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專家:林永忠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神經內科主任
假日期間,張家界玻璃棧道成了一個熱詞,很多人在網上分享有趣好玩又精彩刺激的「玻璃棧道扶牆照」。
生活中,有些人總喜歡說自己怕高、有「恐高症」。那麼,人為什麼會怕高?恐高症是怎麼回事?記者為此採訪了有關專家。
都市上班族「恐高」者居多
林永忠說,張家界天門山的玻璃棧道海拔1430米,嚇得腿軟坐地不起也屬正常現象。不過,生活中有些人確實存在「恐高」現象。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現代都市人中有近九成人出現過恐高症狀,其中10%較嚴重的屬臨床性恐高。他們每時每刻都要提防「意外」出現的高度對其的威脅,恐懼乘透明電梯,更不敢站在陽臺上,即使站在4樓的高度也受不了,更不用說坐飛機到萬米以上的高空了。專家分析,都市上班族的工作環境多在高樓大廈裡,站得高看得遠、看得廣,但站在高處視覺轉換過大,進入視野的場景明顯擴大,和平時站在平地看到的物體差距很大,因此,很容易產生恐高症狀。
專家指出,現代都市人的恐高症狀與社會發展有關。大型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和摩天大樓隨處可見,無論白晝都強烈反光的建築物玻璃幕牆,都在無形中形成一種「逼迫感」,讓人感到眩暈。
「恐高」的專業解讀
針對「恐高」症狀的產生,林永忠解釋:當你身處高處,往下看一片模糊,景象大幅度縮小,一切都變得遙不可及,跟平日習慣的視像大相逕庭,這時你的視覺信息大減,就會失去平衡。一般情況下,大腦指揮身體作出的動作幅度是以視野中物體的相對活動為參照對象。假如從高處往下望,地面物體太遠太小,就不能作為平衡信息回饋的根據了。再加上人在高處,眼睛無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實物進行水平運動參照,於是人體平衡系統崩潰,繼而出現類似暈車暈船那樣的眩暈。
專家指出,恐高症屬於神經症性障礙,為輕型的精神障礙,因其影響到個體的社會生活,因而屬於一種疾病。它與遺傳基因有關,父母有恐高症,子女患有恐高症的可能性較大。恐高症的表現除了恐懼、害怕、緊張等情緒外,還可以出現身體反應,如眩暈、噁心、食欲不振等。
怕高並非恐高症
林永忠說,怕高更多地來自與生俱來的自我防禦機制,怕高並非就是恐高症。若你躺在高層建築屋內的床上,沒有親眼目睹窗外的一切,而出現不安全感、驚恐萬分,那就不正常了。這種對高處產生的過分恐懼的情緒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符,明知自己恐怖過度,卻無法控制才可能是恐高症。
專家指出,恐高症屬於可治療的疾病。但如果對工作和生活影響不大,不一定非得治療。目前認為行為療法和系統性脫敏療法是有效的方法。通過系統性脫敏療法讓患者慢慢感知,並逐漸適應進行自我治療。採用逐步嘗試的方式進行鍛鍊,最初在1米高,逐漸2米、3米……當產生了不懼怕的心理時,就會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專家特別提醒,「恐高」的人切記不要到特別高的地方練習膽量,挑戰自我,如若出現眩暈症狀會使身體失去平衡,產生危險。循序漸進地適應,並逐漸克服恐懼心理,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