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研究參考書目
1.《大學石經》1卷《百川學海》(重輯本)甲集本
2.《大學衍義》43卷(殘存9卷 18—26卷) (宋)真德秀撰 元刻本 今藏國家圖書館
3.《大學衍義》 (宋)真德秀撰 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2月版
4.《大學發微》1卷《大學本旨》1卷 (宋)黎立武撰 《四庫全書》本
5.《大學疏義》1卷 (宋)金履祥撰 《叢書集成初編》本
6.《大學直解》1卷 (元)許衡撰 《許文正公遺書》本
7.《大學全文》1卷 (明)崔銑撰 《崔洹野集》本
8.《古本大學釋論》5卷 (明)吳應賓撰 明萬曆刻本 今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9.《大學古本》1卷《大學述》1卷《大學述答問》1卷 (明)許孚遠撰 明萬曆間刻本 1冊 今藏國家圖書館
10.《大學石經古本旁釋》1卷《申釋》1卷 (明)王文祿撰 《叢書集成初編》本
11.《近溪子大學答問集》1卷 (明)羅汝芳撰 楊起元輯 《楊貞復六種》本
12.《大學指歸》2卷附《考異》1卷 (明)魏校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3.《讀大學》1卷 (明)曹珖撰 《大樹堂說經》本
14.《大學古本旁釋》1卷《古本問》1卷 (明)王守仁撰 《叢書集成初編》本
15.《大學億》2卷《釋疑》1卷 (明)王道撰 明嘉靖刻本今藏福建省圖書館
16.《大學管窺》1卷 (明)廖紀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7.《大學千慮》1卷 (明)穆孔暉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8.《大學稽中傳》3卷 (明)李經綸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9.《大學遵古編》1卷 (明)周從龍撰 《繹聖二編》本
20.《大學決疑》1卷 (明)釋德清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刊本有錢謙益跋
21.《古大學註》1卷 (明)喬中和撰 《西郭草堂合刊》本
22.《大學新編》5卷 (明)劉元卿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3.《大學古文參疑》1卷 (明)劉宗周撰 《劉子遺書》本
24.《大學古記》1卷 (明)劉宗周撰 《劉子遺書》本
25.《大學古記約義》1卷 (明)劉宗周撰 《劉子遺書》本
26.《大學雜言》1卷 (明)劉宗周撰 《劉子遺書》本
27.《大學通考》1卷《大學質言》1卷 (明)顧憲成撰 抄本今藏南京圖書館
28.《大學日程》1卷 (清)陳瑚撰 《如不及齋叢書》本
29.《大學證文》4卷 (清)毛奇齡撰 《四庫全書》本
30.《大學知本圖説》1卷 (清)毛奇齡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31.《大學問》1卷 (清)毛奇齡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32.《大學辨》1卷 (清)陳確撰 清抄本 今藏國家圖書館
33.《大學辨》4卷 (清)陳確撰 《乾初先生遺集別集》本
34.《大學合鈔》6卷 (清)陸燿撰 清陸氏切問齋抄本 今藏雲南大學圖書館
35.《大學校註》2卷 (清)高心伯撰 稿本 今藏江西省博物館
36.《大學傳註》4卷 (清)李塨撰 《顏李叢書》本
37.《大學傳註問》1卷 (清)李塨撰 《顏李叢書》本
38.《大學辨業》1卷 (清)李塨撰 《顏李叢書》本
39.《大學講義》1卷 (清)朱用純撰 《太崑先哲遺書首集》本
40.《大學古本私記》1卷 (清)李光地撰 抄本 今藏國家圖書館
41.《大學古本説》1卷 (清)李光地撰 《四庫全書》本
42.《大學經傳要録》 (清)賈之彥撰 清賈氏家刻本
43.《大學正業》1卷《古本大學條説》1卷《古本大學引證》1卷 (清)惲鶴生撰 清抄本 今藏上海圖書館
44.《大學疏略》1卷 (清)張沐撰 《五經四書疏略》本
45.《大學講義》1卷 (清)李文炤撰 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
46.《大學札記》1卷 (清)範爾梅撰 《讀書小記》本
47.《大學解》1卷 (清)牛運震撰 清道光刊本
48.《考證古本大學》1卷 (清)劉道明撰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刊本今藏上海圖書館
49.《大學原本説略》1卷《讀法》1卷 (清)王又樸撰 《詩禮堂全集》本
50.《大學翼真》7卷 (清)胡渭撰 《四庫全書》本
51.《大學説》1卷 (清)惠士奇撰 手稿本 (清)錢大昕校 段玉裁跋 今藏上海圖書館
52.《大學通》8卷 (清)田種玉撰 清乾隆間刻本
53.《大學偶言》1卷 (清)張文檒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54.《大學古義説》2卷 (清)宋翔風撰 《皇清經解續編》本
55.《古本大學解》2卷 (清)溫颺撰 《榕園叢書》本
56.《大學習解辨》4卷首1卷 (清)蕭蔚源撰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師儉堂刊本
57.《大學臆古》1卷附《古今文考證》1卷 (清)王定桂撰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滇南文錦齋刊本
58.《古本大學通解》2卷 (清)聶鎬敏撰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刊本
59.《古本大學説》1卷附《大學改本考》1卷 (清)邊廷英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60.《大學指掌》1卷 (清)周際華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61.《大學古本註》1卷 (清)艾暢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可添齋刊本
62.《大學古本釋》 (清)丁大椿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63.《補輯朱子大學講義》2卷 (清)何桂珍撰 《雲南叢書初編》本
64.《大學古本通義》1卷附《古本大學心測》 (清)成瓘撰 清抄本
65.《大學古本説》1卷 (清)勞光泰撰 清鹹豐元年(1851)刊本
66.《大學解》1卷 (清)馬國翰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玉函山房刊本
67.《古本大學集説》3卷 (清)王訢撰 民國八年(1919)石印本
68.《大學順講》1卷 (清)叢秉肅撰 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69.《大學臆説》2卷 (清)蘇源生撰 《記過齋藏書》本
70.《大學質疑》1卷 (清)郭嵩燾撰 清光緒十六年(1890)思賢講舍刻本 1冊 今藏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71.《讀大學記》1卷 (清)範泰衡撰 清光緒四年(1878)重刊本今藏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72.《古本大學集解》1卷 (清)李棠階撰 稿本 今藏河南新鄉市圖書館
73.《大學古本薈參》1卷《續》1卷 (清)胡泉撰 清鹹豐八年(1858)刊本
74.《孝經大學合讀》1卷 (清)胡清瑞撰 清家刻本
75.《大學原文集解》1卷 (清)胡清瑞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梁垣文潤齋刊本
76.《大學講義》1卷 (清)芮城撰 清光緒七年(1881)平陵書院刻本
77.《禮記大學篇古微》3卷 (清)易順豫撰 清末活字印本
78.《大學私訂本》1卷 (清)易順鼎撰 《琴志樓叢書》本
79.《大學古本述註》1卷 (清)姜國伊撰 《守中正齋叢書》本
80.《大學稽中傳》3卷 (清)謝文洊撰 《謝程山全書》
81.《讀古本大學》1卷 (清)程德調撰 《義烏先哲遺書》本
82.《大學申義》3卷 (清)左欽敏撰 民國間敬義山房刻本
83.《大學俟》1卷 (清)陳世鎔撰 《求志居全集》本
84.《大學還舊》1卷 (清)王廷植撰 清光緒刻本
85.《大學述義》1卷 (清)單為鏓撰 《單氏全書》本
86.《大學述義續》1卷 (清)單為鏓撰 《單氏全書》本
87.《明明德解義》1卷 (清)成蓉鏡撰 《成氏遺書》本
88.《還硯齋大學題解參略》1卷 (清)趙新撰 《還硯齋全集》本
89.《大學臆解》1卷 (清)張承華撰 清光緒十二年(1886)常熟張氏刊本
90.《大學補釋》1卷 (清)張承華撰 清光緒十二年(1886)常熟張氏刊本
91.《大學節訓》1卷 (清)呂調陽撰 《觀象廬叢書》本
92.《大學章句困知録》不分卷 (清)趙國麟撰 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93.《大學直解》2卷 (清)王建常撰 《劉氏傳經堂叢書》本
94.《大學問答》1卷 (清)趙承恩撰 清鹹豐六年(1856)刊本
95.《大學闡要》1卷 (清)張恩霨撰 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
96.《大學參證》2卷 (清)沈輝宗撰 清光緒四年(1878)刊本
97.《古本大學輯證》2卷 (清)楊亶驊撰 《叢書集成初編》本
98.《古本大學質言》 (清)劉沅撰 《槐軒叢書》本
99.《周易大象應大學説》1卷 (清)高賡恩撰 光緒二十三年(1897)刊本
100.《大學緯註》1卷 (清)鍾穎陽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鏈雪山房刊本
101.《大學古本參誼》1卷 (清)馬徵麐撰 《馬鐘山遺書》本
102.《大學古本釋》1卷 (清)郭階撰 《春暉雜稿》本
103.《大學古義》1卷 (清)劉光蕡撰 《煙霞草堂遺書》本
104.《大學補遺》1卷 (清)章鈞撰 清宣統二年(1910)寫刻本
105.《大學臆説》1卷 (清)慕昌濂撰 1921年排印本
106.《古本大學述義》1卷 (清)陳寶三撰 1932年排印本
107.《大學講義》 蕭隱公撰 1912年排印本
108.《古本大學分科解釋》9卷 廖襲華撰 1916年活字印本
109.《大學一貫録》 谷達純撰 1920年排印本
110.《朱子大學章句釋疑》1卷 簡朝亮撰 1931年排印本
111.《大學誼詁》1卷 馬其昶撰 《周氏師古堂所編書》本
112.《大學述義》1卷《附録》1卷《讀法》1卷徐紹楨撰 1921年刊本
113.《大學發微》2卷 劉次原撰 1914年印本
114.《修身齊家章註》 蒲淵撰 《問琴閣叢書》本 1924年印行
115.《大學修身章説例》 宋育仁撰 《問琴閣叢書》本 1924年印行
116.《大學大義》 唐文治撰 《十三經讀本》(唐文治輯)吳江施肇園1924年刊本
117.《古本大學講義録》 袁祖銘撰 1925年排印本
118.《大學真義》 孔昭聲撰 天津孔教會1930年印本
119.《聖證大學句釋》 李喆元撰 李氏1930年印行於重慶
120.《大學通義》 曹元弼撰 吳縣曹氏1932年刊本
121.《大學古本訓》 魏元曠撰 《魏氏全書》本 1933年印本
122.《大學鄭註講疏》 顧惕生撰 作者1936年自印本
123.《大學與中國民族文化》 向紹軒撰 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12月版
124.《大學通釋》 佘家菊撰 中華書局1944年版
125.《大學通義》 喬一凡撰 臺北臺灣書店1957年印本
126.《大學今釋》 趙龍文講述 錢仲鳴筆記 臺北中央警官學校編輯委員會 1959年4月印行
127.《大學講義》 程兆熊撰 香港上海印書館1961年版
128.《大學述臆》 萬心權撰 作者1963年6月印行於臺北
129.《大學古義今釋》 王國恆撰 臺北百文書局1964年4月版
130.《大學二十講》 方延豪撰 臺北泰山出版社1964年7月版
131.《大學釋論》 張復撰 作者1966年8月印行於臺北
132.《大學真傳》 史延程撰 作者1966年8月印行於臺北
133.《孔子大學真傳正解》 史延程撰 作者1970年6月印行於臺北
134.《大學》 郭振武撰 作者1970年7月印行於臺北
135.《大學新論》 賴強撰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0月版
136.《大學研究》 趙澤厚撰 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3月版
137.《大學「致知格物」真諦》 葛程德明撰 臺北救世文化社1973年6月版
138.《大學之道》 李效齋撰 作者1973年11月印行於高雄
139.《大學析義》 羅璋撰 作者1974年10月印行於臺北
140.《大學讀本》 蔣伯潛撰 臺北中新書局1975年1月重版
141.《大學今註今譯》 宋天正撰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2月版
142.《大學闡微》 柳嶽生撰 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10月版
143.《大學講義》 彭幹撰 彭幹先生遺作編輯委員會1981年3月印行
144.《大學論文資料彙編》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編輯委員會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年9月版
145.《大學義理疏解》(與楊祖漢撰《中庸義理疏解》合刊)岑溢成撰 臺北鵝湖月刊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146.《大學現代觀》 吳頤廬撰 輔仁大學出版社1984年6月版
147.《大學章句新編》 嚴靈峰撰 臺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9月版
148.《大學章句補釋》 王孺松撰 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6年9月版
149.《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 李紀祥撰 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版
150.《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説》 伍庸伯 嚴立山撰 梁漱溟編著巴蜀書社1988年12月版
151.《大學——博大的學問》 蔡志忠撰 三聯書店1990年出版
152.《大學三綱八目箴》1卷附《性理淵源提要》1卷〔朝鮮〕柳崇祖撰 朝鮮奎章閣刊本
153.《大學定本》1卷 〔日本〕伊藤維楨撰日本正德三年(1713)刻本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54.《大學定本釋義》1卷《大學六義》1卷〔日本〕伊藤長胤撰 日本元文四年(1739)刻本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55.《大學考》1卷 〔日本〕釋大我撰 日本寶曆八年(1758)刻本今藏遼寧省圖書館
156.《大學章句新疏》2卷 〔日本〕室直清撰日本天明六年(1786)京都武邨嘉兵衛刻本今藏南京圖書館
157.《大學私衡》1卷 〔日本〕⻱田興撰 日本寬政十一年(1799)江戶書林刻本今藏安徽省圖書館
158.《大學章句纂釋》1卷 〔日本〕古賀樸撰日本文化八年(1811)刻本今藏中山大學圖書館
159.《大學新註》1卷 〔日本〕關深撰 日本文化十一年(1814)大阪書鋪賭春堂刻本今藏遼寧省圖書館
160.《大學原解》3卷 〔日本〕大田原貞撰日本文政四年(1821)多稼軒刻本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61.《大學章句講本》1卷 〔日本〕砂川由信撰日本嘉永年間(1830—1844)溫故齋刻本今藏遼寧省圖書館
162.《大學集義》2卷 〔日本〕矢部騰谷撰日本文政十三年(1830)集義塾刻本今藏遼寧省圖書館
163.《大學解》1卷 〔日本〕物茂卿撰 日本刻本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64.《大學原本釋義》1卷 〔日本〕朝川鼎撰日本學古塾刻本 今藏南京圖書館
165.《大學摘説》1卷 〔日本〕佐藤坦撰 日本抄本今藏遼寧省圖書館
166.《大學略説》1卷 〔日本〕安積信撰 日本抄本今藏遼寧省圖書館
167.《大學考》1卷 〔日本〕旭川晨撰 日本抄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168.《大學新論——東方的覺醒》 〔日本〕巖越元一郎撰明玄書房1965年版
169.《朱熹大學章句索引》 〔美國〕P.J.Ivanp.e等撰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AA.CMC有限公司1978年版.
或許你念過大學,但你不一定讀懂了《大學》。
俗話說,不讀《大學》,無以為大人。
在小孩眼裡,我們都是大人了,但我們卻還欠自己一次深度了解《大學》的機會。
2000多年以來,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讀《大學》以修養品性。
即便在現如今,我們也應該潛心靜氣讀《大學》。
《大學》是中國修身文化的靈魂,源於伏羲、文王的易道文化和孔子思想,成於曾子一以貫之,發揚於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影響中國2000多年,在當今的道德教育中,仍有時代價值。
在明代,曾出現三位知名的《大學》解讀者。
一是王陽明,寫《傳習錄》、《大學問》,將心學發揚光大,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大道,提出獨樹一幟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成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人物。
二是憨山德清高僧,用禪宗思想解讀《大學》,寫出《大學綱目決凝》。
三是蕅益智旭大師,作為中國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融匯儒釋道精華,解讀《大學》,寫出《大學直指》,其對《大學》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解讀,尤為深刻。
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是《大學》解讀者。他創辦太湖大學堂,將儒釋道精華融入《大學》解讀中,著《原本大學微言》,對大學之道傳播影響很大。
市面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當代學者解讀的《大學》,網際網路時代發達,專家學者講授的視頻常有在網絡流通,央視《百家講壇》也錄製過相關視頻。竊以為學問之道,不可鑽入牛角尖。深究文本之含義,不如離開文本,探尋文本之外的大道。清儒注重文字,因受時局所限,時過境遷,今人研讀儒家經典,需更加注重義理。讀聖賢書,卻不能用之於修身,齊家,謬矣。
早年在昆明工作,得遇明師,常問老師,開悟之後,當行何事。老師雲,悟後起修。何為修?做事。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修行不一定非得到終南山,武當山,普陀山,在紅塵之中,但能仁義禮智信,知行合一,言出必行,雖曰未修,此亦謂之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