孫女士在監控裡發現,高薪請來的育嬰嫂,看起來笑呵呵,暗地裡對只有5個月大的寶寶「下黑手」。而在此之前,頻頻發生的育嬰嫂「虐待」孩子事件,讓很多寶媽對這個行業「心涼」。「除非有熟人介紹,否則我不會從市場上找育嬰嫂。」一位三歲女寶的媽媽如此直言。作為家政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育嬰嫂這個行業到底怎麼了?11月17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就此展開探訪。[案例]監控中,育兒嫂對寶寶「動起了手」根據報導,孫女士是從合肥某網絡平臺請到了育嬰嫂。為此,她給平臺交了一年6000多元服務費,並且每月要支付給育兒嫂5000多元工資。但是最後,家裡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育嬰嫂並不稱職,不但把掉在地上的磨牙膠「直接塞到孩子嘴裡」,還重重拍打孩子……雖然警方稱,育嬰嫂行為不構成違法,但孫女士沒想到,經常從新聞中才看到的育嬰嫂虐待孩子的事情,竟然真實地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記者注意到,近些年,育嬰嫂打孩子的事情頻頻見諸報端。2017年10月,本報也報導了一起育嬰嫂打孩子的事情。據悉,當時合肥市民周女士和丈夫帶女兒外出購物,把7個月大的兒子悠悠(化名)留在家中交由聘請的育嬰嫂趙女士照看。當日下午,周女士通過與家中監控聯網的手機,發現了趙女士的惡行。監控視頻顯示,育嬰嫂趙女士在客廳中抓起孩子在半空中用力搖甩,還多次推倒坐在沙發上的嬰兒,並扭孩子的臉、打孩子的屁股……「的確聽講過有育嬰嫂打孩子的事情。」梅子承認,有不少行為惡劣的從業人員,她自己也開除過類似人員。合肥市家政協會會長張立發也承認,行業內這種現象的確不少,也遇到很多客戶的投訴。[緣由]準入門檻低、中介制經營不利行業健康發展育兒嫂也叫育嬰師,主要從事0~3歲嬰幼兒照料、護理和教育,指導家長科學育兒,其工作範圍包括嬰幼兒生活照料、指導母乳餵養,按照月齡進行輔食製作、合理營養配餐,培養嬰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為嬰兒進行生長檢測、預防接種觀察、常見病護理等等,甚至包括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育嬰嫂為何「頻頻」對孩子下手?在多名從業人員看來,行業準入門檻低,育嬰嫂的職業道德感缺乏,是其中重要原因。合肥市家政行業協會提供的《合肥市2019年家庭服務業調查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分析報告)顯示,在參與合肥市「常住居民家庭使用家政服務員情況調查」的401個家政服務員中,初中及以下的355人,佔88.5%;高中的29人,佔7.3%;中專14人,佔3.5%;大專的3人,佔0.7%。「初高中的學歷,有健康證,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我們就能上崗。」在合肥市蒙城路某小區,一位有7年從業經驗的育嬰嫂柯女士這樣說。「但只靠這幾天的培訓,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很明顯是不可能的。」今年43歲的柯女士來自皖南山村。四年前,她來到合肥從事家政服務。「這個行業其實對職業道德要求蠻高的。」在柯女士看來,一旦失去了職業道德,就算有一流的技術也是空談。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讓家裡的老人帶孩子也不願請育嬰嫂的原因,「他們不敢擔這個風險。」記者注意到,合肥市許多小家政公司在招聘育嬰嫂時,條件只有「年齡25~55歲」「初高中學歷」,還有「有無經驗均可」。記者以幫親戚找工作為由,致電合肥多家家政公司被告知,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就可以去面試,後期公司會提供短期培訓。在行業門檻低之外,這個行業的「中介制」經營模式,也使得從業人員頻繁流動,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無論是月嫂,還是育嬰嫂,只要是好的,一個難求。」11月17日,從業多年的梅子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個行業模式,讓各家家政公司的人才流失率極高。「走私單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好一點的月嫂和育嬰師都會在私底下接單。」梅子說,無論是月嫂還是育嬰師,從本質來說,其實並不是家政公司員工。「家政公司不給她們買保險,她們的工資是客戶給的;反而家政公司還從她們的收入中抽成。」這也導致了好的保姆想拿高薪而私自接單。「家政公司是沒辦法約束她們的。」梅子介紹,一旦私底下接到單後,育嬰師或月嫂會以家裡有事,向家政公司請假。而好的月嫂或育嬰師流失後,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家政公司或從其他公司「撬」人,或招沒有經驗的新手。分析報告指出,目前合肥市家政行業仍以「中介制」為主流。而更利於人員隊伍穩定的員工制家政服務員佔比很小。2019年,員工制戶均家政服務員為29人,僅佔3.7%。此外,在張立發看來,行業培訓標準不統一,營養學知識的不達標,也造成了行業從業人員遭僱主投訴的現象屢有發生。[聲音]「員工制」和「誠信制度」需確立在梅子看來,如此「惡性循環」,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或許今後,藉助網際網路和其他科技,這個行業會有更健康的行業模式出現。「行業抱團,對月嫂或育嬰師有統一的嚴格考核,肯定是有好處的。」「比如如果多次打罵孩子,就收回她們的職業等級證書,行業內通報……」梅子設想,一旦在從業者頭上加上「緊箍咒」,必然會對她們的行為加以有效約束。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這樣的行業內通報並不存在。「很多人是在這家幹不好了,又跑到另一家去幹了。」柯女士坦誠,確有不少同行在給行業「抹黑」,但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裡,這家家政公司也不知道另一家家政公司的員工「背景」如何。據悉,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提出了推動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36條政策措施,其中,提到「兩個著力」,一是著力發展員工制企業,二是推動家政進社區。張立發表示,在合肥市家政行業發展的調查中,大部分的員工制企業生存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另外,有企業提出,開設家政服務社區店門檻較高,絕大多數家政企業無法達到開設標準。於是,分析報告建議能加大政府補貼力度,降低社區店開設門檻,從而加速員工制的推行和家政服務業進社區的推進。同時該報告提出,要完善行業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家政電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訓等新業態服務標準和規範。將健康體檢中「B肝五項」「胸片」「幽門螺桿菌」等項目納入家政行業從業者檢查項目。構建家政服務信用平臺,穩步提升家政服務的安全性水平。張立發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逐步重視家政行業發展,政府部門對家政行業的管理也在規範中。「之前,包括合肥市發改委、人社局等多部門成立了家政行業聯席辦公室,正在慢慢規範對行業的管理。」與此同時,近期,人社部印發通知,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貫通機制。這意味著,快遞員、育兒嫂等「藍領」,也能像醫生、工程師等「白領」一樣參加職稱評定了。「這都有利於行業的規範化發展。」張立發說。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