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日報訊(記者潘思榮)55歲的易女士是個「老」糖尿病人了,患病6年來,她學會了給自己注射胰島素,每頓飯都控制食量。可是如此注重飲食的易女士最近還是因為糖尿病住院了,她用針挑破了腳上的水泡,沒想到引發感染,差點要截肢。
「都說得了糖尿病要重視平時的保養,我事事都非常上心。」易女士自從患上糖尿病後,就非常重視飲食的調控,連每日三餐吃多少米飯都會用計量器稱好。得益於平時的保養,易女士的糖尿病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錯。
最近天氣轉冷後,易女士開始每天晚上泡腳。一天,她泡腳後無意間看見自己的右腳腳趾上有個水泡,她順手拿起針頭,挑破了這個水泡。
易女士沒想到,這隨意一挑挑出了大問題。第二天,她發現水泡周圍的皮膚開始發紅,緊接著整個腳趾都變紅了,顏色逐漸轉深開始發黑,很快其它的腳趾也受到了影響,疼痛感強烈。
易女士趕緊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她的整個右下肢組織感染嚴重,如果病情繼續加重,將面臨截肢風險。醫生馬上為她進行手術治療,最終易女士保住了自己的腿,「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水泡差點要了我的一條腿,真是防不勝防。」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種併發症。」市集裡醫院糖尿病科主任伍文學說,易女士患的糖尿病足,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較為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之一,因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血管病變會導致動脈供血不足,皮膚易出現潰瘍和壞死,嚴重者需要截肢。糖尿病的主要併發症除了糖尿病足外,還包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牙周病、腎病、眼病、心血管病等。
「糖尿病人除了注意飲食,還要小心糖尿病併發症。」伍文學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時,還應注意定期仔細檢查雙足皮膚,特別是趾間、足底等易受擠壓部位,不要穿過緊的鞋子,避免足部皮膚長時間受到壓迫,如足部皮膚有破損,一定要及時到醫院處理。
有此一例
經常熬夜吃宵夜,小夥血糖異常
「這兩天眼睛有點不太對勁。」昨日,35歲的許先生到市集裡醫院糖尿病科就診。經檢查,醫生發現許先生的血糖值達15.3,比常人高出很多,建議他立即住院治療。
「為什麼我的空腹血糖值會這麼高?」許先生自己也納悶了。他告訴醫生,3年前,他的血糖值有點偏高,但是後來逐漸恢復了正常,沒想到時隔幾年血糖又高起來了。醫生仔細詢問後發現,許先生愛熬夜,經常凌晨2點多才睡覺,還喜歡吃宵夜,一周要吃上三四次。醫生告訴許先生,他的血糖異常極有可能是不規律的作息以及飲食引起的。
「近幾年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呈年輕化趨勢。」伍文學介紹,他接診過年齡最小的糖尿病人僅13歲。除了遺傳性因素,糖尿病多是因為暴飲暴食、營養過剩、運動不足導致的,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導致糖尿病發病率日漸升高。
伍文學建議,市民應適當減少進食量控制體重,避免大量進食甜的果汁飲料、水果等熱卡能量很高的食物,日常飲食要少油少鹽、定時進餐、不吃零食、多吃高纖維食物,改變飲食習慣。同時,平時應經常進行運動,可選擇散步、慢跑、遊泳等運動,每次堅持半小時以上。此外,應注意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學會緩解壓力,調節心情。
健康分享
「老糖友」講述「抗糖」故事
「20年前,我就查出得了糖尿病,那時候我41歲。」市民黃大爺說,剛開始他對糖尿病了解得不多,每天都想著要控制高血糖,不敢吃不敢喝,水果也不敢碰,覺得生活越來越索然無味。什麼都不敢吃喝的他越來越瘦,身體免疫力低下,一到冬季就感冒。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黃大爺無意中參加了一次關於糖尿病的公益講座後,決定自學糖尿病防治知識,從此之後,只要醫院有糖尿病公益講座,他必定到場。
長此以往,黃大爺對糖尿病相關知識越來越了解,並總結出了糖尿病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是掌握5個要點:接受糖尿病知識教育、控制飲食、適量運動、合理用藥、做好病情監測。」黃大爺說,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由於對這個病知之甚少,導致在日常保養和治療中走了不少彎路。
現在,黃大爺生活非常規律,他給自己列出了每日食品清單,每天一斤蔬菜、二兩水果、六克鹽、七杯水。他還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健康檔案庫,將20年來的體檢結果一一整理在案。在這樣的堅持下,多年來,黃大爺的血壓、血糖、血脂、血黏稠度、體重、尿酸6項指標一直達標,且沒有任何糖尿病併發症。
黃大爺的「抗糖」故事在病友中傳開後,他成了「紅人」,經常有病友向他請教問題,他總是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希望更多糖尿病患者學會自我管理,降低疾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