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若晗(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前幾日,褚時健的兒子褚一斌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回憶起父親時苦澀感慨:
老爺子(褚時健)這輩子只表揚過我一次。
這個表揚還是褚一斌通過別人的口中得知,然而當時他卻覺得難以置信。
因為,一直以來無論褚一斌做什麼,得到的都是父親的打擊與反對。
隨著這段採訪視頻的播出,「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這個話題上了熱搜。
「這輩子都沒被誇過,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最差勁的那個。」「我渴望得到一個肯定。」「會很自卑。」
在微博話題下面充滿了類似的評論。
這些文字的背後,藏著一個又一個曾經被父母打擊過的孩子。
「打擊式教育」似乎是很多中國父母的教育習慣,他們故意漠視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卻會將孩子的短處時不時拎出來談論。
一位網友表示:「成長還是需要鼓勵的。」
深以為然,打擊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孩子不會在小小的成就下迷失自己;可一旦使用過度,也會為孩子帶來一生的傷害。
打擊教育,擊碎了孩子的自信
在近期播出的一檔兒童真人秀節目《小巨人運動會》中,主持人提問:「誰覺得父母對自己太嚴厲?」
小嶽昊在聽到這個問題後,毫不猶豫的第一個舉起了手。
還沒等主持人繼續詢問,他就開始自顧自地說起對父母的「不滿」:
「我每次有些厲害了,媽媽總說我離別人還遠著呢。」「媽媽每次都說,嚴厲是為了我好。」「從來不誇我。」
小嶽昊一邊說一邊強忍著淚水。
一旁的主持人心疼地趕緊摟過他說:「你是個很棒的小朋友,你幫我們班贏得了很多榮譽。」
很少聽到鼓勵的小嶽昊,終於忍不住內心的委屈,哭出了聲音。
坐在後臺觀看的媽媽也紅了眼眶。
但當問到為什麼不給予孩子誇獎時,媽媽卻解釋說:孩子的努力,爸爸媽媽都看的到,不說只是不想讓他那麼驕傲。
可事實上卻是,孩子根本無法看到父母心裡是怎樣想的,他們只能感受到父母嘴裡是怎樣做的。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滿心是愛,卻滿目猙獰,傷孩子最深。
他們的打擊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讓孩子感到痛苦與自卑。
美麗優雅的董卿,曾多次在節目中說起父親的嚴苛,每每提及就潸然淚下。
父親對她一貫實行打擊教育,吝嗇對她的誇獎,甚至為了不讓她浪費精力在打扮上,在一個女孩子最愛美的年紀對她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現如今的董卿,雖然功成名就,但心裡卻永遠留下了一個自卑的角落,和無法彌補的空洞。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寫到: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父母打擊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夠好,也不配被愛。
最終得到的,就是一個無論怎麼成功,也會伴隨自卑的孩子。
父母的每句話,都在雕刻著孩子
都說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不僅如此,父母也是孩子認識自己的重要途徑。
還記得,有一次帶大寶去樓上趙姐家找同學馨馨玩,兩個小朋友一見面大寶就說:「今天我們玩寫優點的遊戲吧!」
沒想到馨馨沉默了一會兒,抬頭說:「我好像沒有優點。」
聽到孩子這樣的回答,趙姐的臉上難掩尷尬,連忙催促馨馨:「你這個榆木腦袋,好好想想,怎麼會沒優點呢!」
我突然感到扎心,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禮貌待人的小姑娘居然說自己沒有優點。
這與趙姐平時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在家的時候經常聽到趙姐的「獅吼」:「怎麼就這麼笨」、「懶死了」、「就知道磨蹭」……
在趙姐每天對馨馨的數落中,馨馨漸漸以為自己只有缺點。
最新出版的《青春期對話法》中說:「孩子會長成父母描述的樣子,你的每一句話都在雕刻著孩子。」
孩子是不能夠客觀地對自己進行評價的,他們大多通過父母對自己進行系統的判斷。
所以,如果父母能夠變「打擊」為「鼓勵」,賞識孩子的長處,那孩子也會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提到賞識孩子,就不得不說「賞識老爸」周弘。
周弘的女兒周婷婷一歲半時因病導致雙耳全聾,所有的親人都覺得她的未來沒有了。
然而周弘卻沒有放棄,偏要教婷婷學說話,在周弘的鼓勵下,婷婷苦練三年,終於能喊出「哥」的音。
周弘還拿了一張「天才兒童表」給婷婷看,讓婷婷感覺每一條都和自己很像;告訴婷婷她的生日與海倫凱勒很近,一定也能像她一樣有成就。
周弘用自己獨創的"賞識教育",點燃了女兒心中的火種與渴望。
最終,婷婷不僅能夠讀完正常小學,而且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到遼寧師範大學,成為全國第一個聾人少年大學生。
大學畢業後,考入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獲得教育管理學碩士學位。
從一個雙耳失聰的「倒黴孩子」,到留學國外的「別人家的孩子」,周婷婷成長的過程,顯示了鼓勵對於激發孩子潛力的力量。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讚賞。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基礎。
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認可孩子,適時地、真誠地誇獎孩子,會給孩子持續的能量,讓孩子自己逐步學會恰當評價自己。
學會正確的評價孩子
很多父母用著「驕傲使人落後」的藉口,對孩子進行打擊。
但卻不知真正能夠使孩子進步的,並不是否定與挖苦,而是在正確的評價下給孩子以終身成長的能力。
1、打擊批評要合理、就事論事
「打擊式教育」之所以有那麼多弊端,是因為很多父母在過程中很容易摻進個人的負面情緒,把重點變成了「打擊」而忽略了「教育」。
除非孩子觸碰到家庭與社會的原則性問題,最好不要輕易的打擊孩子。
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可以採用適當的批評與建議。
比如,孩子向父母炫耀:「考了99分,我是班裡最高的啦!」
單純打擊式家長會說:「又沒滿分,有什麼可高興的。」
而以教育孩子為目的的家長會說:「真替你感到高興,看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如果你能再認真一點就更好了。」
2、鼓勵讚賞要真誠、科學具體
很多家長雖然知道要誇獎孩子,但有時卻只是應付式地說你真棒,你好聰明。
但是這種模糊且過於關注「天賦」的誇獎方式,是很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父母要耐心地了解孩子做出的進步和成績,基於事實讚賞孩子的行為或某項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正的關注。
樊登老師曾講過,有一次在兒子嘟嘟三四歲的時候,早上起來發現他一個人彈鋼琴。
於是他對嘟嘟說:「你能早起彈琴,爸爸很高興,這就叫作自律,就是自己能夠管住自己。一個人能夠自律,學什麼東西都能夠堅持得下去。」
父母如果能夠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自主能力,才能夠更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孩子的成長中不能只有被打擊的「苦」,也該多些被鼓勵的「甜」。
給孩子多一點正確和適度的鼓勵,就是在給他們的人生多一點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變現營.0學員,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後,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