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還沒去世時,商鞅變法成功,成為秦國崛起的大功臣,權勢如日中天,商鞅為此洋洋自得。只有一個叫趙良的人前來勸說商鞅,要他急流勇退。商鞅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功勳卓著,深得秦孝公信任和重用,為什麼要急流勇退?趙良就拿商鞅和秦穆公時的賢臣「五大夫」百裡奚作對比:商鞅視察前呼後擁、舞刀弄劍、咄咄逼人,而百裡奚視察累不乘車、熱不打傘;商鞅踐踏貴族、殘害百姓,百裡奚死的時候男女老少痛哭流涕。由此推斷出商鞅已經處於危險境地,再不急流勇退就要大難臨頭。商鞅沒聽,沒過多久,秦孝公一死,趙良的話果然應驗,商鞅被砍殺後遭到五馬分屍。
在這裡,趙良就是用逆向思維推理出商鞅已經處於危險境地。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能運用逆向思維,的確能起到預想不到的奇效。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活在這世界上的人們,不管你高低貴賤,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都難免會遇到難題或者麻煩,當我們遭遇麻煩或難題的時候,不妨學《資治通鑑》裡這5個案例,看看他們是如何用逆向思維破解難題的。
第一個案例:逆向思維拒讒言
樂毅受燕昭王委派率軍攻打齊國,莒城、即墨兩城圍了三年還沒攻下,於是,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進攻齊國,一口氣攻 克七十餘城。現在只剩兩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南面稱王而已。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為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他早晚將忘記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備!」
燕昭王聽罷下令設置盛大酒宴,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道:「先王倡導全國禮待賢明人才,並不是為了多得土地留給子孫。他不幸遇到繼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業,使國內人民怨憤不從,無道的齊國趁著我們國家動亂得以殘害先王。我即位以後,對此痛心疾首,才廣泛延請群臣,對外招攬賓客,以求報仇。誰能使我成功,我願意和他分享燕國大權。現在樂毅先生為我大破齊國,平毀齊國宗廟,報卻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歸樂先生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為友好的鄰邦,抵禦各國的來犯,這正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願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
於是將挑 撥者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