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8名學生到427名學生,從一個教學點到一所完全小學,從一棟教學樓到教學樓、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學生食堂和標準化運動場等高標準配置……」談到貴州從江縣大歹小學的變化,曾在教學點支教後留下的潘敏老師,對學校前後的變化可以說是印象格外深刻。
大歹小學所在大歹村是一個苗族村,居住著288戶村民,是從江縣丙妹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早些年,因教學點接納能力有限,學生讀三四五年級只能去約20公裡外的縣城,六年級得到另外一所村小——大融小學去讀。村黨支部原書記代祥你說:「那時孩子們讀書真叫苦!」因為上學遠、上學難,再加上村民普遍對教育認識不到位,不少適齡兒童青少年早早輟學失學。2019年9月,經過多次排查核對,158名6至16周歲輟失學兒童青少年被成功勸返,43人就讀大歹小學。
現在的大歹小學是澳門基金會投資3000萬元修建並於2019年9月投入使用的,接收大歹、上歹兩村的適齡兒童少年。新學校剛投入使用,一個在從江縣頗具代表性問題便凸現出來:那就是如何提升學校辦學內涵吸引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如果這個關鍵問題不解決,把學生招、勸返進來了也教不好和留不住!」學校當時就有老師這樣篤定地認為。
2019年11月8日, 經貴州省教育廳、貴陽市教育局統籌協調,南明區教育局決定指派南明小學集團組建由黨總支書記陳曉丹帶隊、副校長王玉擔任大歹小學第一校長等的四人團隊,長期駐校開展幫扶工作,開啟了「一年大見成效,第二年共贏成長,第三年全面發展」的「N+1」幫扶徵程。
「大歹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這樣造成相當大一部分人家對子女教育不重視!」陳曉丹說,「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們發現這裡的孩子衛生習慣差、行為習慣差,見陌生人就躲,一點都不陽光不自信!」於是,在接下來的一段到時間,她們把絕大多數時間用在和孩子們打交道上。孩子們愛吃零食,就掏錢買來分發;孩子們喜歡遊戲,就和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們喜歡手工,就教他們把撿來的樹葉拼成圖畫;孩子們常打赤腳或者穿拖鞋,就不厭其煩的說要洗腳穿鞋子;孩子們頭上長了蝨子,就想法給其清洗梳理;孩子們沒見過世面,就帶著他們去貴陽踏訪動物園、博物館、科技館,和貴陽的孩子交朋友;孩子們沒有興趣愛好,就想方設法開辦特長班。村民潘甩列說,老師們對孩子比家長都還要細心、還要好。
南明小學還專門安排藝術老師來上藝術課,請專業團隊做拓展,請心理老師做心理輔導,藝術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課在這裡得到開設;組織開展包括首屆「愛在大歹」師生遊戲節、「文明新風進農村·小手拉大手」暨大歹小學家長開放日、「最美大歹娃」評選、「聚愛心·展風採」冬季運動會、端午節、經典美文誦讀和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等活動160多場,推助學校向好發展。
潘乃黨是小學五(1)班學生,以前內向總不愛說話,自從和陳曉丹老師、王玉老師、李豔老師等交上「朋友」後,仿佛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不但從江融媒體中心以她為「主角」拍攝《乃黨上學記》專題片,前不久縣委宣傳部和鎮裡聯合舉辦「大歹村2020年『愛讀書之家』表彰暨思想教育扶貧宣講晚會」時,她還以「主持人」身份出現在活動上。「看來送孩子去學校讀書沒錯!」第二天,潘乃黨的父親潘黨往早早就把鎮裡頒發的「愛讀書之家」匾牌釘在了門楣上。
「哪怕就是外出打工,我也要送孩子們去學校讀書!」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的潘黨往語氣堅定得不容辯駁。至此,這個曾經不時有人到教室把孩子喊回家去放牛割草的苗族村寨終於嘗到「教育改變人的命運」甜頭。
教育幫扶重在對教師業務素養和業務能力的重構、重建,這一方面從幫扶團隊人員構成就可看出:陳曉丹書記承擔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王玉校長承擔學校管理、擔任副校長的李豔老師教語文、擔任德育主任的趙發勇老師教體育。幫扶團隊遵照《組團式幫扶大歹小學教育教學提升方案》,通過組織教研活動、學科活動,組織教師學習《課程標準》、「三筆字」比賽,一起做省級課題等,邀請南明小學優秀教師閻黎黎、楊婷婷和陳慧穎等人10餘次送課到校,對學校教師進行傳幫帶,對學生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學習興趣、校園文化、各種社團活動等進行涵養和培育。學校大隊部輔導員、語文老師潘德花說,南明小學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全新教育理念。目前,學校像她這樣通過教研、公開課和學科活動等提升自己的老師還有不少。
日前,記者在大歹小學採訪時看見:學校座落在群山包圍之中,獲知在校生達427人。學校除教學樓,還有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學生食堂和標準化運動場;還有學生計算機房、科學實驗室、音樂舞蹈室、學術報告廳和STEAM科創實驗室等;校園網、班班通在這裡實現全覆蓋;嶄新的教學樓每一層走廊上和每間教室,都放置得有嶄新的書架,適合各年齡段孩子閱讀的書隨意擺放著。與此相對應,2019年至2020年第一學期期末測試成績統計,與以前教學點的成績相比,每個班學生成績平均分都提高了10分以上。
南明區教育局還協調慈善機構、愛心企業和基金會等近10次為大歹小學建學生浴室、晾衣房,捐贈圖書、學習用品、校服和飲水機,為學校師生舒心從教、學習創設舒適環境;貴州財大外語學院、貴州師大團委和心理學院、貴州凱裡學院等高校把大歹小學作為學生實踐學習基地,對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不斷進行喚醒。
現在,大歹小學成了從江縣的「名校」,經常有人慕名來參觀考察。村裡適齡兒童青少年輟學失學現象沒有了,尊師重教社會風氣正慢慢形成。被勸返回校的五(1)班學生潘一婷說: 「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學校活動很多,我已慢慢的喜歡上看書學習了!」
「該入學的一個都沒有少,已入學的一個都沒有少!」大歹小學已成教育幫扶的一個樣本和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好看了。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認為,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學生行為習慣改變和教師教育理念、方法更新,主要得益於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夏紅民的長期關心指導,還與南明小學幫扶團隊、南明小學師生的關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分不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景應忠 通訊員 梁興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