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作文,有些不合常規的學法,可能對某些同學更有效。
十多年以前剛走上講臺教初中語文的時候,發現本校語文教的最好的老師,基本不上作文課,即使上作文課,也從不點評作文,就是給學生發一些範文,讓背。
且這些範文的來路,大多是本校歷屆學生寫的優秀文章,一屆又一屆越積累越多。
快考試之前,他就會到列印室每個同學給複印十幾篇,晨讀的時候讓大家一起讀,讓那些不是很靈光的同學把文章背下來,讓那些好學生背下來以後自由發揮,結果成績都不低。
很納悶人家成績為什麼會那麼好。
因為有名氣,班級裡有很多好學生,有一點點關係。感覺最主要的還是,他踩對了語文教學的鼓點,掌握了語文教學的節奏。還有他有教學機智,課堂靈活。
那些年我所看到的,他上課總是帶領學生刷題,一個人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問同學們最多的就是會不會懂沒懂,如果同學說不會,就再講一遍,再問會不會?
知道大家都懂了,才開始講下一道題。他經常是一節課下來,兩隻手沾滿粉筆灰,匆匆的回到辦公室,臉盆裡洗洗手,在褲子上抹一抹,舉起杯子就是咕咚咚的一通灌水,稍喘一口氣兒之後,便開始講昨晚麻將的戰局,以及電視劇好不好看,還有哪個球隊贏了等等的新聞。
最初看到他這樣的神態,經常納悶他們班的學生為什麼能學好語文?
但是人家的成績確實好,每逢縣區的質量檢測,或者到了中考的時候,成績的排名總是中上遊,有時也能衝在前面。
看到我對他的恭敬,他也會很認真指導我一二。
但是他的理論,卻總是和我在大學裡面學過的相左。儘管他是比我高七屆的師兄,而且是同一所大學的中文系畢業,甚至是同一批老師教出來的,但是他的許多做法,卻已經有了諸多的創新。
而且他的說法,和零畢業之前老師的教導是一樣的:到了教學一線,要隨機應變,在大學裡所學的東西,未必能用上。
他真誠地告訴我,當初他剛剛站到講臺的時候,也曾認認真真的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認認真真的給大家講如何寫好作文,如何解答題目,但後來的實踐證明,講題刷題是有用的,而講作文,用處真的不大。
「作文是練出來的,真的不是老師講出來的。」他說,這也是他以後為什麼不講作文的理由。
「不講作文,不等於不教作文。」他敲了敲講桌上新印的範文,「你看看這些,如果都能背下來的話,考場肯定能寫出好作文。」
「真的,我保證,」看到我一臉懵逼的菜鳥相,「你以為中考有多神聖,市裡面的考綱,基本年年不重樣,選擇題閱讀題,咱真是抓不著題。古文每年的十幾個篇目,去年考的,前年考的,今年肯定不能考,劃掉幾篇就減輕點負擔,作文嘛……」
看到我聽的認真,他越發得滿臉真誠:「不要相信咱們曾經學過的那一套,把作文寫出高分,其實真不需要練那麼多,背他幾篇文章就夠了……」
"還有,字得寫好哇。」他指著那堆卷子,「你看,這些範文,哪個不是清楚工整的?字不好,想高分,門都沒有!」
(今天看到一家長曬娃寫的小楷,就找到這個,也是毛筆小楷的,練字可以順便背宋詞)
後來又經過了幾年的教學,刷了幾百份的中考卷子,發現這位老兄的觀點,的確是有合理性。
確實,初中的記敘文寫作,就是那麼幾個主題,如果真能抓住,確實一篇文章,可以頂上三篇文章,5篇文章,10篇8篇文章來用。真可謂是以一當十。
可以舉個例子把這些方法說一說。
比如從素材上來講,初中生的生活,有我與他人,我與家庭,我與社會,我與學校的關係,那就照著這4個角度來各準備一篇文章,背下來就好;
而且我們地區的初中作文,每一年出的題目,都是可以提前準備套寫的,他一再強調這個空子一定要鑽。
關鍵詞無非那麼幾個,成長,挫折,理想,反省,關愛……
對於這些關鍵詞,用儘量少的文章,就都能涵蓋。這麼簡單就能搞定的作文,還要佔用那麼多時間幹嘛?最關鍵的就是帶領學生多刷點題,考試才能拿分。
他的觀點和做法啟發了我。確實,我也發現他的課堂海闊天空,他在帶領學生刷題的時候,總是把有意思的東西,甚至自己打麻將看電視的感受,都和學生分享。
如此接地氣又討人喜歡的老師,當然會受人歡迎。後來這位老兄由於工作出色,被調到了縣城中學,如今早已熬成了地區的名師。
我也跳出了當初的農村中學,一路輾轉教了高中大專本科,覺得多多少少收到這位老兄的啟發。
推薦兩本作文書,基礎篇+提升篇,提升作文是有序列的,多年凝練,全新考題。跟得上時代,可以一窺技法,兼及歸納概括母題。
提煉原生態生活及素材中之真善美,以情感帶動細節,讓表達更出彩
能觀察會思考,有米下鍋,文思滾滾而來,表達方能順暢又言之有物
中考作文,寫作與生活真正接軌,素材靈感必源源不斷,高分沒得說
帶孩子旅遊,見識增長卻未提升語文水平,主要還是差在認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