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五更天,三牲五穀放桌邊
一家老少站相依,一拜豐收財運添
二拜健康笑眯眯,三拜團圓不分開
真心許願嘴要甜,響炮共慶天公生
初七、初八這兩天除了製作年糕外,還要準備一種叫壽桃的食物,其方法和材料與做饅頭沒什麼兩樣,只是外形上比較講究,要仿做成桃子的形狀,並用紅紙將其染上紅色。閩南的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拜天公一般選擇在初八晚上至初九早上,家家戶戶會在這天晚上舉行盛大的朝拜儀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裡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這時還會焚燒一些紙錢還有一種叫 「補運單」的紅紙,上書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拜天公的供品一般選擇三牲(豬、牛、羊)或以雞代替其中一種,另外鮮花、水果、柿餅、桂圓乾、紅棗等也是必備之品。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民間俗稱的「天公」即黃皇上帝,也是道教傳統上所尊稱的「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帝」,玉皇上帝在天庭統領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由於祂的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祭拜時最傳統的大禮是:打開大門,穿戴整齊,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現代一般信眾則往往只有上香祝禱而已。當祭拜完成後,先燒金紙,再將天公座一起燒化,之後再撤去供桌。保佑一家平安符。
一般祭拜天公的時間約在農曆正月初九(廈門、漳州地區),(泉州地區一般是除夕)凌晨子時一到(十一點至一點)便可開始,直到翌日清晨七點以前可,但俗傳因為天不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誠意,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區的信眾更會慎重的在半夜先於家中敬拜天公後,再前往鄰近的天公廟上香獻敬。
拜天公時,可分兩類:一是家中正廳有吊天公爐者,二是家中無天公爐者。若是家中有帛天公爐的話,可把供桌設於大公爐下向門外的方向,表示向天恭迎天不尊駕降臨;若是家中無天公爐者,則可將神桌設於前門口或中庭向天的方向。
供桌較特別,需設頂桌和下桌(或前後桌),一般是以長板凳或矮凳將八仙桌墊高,八仙桌腳下分別置放四迭壽金(金紙頭得朝門口,就像人敬神時的方向),此即為頂桌,下方前面再加放一張供桌,即為下桌。頂桌前再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並在頂桌兩旁繫上頭帶尾青的甘蔗,兩隻甘蔗頭尾青部分再以紅線系在一起,兩來可加掛高錢(又稱長錢)垂在兩側,並準備三隻或五隻代表天公的天公座(燈座)擺在頂桌中間,中央再擺上香爐,爐之兩旁並備好燭臺。
拜天公的供品,頂桌和下桌的特色也不同,頂桌是獻給最尊貴的天公,以清素的齋品為主;下桌是獻給天公的部屬神明,因而是以五牲等葷食為主。頂桌得備鮮花一對,點上一對蠟燭,並在淨香爐前擺上三隻茶杯,斟上清茶,而頂桌的清素供品,一盤為紮上紅紙的面線三束(亦可燙熟分裝三碗,每一碗上再各置一顆黑砂糖)、五果(如柑橘、蘋果、香瓜、甘蔗、香蕉等水果)、六齋(如金針、木耳、香菇、冬粉、土豆、紅棗,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備之意),亦有在六齋外,再加菜心、豌豆、綠豆、豆輪、麵筋、麻栳等乾料,組成十二碗、二十四碗或三十六碗的菜碗,以及糖塔、糖盞等。下桌的葷食供品為五牲(如全雞、全鴨、全魚、全豬、全羊,亦有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燙熟即可;此外,還有紅龜粿、甜料(如米棗、甜糕)等。
獻給天公的金紙主要是天公金,包括頂極金、太極金、天金、盆金、高錢(長錢)等,其中高錢可撕開拉成長條狀,掛於頂桌旁的甘蔗上,或是掛於全羊、全豬的牲禮上,為兼具裝飾性效果的獻敬。
民間習俗上非常強調拜天公的誠意,所以祭禮中有些禁忌必須遵守,首先所獻的全雞,必須是閹過的公雞,白毛雞和母雞則不可。當天不可以曝曬女性的內衣褲、不可以隨意對外傾倒便桶、不可以口出穢言,以免褻瀆尊貴的天公。
閩南人流傳的一則傳說把「天公生」看得比新年重要,並且對傳說內容作了解釋。
傳說中,在唐朝,黃巢的軍隊曾在新年間從北方到南方(也有人說是宋朝楊宗保,又有人說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總之,是傳說!),北方軍隊在遇到服飾與語言不同的福建居民時,由於聽到這些居民自稱是「狼」(閩南音「人」的讀音),而大開殺戒。
面對北方強兵的福建居民,只好紛紛逃到甘蔗園內躲避。一直到北兵弄清楚是怎回事,停止了殺戮。南方的福建人才走出蔗園。
據說,僥倖僅存的福建人便把走出蔗園的日子,即正月初九日,用來補過新年,形成了後來的風俗。
在初八晚過後,初九的子時,即是祭神時間。這時,信仰天公的家庭都會準備祭品拜天公。
講究儀式的家庭,會在戶外或在戶內院子裡選擇一處沒有遮攔、可以直對天際的空間,用兩張桌子重疊成高壇,又在兩側各放一枝甘蔗,以便朝望天空祭神。祭神的甘蔗須帶葉,以徵節節上升甜節節和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