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高爾基的一句「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鼓舞了一代人對知識的攀登,對書本的渴求。而作為農耕民族的華夏,自創世伊始便有「半耕半讀,耕讀傳家」的傳統家風,「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離不開閱讀。華夏先祖以卓越的知識管理智慧,把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精粹載入書冊,滋養後世靈魂;古今中外,各界學者,前僕後繼,整理翻譯經典巨著,致力於國際文化傳播。而當下,IT業的飛速發展催生碎片化閱讀的興起,「知識快餐」剝奪了系統閱讀的豐富營養,對「閱讀回歸」的呼籲此起彼伏,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更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日前,記者就0~3歲嬰幼兒閱讀啟蒙的相關話題採訪了浙江師範大學老校長、兒童文學研究所原所長蔣風和金華健兒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厲勵。
厲勵:我如何帶著六個月大的小孫女閱讀
走進厲勵的家,只見「書桌」、「電腦」、「音響」、「書架」……一張張字條「對號入座」,貼在相應的物件上,「這是我特意給小孫女做的,平時就抱著她一遍遍地跟她嘮叨『這是電視』、『這是書架』……讓她能在識物的同時識字,提高她對文字的敏感度。」小孫女剛六個月大,厲勵的閱讀啟蒙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專業研究的基礎上,我會根據對小孫女的觀察作出一定的調整,也會錄製一些小孫女的影像與我們的學員分享和探討。」
在厲勵看來,嬰幼兒早教的重點在於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功能、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五大領域的啟蒙和訓練,而這要從「五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功能的充分開發開始,閱讀能力作為認知及語言能力的有機結合,更需要多管齊下。
厲勵在小孫女的嬰兒期教養中也做了相應的實踐,「嬰兒天生擁有卓越的『五覺』機能,但機能的喚醒需要足夠的外界刺激。小孫女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有意讓她睡在採光很好的房間裡,不拉上窗簾,每天還反覆扣動日光燈開關,刺激寶寶視覺發育,寶寶一個月後就能看清東西了;我們沒有給孩子聽兒歌,而是直接給孩子聽交響樂,因為交響樂的音樂元素複雜,可以給孩子豐富的聽覺刺激;我們會有意讓孩子觸摸周圍的一切,冷的、熱的、粗糙的、光滑的……孩子擁有了足夠的感知經驗,才可能有較好的理解能力。」
幾乎每個孩子的閱讀都是從畫本開始的,厲勵給小孫女安排的閱讀啟蒙也不例外,但在實踐過程中,厲勵有了意外的發現,「我發現孩子起初會要求我反覆給她讀同一本書,一段時間後,孩子就不願意再讀那本書了,起初我覺得很奇怪,但是有一天,我發現孩子看到熟悉的畫面和字體,她會興奮起來,我就開始反覆觀察,知道了是怎麼回事。」在厲勵看來,孩子的閱讀分幾個階段,首先孩子會對整體畫面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家長的翻閱和解說下有了初步的認知,而後在家長的指點下開始關注畫中文字,最終才會完成由「圖文分離」到「圖文統一」的認知轉變,「孩子完成這一系列的認知過程後,她就對這本書喪失了興趣。」
「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就越短,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盯著一個畫面或字體看,孩子每秒鐘可關注10個以上不同的畫面。」每天,厲勵都會捧著一疊卡片,對著小孫女一邊念一邊翻轉,為加快圖片變換速度,厲勵把圖片掃描成電子版做成了幻燈片,錄下自己的語音,導入幻燈片,讓小孫女看有聲幻燈片自動播放,「這樣她能對看圖這項閱讀遊戲保持新鮮感和興奮度。」
為開發小孫女的語言功能,厲勵就帶著全家一邊做事一邊跟小孫女說話,「比如泡茶的時候,我會嘮叨:『你看,爺爺把杯子的蓋子打開,把茶葉放進去,再把水倒進去,這水有點燙,好,爺爺再把杯子蓋上……』家長的語言表達必須十分形象具體,讓孩子容易理解,抽象詞彙對孩子沒有意義。」
對小孫女閱讀啟蒙的後續規劃,厲勵也有自己的想法,「要儘早讓孩子認字,孩子的大腦功能必須趁早開發。」作為蒙氏教育的推崇者,無疑,厲勵在孩子適齡識字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中國字是象形文字,聲形合一,孩子對圖像的識別敏感期要先於字母符號,而漢字本身就是最適合嬰兒智力發展的學習材料,識讀漢字應該早於英文等拼音文字的識讀。」
在閱讀材料方面,厲勵經過篩選,確定了一套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河南鄭州大學工學院副教授郭保華編寫的《字經》,「四字一組,非常適合孩子的模塊記憶,由家長作適當引導,孩子就能自主對模塊進行分解,做到個別識記;而且《字經》內容包含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孩子的常識積累。」
此外,厲勵對當下閱讀早教課堂組織孩子們同堂授課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同堂授課可以促進寶寶良好夥伴關係的建立,但0~3歲孩子的教育本質上就是親子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他人不可替代。因此,早教培訓的對象應該是家長,而不是孩子。另外,早教關乎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各種感知覺訓練必須在出生後六個月內啟動,一旦錯過,就會自動退化,非常可惜,這就需要寶寶家長在生育寶寶之前接受早教培訓。」
蔣風:親子閱讀的目的是讓孩子與書終身結緣
科學研究證明,寶寶在母體內16周~20周,將出現第一次胎動,他與這個世界的「對話」從此開始。「孩子的閱讀早教越早越好,甚至可以從胎兒期有聽覺的時候開始。」蔣風教授建議準爸爸、準媽媽們可以時常對著腹中胎兒講故事、念兒歌,「一來是培養孩子的語言感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親子感情,尤其要指出的是,爸爸不能缺位。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同等重要。」
閱讀就是識字嗎?蔣風認為,科學的閱讀早教應該是語言教育,而非識字教育。在孩子學前階段,父母應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讓孩子能說完整的話。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識字可以安排在上小學以後,這樣孩子不會有過多的負擔。」此外,蔣風建議家長給0~3歲的寶寶安排更多的畫本讀物,「圖片是最能激發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這能給孩子帶來無盡的樂趣,還能促進孩子個性化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我並不建議家長一開始就給孩子閱讀古代文學,畢竟很多傳統文化中存在一些糟粕,而孩子還不具備辨別能力,全盤吸收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家長無不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那麼早教閱讀的目的是讓孩子提前學習,掌握閱讀能力嗎?蔣風教授提醒廣大家長切勿急功近利,他認為,興趣引導是親子閱讀不變的初衷,孩子3歲以後同樣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感覺讀書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他才會漸漸學會自主閱讀,學會自主選擇優秀的讀物。」而家庭的書香氛圍對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在家裡設書房,在幼兒園設圖書角,這都是很好的方式,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聞著書香長大,與書結緣,終身為伴。」
在孩子學會自主選擇讀物之前,家長的引導則尤為關鍵,但當下家長的兒童文學素養卻令蔣風不很樂觀,「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家長及老師的兒童文學素養不夠高,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沒有閱讀的習慣,在引導孩子閱讀方面必然力不從心,這是全國普遍存在的情況,連師範類專業的學生都很少學習這門課。」由此,蔣風期待社會各界對兒童文學研究給予必要的重視,建議師範類院校將兒童文學素養列入課程教授範圍,建議學校等有關單位開設兒童文學素養培訓課程,全面提升中國家長的育兒水平,同時建議各級媒體就近組織公益講座,為家長提供專題學習和討論的機會。
在具體的書籍選擇方面,蔣風教授給廣大家長提了以下建議:「給孩子選書講求三大原則,一是適齡性,即選擇適合孩子成長階段的書籍;二是趣味性,給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家長也可以直接帶孩子去書店,讓孩子自己挑,家長只需在旁把把關;三是考慮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孩子在趣味閱讀中得到道德成長,寓教於樂,是再好不過的閱讀和成長。」採訪的最後,蔣教授還為孩子們推薦了幾本書,「0~2歲的寶寶可以閱讀類似由美國作家艾瑞克·卡爾編著、臺灣鄭明進翻譯的圖畫書《好餓的毛毛蟲》之類的書籍,2~3歲的寶寶可以閱讀諸如由英國作家佩特·哈群史編著、上誼出版社翻譯的圖畫書《母雞蘿斯去散步》、由日本作家宮南達也編著、彭懿翻譯的圖畫書《好餓的小蛇》,而3~4歲的孩子則可以開始閱讀由朱成涼作圖、餘麗瓊撰文的本土圖畫書《團圓》,由周翔編著的《一園青菜成了精》等。」
責任編輯:吳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